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口之河》——知本溼地環境史書寫

黃瀚嶢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沒口之河》作品為報導形式的散文集,穿插民族誌、地方誌、人物誌與自然書寫的抒情傳統,以五個篇章,五種不同視角,呈現台灣東部知本濕地的環境變遷,以及人與土地的互動歷史。

五個章節在空間上依照河口、沖積扇面、舊河道、河階到上游溪谷的空間軸線移動,並以該區域代表性的植物為篇名。

河口的甜根子草藉由河床的砂石疏濬而擴張,意外重現了彷彿四百年前荷蘭人登岸的魔幻場景,也紀錄著沖積扇如何成為了如今的知本濕地。海岸的銀合歡灌叢在如浪的產業變遷史中成為荒地上難以抹滅的人文遺跡。同樣伴隨著產業入侵,喜歡沼澤的巴拉草,成為沖積扇上水體的地圖標記,協助調查者深入這片荒原的細部生態。在堤岸邊被疏濬業者剷除的火刺木,乘載著卡大地布族人的平原記憶,永劫回歸似地一再由破壞中重生。而被用以代稱卑南族石生支系的野草茵陳蒿,則串連著整個族群分合遷徙的記憶,也成為了人類衝突起點的隱喻。

在環境史的視角下,濕地成為豐富的閱讀文本,往來的生物如同書寫符號,既乘載,也創造了濕地的意義本身。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成果追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