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天戲水

台南人劇團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6春天戲水|台南人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無差別日常》

1. 創作方式:演員、編劇、導演的三方集體創作

本次演出計畫能致力實現ensemble的工作方式,將由本團駐團導演廖若涵及客座演員們共同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完成。排練初期將針對選定主題發展即興片段,企圖開創有別於以往大多選擇搬演現有劇本的創作方式,希望藉此能更大幅度提昇並發揮演員的創作能力,創作出真正屬於演員的演出文本(performance text)。藉由集體創作的過程,深化所有主創者對於創作主題的探究與發現,集結更多的視角,進行文本創作及角色創造,亦可順勢發展更具演員個人特質及獨特性的角色。本計畫將聘請鬼才劇作家趙啟運擔任編劇及文本顧問,在排練場與導演演員一同參與集體創作的過程,本演出計畫將分兩階段實施執行:第一階段將於201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集體即興創作及文本統整,並於2015年底完成初稿。第二階段將於2016月一月展開正式排練及演出。

2. 文本形式:一場體裁與敘事的實驗

本次集體創作的演出文本,企圖於敘事形式上挑戰富含開放性的文本體裁,進行一場文本體裁與敘事的形式實驗,完成一齣可彈性調整演員人數、可因應各類演出需求彈性調整的演出片段(如各類藝術節演出、非劇場空間演出等),讓這齣戲能夠因地制宜、演出長度也有彈性,並仍然能維持演出內容完整度。

於體裁形式上,將採取片段集錦格式,採數條故事線多線進行。劇中每個單一段落皆有共通的小命題,緊扣全劇的核心主題。當全劇所有演出片段集結演出,將是一齣全長約兩小時的完整作品。敘事形式上,企圖挑戰完成可單人演出、雙人演出或多達八至十人的開放形式。

3. 文本主題:日常生活中的潛藏暴力

本演出計畫將以日常生活中的暴力恐怖事件作為主要的探究命題,以近過去幾樁重大恐怖事件為探究主軸,如東京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倫敦七七地鐵巴士爆炸案、馬德里三一一火車爆炸案、美國校園槍擊案等重大事件。選擇近過去的事件,用以檢驗事件發生之前、事件發生當下、事件發生之後的餘波,以較為完整的歷史脈絡探問日常生活場景中恐怖事件發生前後的集體內在精神狀態與社會情況。藉由追溯近過去的事件為當下日常生活的映射,檢測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許潛伏於每個人內心的精神壓抑反動,看似毫無緣由的恐怖事件,即潛伏於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與人際互動失衡之中。

本演出計畫亦擬以鋪寫探究生活場景中的失衡細節為敘事焦點,探究可能潛藏、產生於每個人內心的精神壓抑及可能訴諸暴力的反動力量。將以近過去的幾樁重大恐怖事件為起點,檢驗此行動內在狀態的生成因素及社會環境,試圖將之映照對應觀照當下我們生活行動的日常生活場景,是否也潛藏著可能一觸即發的失衡因素。敘事的開展將以非台灣的場景為起始,讓觀眾以某種時間及地點的心理距離得以冷靜的觀察事件的始末,最終,再將場景收束至當下台灣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

4. 表現手法

本次演出計畫將打造單一裝置作為主要舞台工具,使之可多元變化轉化成劇中所需的各種場景。此單一場景的設定,也期望能符合本劇能夠因地制宜、更為彈性調度演出的規畫目標。本劇設計的手法上,將致力展現文本的開放性與當代感,以共通的視覺元素轉換出文本中所刻劃各地的都市生活景觀。

本演出將嘗試以黑白漫畫風格來表現,呈現戲中場景及刻畫人物心境。聲響效果方面,將使用現場噪音,由演員於演出現場創造聲音效果及音樂。演出中,將刻意保留演員自身身份,使演員除了一人扮演多重劇中角色之外,亦能夠以演員的身份穿越劇中,製造另一層的時空穿越感,創造更多層次的畫面暗示、詮釋觀點及觀賞可能。另,以一人分飾多角、跨越國界∕文化∕人種的扮演,展現演員的表演技藝,同時藉由演員於劇中所保有的多重身分與功能,展現與文本等量的詮釋開放性與穿梭的自由。以現場聲響、影像創造強烈的演出現場性及劇場性。聲音的主題亦是本劇中亟欲探索的表現元素,除了語言的轉換之外,劇中也將使用許多現場配音的廣播效果、即時旁白、各種生活場景中隨著空間轉換的聲響質感及聲音提示、現場即時演奏的節奏音效及非樂音聲響,於聽覺上尋找更多聲音的劇場性及表現可能,打造聽覺的劇場。

《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1.「團團圓圓系列作」創作特色

貓熊團團和圓圓作為兩岸關係好轉的友誼餽贈,其政治象徵與文化地位不僅僅只是台北木柵動物園裡的明星動物,而具有更多符號與社會表徵意涵。「團團圓圓系列作」中最主要的創作特色,即是藉由擬人之姿的團團和圓圓作為敘事主角,以大量的時事題材和通俗文化為結構元素,透過翻轉影視與劇場之間迥異的觀看邏輯,令觀眾同時產生共感與新鮮感,在荒謬的表演風格下呈現現實生活的光怪陸離。

《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將延續此系列作的「混搭」策略,巧妙融合團團圓圓、《凱薩大帝》與《紙牌屋》此三項主要元素,並且於後兩者共通的「政治」與「媒體」主題下,取材各自的敘事段落並且試圖交織穿插。在挪用、戲擬各種時事事件,和再現、複製流行文化事物的過程中,以「荒謬」的戲劇效果呈現「荒謬」的現實情狀。

本製作將聚焦於近年台灣社會在政黨輪替、公民運動盛行、兩岸局勢變遷等島國內外在焦慮,意圖在嚴肅、悲情與反省等知識份子式的菁英姿態之外,找尋劇場呈現政治現況和社會現實的另一種視角。不只是以嬉笑怒罵的方式進行議題表面的批判,而是希冀在「突梯與荒謬」的極致效果中,對觀者產生疏離與跳脫的思考。

2.《凱薩大帝》與「團團圓圓」

莎劇《凱薩大帝》(The Tragedy of Julius Caecar)描述公元前44年一眾羅馬元老計畫並成功刺殺獨裁官朱利葉斯.凱薩,以及叛徒們在腓力比被擊退的過程。雖然劇名為《凱薩大帝》,但許多觀點皆認為劇中主角為布魯斯(Brutus);此劇以布魯斯的內心掙扎為主軸,描繪他如何在友誼、國家及榮譽之間猶疑不定。

《凱薩大帝》劇中對政治陰謀以及群眾情緒可以被輕易操弄的描繪不僅歷久彌新,放在當今資本主義掛帥的民主體制之下,更是精確地反應政治舞台的本質,猶如一則為當代社會所寫的政治鬥爭寓言。

本演出欲擷取《凱薩大帝》中數段經典「名場面」,如:凱薩三度婉拒眾人拱上皇冠、眾人刺殺凱薩與其經典台詞「Et tu, Brute?(吾兒,亦有汝焉?)」、安東尼對群眾展現古羅馬的「雄辯術」、布魯斯說服群眾之經典台詞「並非我愛凱薩較少,而是我愛羅馬較多」......觀者易於辨認出的原劇情節,借代台灣政治現況,試圖在保留原劇架構設定之下,以極為銳利的諷刺力道重現莎士比亞對於政治本質鞭辟入裡的刻畫。同時,也在段落中藉由刻意地原汁原味「搬演」經典劇碼,強調「扮演」之特性,突顯現實中各種議題、國事在政客手中只是權力遊戲的籌碼與「玩物」。

3.《紙牌屋》與「團團圓圓」

《紙牌屋》(House of Cards)為美國一部以政治為題材的電視影集。本劇自2013年推出第一季至今,以名導大衛芬奇監製、男主角凱文史貝西的驚人演技、以及劇本精準殘酷地揭露美國白宮內部運作之真實面等特色引起熱烈討論,並且獲得多項艾美獎的肯定。本劇背景設定在華盛頓特區,講述眾議院民主黨籍議員、多數黨黨鞭法蘭克在他晉升為國務卿的希望破滅後,決定對那些背叛他的人實施報復、並且同時為了掌握權力而不擇手段的政治之路。

《紙牌屋》在內容上,不僅以美國政治生態為藍圖,清楚地勾勒出權力和腐敗交錯的陰暗場景,對人性和政治的諷刺以及對無限的野心的描寫中甚至有種快感,引領觀眾在娛樂之於也窺視自我內在對於權力的渴求。此外,《紙牌屋》的劇本和角色明顯地向莎劇《理查三世》、《奧賽羅》、《凱薩大帝》等經典取材,處處可見莎劇借古諷今的實例和新詮。

而《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將「致敬」借用《紙牌屋》中最鮮明的特色—主角在劇中不時會「打破第四面牆」對著鏡頭(觀眾)說話,闡明其目的或是和觀眾「交心」的形式。透過即時攝影,觀眾將同時看見舞台上和螢幕中的演員,卻可能在不同的觀看「視角」和「邏輯」裡,接收角色內在與外在不符的「腹黑」個性,或是對於敘事情節有不同的詮釋。

4. 創作構想與形式表現

《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將採取四把椅子劇團2009年前系列作至2015年作品《How To Be Good》持續探索的「集體編創(Devised Theatre)」創作方式,企圖在導演、演員、設計師之間進行同步創作,以每一位成員都是平等的「創作者」為前提下,讓每一位創作者在過程中皆擁有同等的決定權,打破傳統「導演—演員」的階級意識,充分發揮「集體(ensemble)」的創作力。透過「集體編創」,將團團圓圓、《凱薩大帝》、《紙牌屋》三大主要素材各自解構,從「主題」、「敘事」、「結構」、「角色模仿」等層面下手,並且從時事和大眾文化等現實元素借鏡取材,重新雜揉出嶄新的敘事結構,達成「將團團圓圓放入凱薩大帝來演紙牌屋」的創作策略;試圖展現「四把椅子式」的元素混搭與集體編創美學,探索在網路即現實的當代社會裡,「經典劇作」與「大眾文化」的對話與對位之可能性。

《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即便在鏡框式劇場演出,依舊秉持「空間即是文本」的創作核心,嘗試由「鏡框=螢幕」的概念出發,將舞台空間與影像(螢幕)的具體呈現方式合一。在觀眾觀看舞台也等同於觀看螢幕的形式之中,製造「劇場」和「影像」邏輯的交錯與融合,並且利用即時攝影技術讓觀眾在彷彿觀賞《紙牌屋》裡「打破(影像的)第四面牆」的形式的同時,也從劇場的「在場性」看見另一層旨趣。藉此,大量挪用影視素材的文本內容得以在「鏡框=螢幕」的形式之中互相契合,並且在濃厚的後設意圖中傳達「政治」和「媒體」之間的扮演性。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一、《無差別日常》演工作人員表

製作人|李維睦、呂柏伸
編    劇|趙啟運
導    演|廖若涵
演    員|李劭婕、林曉函、呂名堯、劉哲維
影像設計|徐逸君
舞台設計|黃郁涵
燈光設計|魏立婷
服裝設計|李育昇
舞台監督|簡琬玲
舞台技術|洪誌隆
燈光技術|蔣宗琦
音響技術|蔡以淳
執行製作|林佳蒨
行銷宣傳|江季勳、莊政宴
票務會計|紀美玲

二、《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演工作人員表

製作人|李維睦、呂柏伸、蘇志鵬
導    演|許哲彬
舞台監督|張仲平
舞台設計|廖音喬
影像設計|王正源
燈光設計|徐子涵
音樂設計|洪伊俊
服裝設計|張義宗
演員|竺定誼、林家麒、王安琪、王世緯、高若珊、鄧名佑、劉冠廷
執行製作|林佳蒨
行銷宣傳|江季勳、莊政宴
票務會計|紀美玲

三、台南人劇團簡介

台灣藝文媒體界譽為現代戲劇模範生的台南人劇團,於1987年成立,自1998年起,年年榮獲文化部「優秀扶植團隊」的補助,且評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多次奪得第一名的殊榮。

過去十年在現任藝術總監呂柏伸的主導下,規劃執行「西方經典台語翻譯」、「莎士比亞不插電」、「新劇展─尋找劇作家的台南人」和「歐美當代經典」等的演出計劃,不僅展現台灣在跨文化戲劇製作的高度創意與實踐精神,同時,也積極引介當代台灣及歐美劇作家的作品。劇團作品的主要特色就是以創新實驗手法,高度展現戲劇演出獨特的「劇場性」,藉以開啟觀眾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供國內外觀眾新穎非凡的觀戲經驗。

此外,本團聯合藝術總監蔡柏璋所編創的作品,如《K24》、《Q & A》、《木蘭少女》和《Re/turn》,總是通俗趣味與藝術性兼具,不僅大幅度提昇本團知名度,更為本團拓展累積不少的忠實觀眾。

除演出製作外,台南人更是投注許多心力進行戲劇教育的推廣工作,除不定期為社區民眾舉辦「打開劇場大門」的推廣活動外,也於每年夏天開辦「演員夏日學校」,提供國內演員進修充電的管道。此外,自1999年創辦的「青年劇場培訓計劃」,至今已開辦15屆,這項計劃著實滿足許多青年學子接觸戲劇、學習表演的渴望和熱情。本團亦發行國內第一本深度的劇場演出評論刊物「劇場事」,希冀能記錄此時此刻台灣劇場的發展軌跡,甚至是為台灣劇場的明日描繪可行的方向。

四、四把椅子劇團簡介

四把椅子劇團於二○○七年正式成軍,集結一群年輕劇場藝術工作者所組成。以新世代的視野和生活經驗作為創作能量,作品不設限風格、題材或演出場域,試圖透過劇場的集體創作本質,探索形式與內容的合一。

「四把椅子」不僅代表最初核心創作的四人,也借喻為現代觀眾與劇場藝術之間的交流媒介,期望觀者能夠透過劇場的一瞬直視自我,並且重新思考、詰問身處的當代生活。四把椅子劇團創團至今製作十齣作品,題材橫跨當代經典文本、原創劇本與集體創作,皆擄獲各界好評與票房完售之成果,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劇場界備受矚目之新勢力。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