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人間

盧嬿宇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組合人間|盧嬿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從研究所畢業後陸續申請國內外的駐村創作計畫,當時還沒有自己的設備及工作空間,一方面也想多接觸其他的創作環境,因此先是在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申請駐地創作三個月,回國兩個月後,又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擔任駐村藝術家,同樣也是三個月短期的駐地創作。在異地的創作經驗使我體驗場所與思維轉換的交互作用,當離開習以為常的創作環境時,更能有意識的剖析自身的創作根源、文化背景與傳達目的。起初的駐村動機只是單純需要空間設備以繼續發展創作,然而這樣的動機缺乏目標,只是由一個陌生的場所過渡到另一個場所,我開始希望能成立一個獨立的創作環境作為基地,去消化異地創作所得之經驗,再好好準備下一次的交流。

這次的補助計畫使我提前實現這個想法,我(盧嬿宇)選在宜蘭郊區成立工作室,並在工作室中設置簡單的起居室,單純自由的創作環境使我多了很多時間去嘗試以前沒試驗過的媒材技法;從前在製作立體造型前很少先畫草圖,現在也開始先將構想試著畫在紙上,有時也會塗上預想的顏色,先把想法捕捉下來,再決定立體造型該如何呈現,這樣的練習讓我能更精準的過濾想要完成的作品樣貌。

第一次在這樣的工作型態下從事創作,完全獨立的創作模式,一開始也花了一些時間調適,在操作不熟悉的機具設備,或是在使用媒材上有疑惑時,以往身邊都有其他創作者可立即詢問討論,現在則是只能仰賴自己解決問題,在幾次失敗中漸漸培養出自行營運工作室的能力。另一個問題是日常接觸的人事物變少,固然面對自己、面對創作的時間增加,但在缺乏良性刺激的情況下,其實也藏著思考僵化,陷溺於慣性中的隱憂。陸續藉由參加各地聯展、創作活動,固定和其他創作者保持交流,以適當調整自己的生活、創作步調。

在本次個展中,我將半年以來的獨立創作心得,濃縮為這次的展覽自述:

「創作的狀態有時像在記憶中翻索沉積於遺忘邊緣的情感心緒,它們化為無數形貌難辨的影像,包裹在時間的淤泥裡。

隨著越趨複雜的生活環境,個人的平凡與獨特逐漸消融在種種隱性的規範條約裡,在表面的同質下,覆蓋的卻是不斷變化與混合的異質個體。

撿拾起偶爾明晰的形象為骨,透過對自我的凝視與剖析,將真實認知下的人、物像拆解、重組,架構出寫實與想像並存的異想之物。」

我的創作主軸持續從生活體驗中汲取感興趣的圖象,將自己對人及生物的想像與變形,轉化為視覺造型,對人的內在形象提出曖昧不定形的詮釋。內在與外在,日常與異常,過往與當下,已知與未知……凝視著腦海中或矛盾、或契合的片刻情景,將其揉合進似曾相似的形體內,賦予相應的質感色調,嘗試從多元混合的要素中提取出奇特的魅力。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文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