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

世紀當代舞團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驅動城市 III-混亞洲》首演|世紀當代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走過2014及2016兩屆《驅動城市》的沉澱與蛻變,本屆世紀當代舞團重新以「混亞洲」為題,放眼亞洲舞蹈版圖,用微觀的顯微鏡式思考尋找每個個體自我中關於「身分認同」的身體密碼 ; 同時也用巨觀的望遠鏡思維鳥瞰「族群融合」中,屬於亞洲各國的肢體發展與脈絡。

第三屆《驅動城市》積極擴大交流的版圖,並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性。除了台北、東京、首爾、吉隆坡等城市間的相互鏈結外,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共製也因長期的交流而自然形成。台灣編舞家莫天昀和日本Nibroll多媒體舞蹈劇場音樂設計總監岩田直樹(Iwata Naoki),以低限電音為基調結合中國傳統敲擊樂聲,搭配現場即時混音的臨場感,在二胡的混音中為終曲,襯托出舞蹈的當下性;馬來西亞獨立編舞家黃志雄與Nibroll多媒體舞蹈劇場視覺設計總監高橋啟祐(Keisuke Takahashi)的跨刀合作,更是在相異的文化與藝術領域中激盪出新的火花。台灣編舞家則是邀請國內各領域的藝術家,以創作顧問、舞台設計、音樂設計等不同的範疇進行跨界合作,如:資深劇場工作者劉守曜、劇場導演黃鼎云與視覺藝術家賈倩茹等,進而從近似又相異的文化中找到那道散射出藝術表現中耀眼的光譜。

本次演出共有九支獨舞作品,並以A、B兩組混搭方式輪流展演。A組由台灣編舞家劉家瑞《皮囊》、台灣編舞家張雅媛《二樓左邊》、日本編舞家矢內原美邦(Mikuni Yanaihara)《Shoe Sole》、台灣編舞家莫天昀《眚》、馬來西亞編舞家黃志雄《山野之子》組成; B組則是由台灣編舞家賴有豐《吾》、韓國編舞家黃琇鉉(Soo-Hyun Hwang)《A Crying Sense》、台灣編舞家莫天昀《眚》、日本編舞家米田沙織(Saori Yoneda)《Crying Dahlia》、台灣編舞家李蕙雯《房間》組成,跨國交叉排序的演出組合,讓觀眾可以藉由難得的機會觀察到亞洲各國間的肢體風格與文化差異,並用相同的觀賞視角,敏稅感受不同的舞蹈思維與詮釋方式。

綜觀亞洲肢體,多元豐富,編舞者在同樣主題下,各顯創意去表達舞作內涵,劉家瑞《皮囊》運用許多聲光裝置營造絢麗的虛幻效果,意在表達編舞家在過往生命中的迷惘與沉溺,直至尾聲調性急轉直下,在柔和的弦律中沉思反省,找到跟自己與家庭的和解之道;張雅媛《二樓左邊》是表達一個內心的空間與孤獨,在舞台深處多以背對的方式演出,帶領所有觀眾進入二樓左邊那邊編舞家內心的小角落;莫天昀《眚》清楚表達出一種迷茫狀態,眚,字義上是一種眼睛疾病,實則更是一種心理狀態,透過京劇元素的創造舞台氛圍,把一段內心父與子的關係衝突轉化為肢體表現,凝視舞者,時而張望、時而沉思,俐落地展現出舞者的瀟灑自如;李蕙雯《房間》舞作,好似一段自我介紹,修長且綿延的肢體動作,化為一段精彩自我問答集,舒適自在的舞蹈詮釋,配合視覺藝術家賈倩茹量身打造的一個名為家的道具,帶給觀賞者最真誠、最自然的表現。外國藝術家帶來的表演,更是讓觀眾看到舞蹈肢體更多的不可能性,矢內原美邦編舞、渡邊智美(Tomomi Watanade)演出的《Shoe Sole》,以鞋子當作物件,表達內心中探索道路的足跡;米田沙織的《Crying Dahlia》,則是以一種舞蹈說故事的方式,來帶動舞作精神上想表達的時光流逝;韓國編舞家黃琇鉉的《A Crying Sense》,想要探索情緒跟動作的分離,哭泣不等於難過, 「我想哭但我不難過」,透過這樣想法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剖析每個動作,清楚明瞭地指向內心深層的情緒源頭;黃志雄的《山野之子》集合豐富的視覺、音樂元素效果,來表達城鄉間帶給他的強烈自我衝突感,塑膠水管做成的牢籠,更加凸顯出城市生活者渴望自由的想像。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