「雙向溝通:深化評論體系與跨領域表演藝術評論」計劃

張懿文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筆者原先的計畫特色為以(1)舞蹈與視覺藝術史脈絡為基礎;(2)從身體與表演理論出發、以文化研究和美學為切入面向;(3)發展跨領域藝術評論。其中,針對表演藝術在當代藝術空間中的演出,筆者撰寫了〈台灣人的身體,如何「亞洲」?《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沉浸式展演與開放詮釋《嗨歌三百首》〉、〈當「表演」發生時《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概念性舞蹈的演繹《鬼臉和炸彈之演繹──娃雷斯卡,記一段旅程,或是:誰怕詭態感?》〉等文;針對科技表演,撰寫了〈監控中,真實與再現的辯證《火炬下的囚犯》〉、〈從蔡柏璋的獨角戲談科技表演藝術的幾點思考《Solo Date》〉、〈1+1大於總合?《既視感》〉等文;而針對戶外演出,也撰寫了〈復古的早期現代舞《家。回望》〉和〈純真遊戲的空間探索《那些記得的─城市訊息》〉。筆者尚在摸索台灣舞蹈環境的多元表演方向,但從以上的嘗試,確實以原先設定的特色來發展了跨領域藝術評論,筆者之後將會更專注探討發生在當代藝術空間的表演,及建構其理論基礎和架構。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