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雅 WANG, Sue-Ya
王思雅,作曲家,台北市人。考取教育部獎學金赴法,畢業於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師事於Alain Bancquart 和 Paul Mefano。1999年入選法國IRCAM電腦音樂研究員,研習軟體和創作作品《細胞》(打擊和電腦音樂),2000年在IRCAM 所特製可變換音場的音樂廳演出此作品。 曾入選與演出於: ISCM英國曼徹斯特音樂節、羅馬尼亞音樂節、日本橫濱音樂節、ACL澳洲墨爾本國際音樂節、日本仙台國際音樂節、ACL紐西蘭國際音樂節(2007) 韓國國際音樂節(2009)、作品由廣播電臺轉播。 曾於重要音樂廳: cite de la musique、salle projection、維也納國家音樂廳、巴黎 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演出等。 合作的職業樂團: ensemble alternance、ensemble court-circuit (法國)、Nouvel ensemble moderne (加拿大)、ensemble Psappha (英國)、ensemble ars poetica(modovela)、ensemble on line vienna (奧國)等,並與多位傑出演奏家研發演奏新法並發表作品。 曾獲入野義朗首獎,於義大利Citta di Castello城市之音樂節中,獲大師S. Sciarrino 青采,作品獲得第一名,也曾於音樂台北,教育部文藝創作比賽中多次得獎,獲國家文化基金會支持創作作品。 國內演出: 春秋樂集國人音樂會、台北人室內樂團的委託創作《遊牧詩人》入選國家音樂廳樂壇新秀、一場個人作品發表、ACL 台灣國際音樂節發表管絃樂作品《浮現》由國家樂團演出。 近期重要展演: 2003年:法國亞維農管絃樂團首演作品《輻射》, 譽為新響;作品《渡口》一場音樂劇 於巴黎首演;《氣》由 Ensemble On-Line 的獨奏家發表。 2004年:於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三首作品首演;《絮》於維也納國家音樂廳小廳首演;法國Rueil- Malmaison 音樂院, 一場個人作品發表會;《 La Nuit Blanche》巴黎藝術節2005 演出作品 《活動聲響》。 2005年:國家樂團委託創作 《場域》,曲長約40分鐘;二首管絃樂 作品 《核心II》和 《蜉蝣》由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演;受台北打擊樂團委託創作 《非同質II》於城市舞台首演;作品《節點》由鋼琴家何婉甄小姐於國家音樂廳首演;《水漏影2》結合影像的多媒體作品,於十方樂集發表。 2006年:代表國家, 參加地點於法國國家廣播電臺的聯合國現代音樂國際會議, 介紹管絃樂作品 《核心II》, 獲得九個國家電台的播放;《環境聲響》多媒體音樂劇十方樂集發表,同年並舉辦師生音樂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任教)。 2007年: 《澤》入選紐西蘭國際音樂節與 Ensemble Strike合作演出凡爾賽打擊音樂節;《3部影聲》結合影音互動作品於十方樂集首演;《 La Nuit Blanche》巴黎藝術節2007 演出作品 《不明確的點》。 2008,2009年:與打擊家吳思珊合作,首演互動音樂與影像作品《獨奏重組》、《異想天開》、《光感》。 2008年:與法國現代職業樂團ensemble itineraire獨奏家合作,首演互動音樂與影像作品;發表《機動場域》多媒體音樂劇;獲得SACEM獎助金於巴黎Xenakis 創立的CCMIX電腦音樂研究和首演互動音樂與影像作品;法國長笛大師Pierre-Yves ARTAUD合作,於Salle Cortot Paris首演互動音樂與影像作品;法國現代職業獨奏家d. Ciampolini,首演《外部測量》、《眼》等作品。 《場域》Machine vision 由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演;四重奏重組I,II,III,IV由亞太弦樂團首演,《空間頻率》,入選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甄選,作品由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出版。 《轉山》Montagne Tourbillonnante(2008) 和《詩距》Ecart de la poésie ,二部3D影音互動音樂劇, 由大師Pierre Yves ARTAUD, 獨奏家Daniel Ciampolini首演, 於法國巴黎 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首演。 入選法國外交部Résidence aux Récollets Ville de Paris-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et européenes 劇場藝術家駐村。 2009年:《波》bel`air 將由鋼琴家獨奏家何婉甄小姐於國家音樂廳首演;受國藝會專訪;近期於兩廳院世界之窗日本系列-黑川良一視覺聲音劇場-光速-合作演出;影音互動作品《 discriminating dimensions III》由法國現代職業樂團 Ensemble Court-Circuit.首演, 作品《禪點》Point d`obsession由法國長笛職業樂團 Orchestre de Flûtes Français 首演。 近期演出: 《虛擬網》 《直向本能》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 《形影相錯》林小楓委託創作,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 《數拓》九歌民族管弦樂團委託創作 《智慧主體 intelligent agent》打擊獨奏家,影像和肢體電音互動 《蠕蟲潮 /worms tide /worms marée》演員和互動電音影像 2010年台北數位藝術節國際藝術策展之一。「球面」長笛與即時電腦音樂作品集,「幻位」3D影音互動,DVD/CD出版獲國藝會贊助發行。
歌劇/清唱劇/舞台劇/音樂劇
|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 攔截記憶體 | 多媒體音樂劇 | 2015 | 22分 | |
| 網格細胞 | 多媒體音樂劇 | 2014 | 60分 | |
| 平移 旋轉 縮放 | 多媒體音樂劇 | 2013 | 60分 | |
| 顛倒世界 | 多媒體音樂劇 | 2013 | 60分 | |
| 軸突 | 多媒體音樂劇 | 2012 | 60分 | |
| 幻位 | 多媒體音樂劇 | 2010 | 60分 | |
| 三個變形體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9 | 60分 | |
| 光速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9 | 40分 | |
| 異想天開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9 | 20分 | |
| 詩距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8 | 20分 | |
| 轉山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8 | 20分 | |
| 不明確的點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7 | 60分 | |
| 機動場域 | 多媒體音樂劇 | 2007 | 60分 | |
| 環境聲響 | 女高音,長笛*2,小提琴,低音提琴,擊樂*4,電腦音樂 | 2006 | 60分 |
管弦樂/協奏曲
聲樂作品(含合唱曲)
室內樂
|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 反土 | 小提琴和鋼琴 | 2017 | 10分 | |
| 光音 | 長笛,男聲,二位小提琴,肢體,電音和影像 | 2017 | 12分 | |
| 漂移 | 長笛,男聲,電音,肢體和影像 | 2017 | 12分 | |
| 形影相錯 | 能管,鋼琴,肢體,電音和影像 | 2016 | 10分 | |
| 骨骺 | 二胡,琵琶,電音和影像 | 2016 | 10分 | |
| 虛擬網 | 大提琴、鋼琴、電音和影像 | 2016 | 10分 | |
| Hétérogénéité * 異質性 | 四樣樂器,電音和影像 | 2014 | 15分 | |
| 心。流 | 二胡和鋼琴 | 2013 | 12分 | |
| 空間頻率 | 銅管五重奏 | 2012 | 15分 | |
| 數位訊號 | 二位古箏,小提琴和互動影像 | 2012 | 12分 | |
| 幻音 | 中阮,二位倍低音長笛,二位低音長笛,二位長笛和影像 | 2011 | 12分 | |
| 幻燈I | 二位打擊家 | 2011 | 60分 | |
| 軸向模擬 II | 假聲男高音,柳琴(兼中阮),琵琶,擊樂 | 2011 | 10分 | |
| 軸向模擬 II | 阮,打擊和影像 | 2011 | 10分 | |
| 隱.心 | 假聲男高音,柳琴(兼中阮),琵琶,擊樂 | 2011 | 10分 | |
| 區分維度III | 室內樂 | 2010 | 18分 | |
| 短暫 | 打擊家和弦樂五重奏 | 2010 | 12分 | |
| 荒地 | 二位演奏家 | 2008 | 12分 | |
| 場域 | 九樣樂器 | 2008 | 10分 | |
| 網膜 | 低音豎笛和打擊家 | 2008 | 10分 | |
| 澤 | 四位打擊家和即時電音 | 2007 | 10分 | |
| Bobydance | 法國號和打擊 | 2006 | 10分 | |
| 大珠小珠落玉盤 | 打擊獨奏家,長笛,小提琴,大提琴 | 2006 | 13分 | |
| 四重奏重組I,II,III,IV | 弦樂四重奏 | 2006 | 15分 | |
| 活動聲響 | 六位演奏家 | 2006 | 60分 | |
| 迴 | 法國號和打擊 | 2006 | 10分 | |
| 旋轉 | 法國號和打擊 | 2006 | 10分 | |
| 折疊 | 二位打擊家 | 2005 | 10分 | |
| 非本質 | 六位打擊家 | 2005 | 16分 | |
| 非同質II | 擊樂六重奏 | 2005 | 12分6秒 | |
| 氣候箱 | 三位演奏家 | 2005 | 10分 | |
| 浮現 | 四位打擊家 | 2005 | 10分 | |
| 管子 | 四位打擊家 | 2005 | 10分 | |
| 裹 | 四位打擊家 | 2005 | 10分 | |
| 頻率 | 五位演奏家 | 2005 | 10分 | |
| 蘊 | 四位打擊家 | 2005 | 10分 | |
| 絮 | 古箏,長笛,大提琴和打擊加擴音裝置 | 2004 | 15分 | |
| 渡口 | 女高音,低音提琴,擊樂,電音和影像 | 2000 | 60分 | |
| 晚上 | 女高音獨唱和室內樂 | 1999 | 12分 | |
| 島之鳴響 | 十樣樂器 | 1998 | 12分 | |
| 群青之側 | 十二樣樂器 | 1997 | 12分 | |
| 遊牧詩人 | 十樣樂器 | 1996 | 12分 | |
| 林間 | 五重奏(長笛,豎笛,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 | 1993 | 10分 | |
| 主題與變奏 | 大提琴和鋼琴 | 1992 | 10分 |
器樂獨奏
|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 直向本能 | 長笛獨奏 | 2017 | 10分 | |
| 線移動 | 長笛,電音,影像與肢體 | 2016 | 10分 | |
| 光語 | 鋼琴和影像 | 2015 | 10分 | |
| 光語 | 鋼琴獨奏 | 2015 | 10分 | |
| 非物質 | 長笛,電音,影像與肢體 | 2014 | 10分 | |
| 線密度 | 洞簫,電音,影像與肢體 | 2014 | 10分 | |
| 心房 | 打擊獨奏家,影像和肢體電音互動 | 2013 | 14分 | |
| 劇響 | 長笛,電音,影像與肢體 | 2013 | 10分 | |
| 單一 | 長笛,電音,影像與肢體 | 2012 | 10分 | |
| 藏 | 小提琴,電音,影像與肢體 | 2012 | 10分 | |
| 幻位I,II | 打擊獨奏家和3D影音即時互動 | 2010 | 20分 | |
| 光速 | 打擊獨奏和電音 | 2009 | 40分 | |
| 波 | 鋼琴獨奏 | 2009 | 10分 | |
| 玫瑰人生 | 長笛獨奏 | 2009 | 10分 | |
| 表象 | 影音即時互動 | 2009 | 12分 | |
| 禪點 | 長笛獨奏家,長笛樂團,影音即時互動 | 2009 | 12分 | |
| 共同空間 | 長笛獨奏 | 2008 | 10分 | |
| 音脈 | 打擊獨奏家和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10分 | |
| 眼 I,III | 打擊獨奏家和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15分 | |
| 詩距 | 打擊獨奏家和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30分 | |
| 影子 | 打擊獨奏家和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10分 | |
| 獨奏重組II | 長笛獨奏家和3D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12分 | |
| 獨奏重組III | 打擊獨奏家和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10分 | |
| 轉山 | 長笛獨奏家和3D影音即時互動 | 2008 | 30分 | |
| 三部影聲 | 打擊獨奏家和影音即時互動 | 2007 | 10分 | |
| 外部測量 I,II | 打擊獨奏和電音 | 2007 | 20分 | |
| 動力 | 打擊獨奏和電音 | 2007 | 10分 | |
| 獨奏重組 | 打擊獨奏和電音 | 2007 | 10分 | |
| 水漏影II | 揚琴擴音和影像 | 2006 | 10分 | |
| 節點 | 鋼琴獨奏 | 2006 | 12分 | |
| 水漏影 | 打擊獨奏和擴音 | 2005 | 12分 | |
| 核心 | 打擊獨奏,電音和影像 | 2005 | 10分 | |
| 氣 | 小喇叭獨奏和電音 | 2005 | 10分 | |
| 蛹 | 打擊獨奏 | 2005 | 10分 | |
| 輪胎 | 打擊獨奏 | 2005 | 10分 | |
| Invisible II | 小提琴獨奏 | 2002 | 10分 | |
| 細胞 | 打擊獨奏和電音 | 2000 | 12分 | |
| 島之鳴響IV | 小提琴獨奏 | 1999 | 10分 | |
| 島之鳴響 II | 法國號獨奏 | 1998 | 10分 | |
| 島之鳴響III | 低音獨奏 | 1998 | 10分 | |
| 逃離的線 | 中音薩斯風 | 1994 | 12分 | |
| 靜物畫 | 長笛 | 1992 | 10分 |
*連結至「補助成果檔案庫」網站對應補助成果
未提供文字著作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