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身體、歷史:主體性的螺旋前進與迴返

樊香君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舞蹈評論在台灣的發展向來較各種藝術評論弱勢,就大環境來看,此與現當代舞蹈的歷史進程與生態發展不無關係,評論依附作品產生,早期作品與表演團體相對現在為少,沒有作品,便難有評論。由衷感謝國藝會這三年在此挹注資源,就最實際的狀況而言,此專案的確有助評論者專心書寫,培養評論視野,也讓國內舞蹈作品在另一種紀錄——「評論」上,有了更多的累積以延伸作品討論空間。

兩年下來的評論經驗、以及因為評論而延伸的各類訪談、文章書寫的機會,例如表演藝術雜誌、澳門藝術節、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國藝會Fly Global等媒體的邀稿,就梳理與建立我(樊香君)對於台灣當代舞蹈的思索體系而言,實有莫大助益。於是,在此次「舞蹈、身體、歷史:主體性的螺旋前進與迴返」的計劃中,透過思考舞蹈身體或運動中的身體之感知、運動性與表達,重新思考在當代舞蹈史中主體性的可能。於是,在前兩年中所經營的「找身體」系列文章,在陳界仁於2016年台北雙年展的《殘響世界》之影像作品以及影像的空間部署,啟發了我更開拓的思考「身體」這件事,不只作為一種動作外型,另有一種感性團塊的可能,當這樣的感性團塊可以透過感官部署所呈現,而不只是身體外型本身,那麼我們在劇場中思考的身體又是什麼?於是,「找身體」系列文章在這裡遇上了另一個階段或說另一條路線的可能。

在2016年至2017年的計劃中,除了於評論台持續書寫和各類舞蹈文字書寫邀約以外,也多了在《表演藝術雜誌》、《今藝術》等雜誌的評論邀約機會,以及擔任2018年第十六屆台新提名觀察人的機會。這些持續書寫的機會,實在必須感謝國藝會對於藝評人的資助,讓專心且有深度的書寫成為可能。也讓創作者與劇場觀眾更注意到了除了演出當下的震撼或憤怒以外,還有另一重深度討論的空間,可以重新看待作品。創作者閱讀評論後的意見交流,以及閱讀者的支持與批評,也都讓我更仔細省思每一個問題的表述與開展。透過描述,讓評論作為創作的一種記錄可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但如何讓作品與論述機制同時抵達思想該有的深度,於是評論將不只作為片段的、新聞式的存在,則是評論人該持續耕耘與思考的。

結束評論台專案評論人的這一年,相當感謝一路上有評論前輩或創作朋友的提點與指教,讓我得以有諸多交流,不致閉門造車、瞎子摸象,得以在思考與書寫上小有累積,希望在評論的下一個階段中,我可以就前述的評論方法、倫理位置、議題開展等項目進行更多的實驗與思考,以期為台灣舞蹈評論書寫留下更多紀錄。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