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LEE, Ying
李英,臺灣當代國樂代表作曲家、指揮家之一。出生於藝術世家,1978年畢業於國立藝專五專部國樂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1987年,留學於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UMKC)音樂院研究所。1991年,返國後,從事演奏、創作、教學、執行製作各類型音樂相關工作。1992年起任臺北市立國樂團副指揮,並兼任北市國附設青年國樂團指揮,具有指揮與作曲雙專長。在音樂創作上,主張東、西方作曲語法的交融,衍生具本土特色又有雅俗共賞的現代國樂。2011年自北市國自願退休,2012年起從事自由創作、客席指揮、音樂評委與客席講座。 出生於舞蹈音樂世家 李英1955年7月20日出生於臺北一個舞蹈音樂藝術世家,其父親李天民及母親余國芳皆是臺灣著名舞蹈教育家。李英從小就在充滿音樂及舞蹈的藝術環境中成長。因父親時常在國內外有各式大型舞蹈的演出活動,需要各種音樂類型及風格的影音資料,同時也經常委託作曲家錄製大量的舞蹈音樂來排舞,所以李英家中從以前就擁有小型的專業錄音及剪輯設備,他也從小就在專業的錄音室裡學習音樂的錄音及剪輯。由於其父親李天民時常委託國樂界的音樂人錄製舞蹈音樂,故他與楊秉忠、董榕森經常來往,而李英也因緣際會地遵循了父親的栽培,學習各種樂器,並報考了國樂科系。 國立藝專與國防示範樂隊期間 1973年,十八歲的李英,報考上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科五專部(現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藝專國樂科五專部(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選擇進入國立藝專國樂科,與音樂科史擷詠、彭廣林成為同期好友。五年的藝專求學中,李英同時修習國樂與西洋的音樂理論,並主修了三樣樂器:專一、二隨計大偉習低音提琴;專三隨董榕森習二胡;專四、五隨林慶森習大提琴,最後以大提琴為主修畢業。 藝專求學期間,由於當時國樂嚴重缺乏各類型的音樂作品,因而董榕森在學生專四的「實用中國樂法」課堂中,要求每一位畢業學生皆得創作一首器樂或合作作品,而李英所創作的第一首作品【風雨同舟】深獲董榕森的讚賞,並安排為畢業展的壓軸演出曲目於臺北市實踐堂公演。 1978年藝專畢業後,李英隨即入伍服兵役,進入「國防示範樂隊」兩年,擔任低音提琴與銅管樂的蘇沙(低音號),當時國防示範樂隊正擴大編製並成立管弦樂團,由陳秋盛擔任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於李英進入國防示範樂隊第二年,他也開始以倍革胡(替代低音提琴)兼任,退伍後的第二天即考入北市國的專任演奏團員。 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員、赴美求學 1980年,二十五歲的李英除了專任於北市國倍革胡演奏員外,同時也從事舞蹈音樂製作的工作。1983年,其父親承接青年訪問團製作專案,三年擔任了兩屆此專案之音樂製作人(1982-1984),與王正平、蕭惟忱、陳志遠合作青訪音樂創作,同時也創作了【躍舞天山】、【春燈組曲】兩首由北市國錄音的青訪團舞蹈音樂。1984年,李英離開了北市國,進入了「大卷文化有限公司」擔任音樂組組長,從事舞蹈相關音樂錄制及出版,並計劃赴美進修作曲配樂等專業課程,開闊視野。但於陳澄雄團長任內,李英仍受邀到回北市國兼任,並於1986年參與北市國第一次赴美巡迴。 1987年,李英赴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UMKC)音樂院研究所求學,隨Prof. John Lane及Prof. Ken Mitchell主修低音提琴演奏。第二年,他追隨Dr. Gerald Kemner、Dr. Merton Shatskin及Dr. James Mobberley學習現代作曲、管弦樂配器、電子音樂作曲、編曲、爵士樂及錄音工程。1989年12月,李英於兩年半取得低音提琴演奏碩士學位,並續留美國繼續修習現代作曲、管弦樂配器、編曲課程。 回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副指揮 1991年7月,李英返國回任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副指揮一職,並兼負責樂團的行政業務:作曲、編曲、樂曲版權稅、作曲比賽等相關事務。1992年,他完成文建會委託創作【易之隨想】,突破當時國樂作曲一貫模式,以樂器音色、音響概念為主, 一鳴驚人,得到很大的迴響與讚譽。1993年,經由溫隆信推薦,李英成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正式會員(作曲類),同時亦追隨瑞士籍名指揮Michel Rochat習指揮藝術三年。並陸續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華岡藝術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及輔仁大學等音樂科系。 1996年起,任國家兩廳院音樂組評議委員,並完成采風樂坊委託創作【層疊】(絲竹六重奏)。1997年,李英與李慧共同創作【天鼓】吹打版,之後也完成采風樂坊委託創作【月下獨酌】(絲竹六重奏)。1999年,任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理事;2002年起,任文建會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音樂評議委員;2004年7月起,兼代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2005年,其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錄製之「絲竹傳奇」CD (現代絲竹室內樂)更榮獲該年金曲獎「最佳演奏奬」殊榮。2006年,獲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第35屆傑出校友並出任臺藝大中國音樂學系校友會會長,同年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錄製之《梁祝》CD榮獲臺北市政府最佳年度出版品。2008年起,兼任北市國附設市民二團指揮。2011年12月2日,於臺北市立國樂團自願退休,並開始從事自由創作與客席指揮、講座活動,受邀客席指揮高雄市國樂團、廣東民族樂團、香港中樂團、臺灣國樂團、長榮交響樂團、小巨人絲竹樂團、苗栗縣立國樂團、香港青年中樂團、臺中市大中國樂團、臺大薰風國樂團、臺北青年國樂團、中華國樂團、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高雄市青少年國樂團……等,皆獲樂界極高評價。 音樂創作理念 李英因從小生長於舞蹈與音樂環境中,對於音樂中的「律動」及「感性」層面極為敏銳。在求學過程中,他潛修中西音律,歷經藝專國樂科及美國UMKC音樂院的影響,身兼國樂與西洋管弦樂兩個領域的演奏及創作經驗,加上指揮藝術上的追求與在北市國多方的磨練下猶如打通音樂張力的任督二脈,讓李英能掌握國樂傳統語法與西方現代風格語法之交融互通及藝術感染力。 其1990年代的作品偏重於音色音響的現代作曲技法,代表作品如大型民族管弦樂【易之隨想】、【天鼓】等。之後則拋開現代作曲技法,追尋能感動自己並懷有臺灣人文特色的現代國樂樂響,如【層疊】、【月下獨酌】、【山海精靈】、【臺北狂想】、【小丑之舞】、【祠】……等。其創作觀點以中國哲學思想為核心基礎,朝向具有前衛的音樂創作觀,經常受邀為知名藝術團體創編新曲,極獲佳評。撰寫:黃比宣 2016/6/30 (資料來源:臺灣音樂館)
管弦樂/協奏曲
室內樂
其他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打囉唆 | 蘭陽舞團舞蹈配樂 | 1993 | ||
春夏秋冬 | 蘭陽舞團舞蹈配樂 | 1993 | ||
查爾達斯 | 溫金龍,二胡與國樂團 | 1993 | ||
第六感生死戀 | 溫金龍,二胡與國樂團 | 1993 | ||
港都夜雨 | 1993 | |||
饒舌歌 | 溫金龍,二胡與國樂團 | 1993 | ||
用生命所愛的人 | 1992 | |||
目蓮救母 | 1992 | |||
戒定真香 | 1992 | |||
夜深沈 | 大鼓與樂團 | 1992 | ||
茉莉花 | 1992 | |||
絕情雨 | 1992 | |||
傣鄉風情 | 笙與樂團 | 1992 | ||
愛的傳說 | 1992 | |||
心雨 | 1991 | |||
早秋 | 1991 | |||
西湖 | 1991 |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1991 | |||
敖包相會 | 1991 | |||
船歌 | 1991 | |||
陸軍軍歌 | 1991 | |||
彌度山歌 | 1991 | |||
春燈組曲 | 青訪團舞蹈音樂 | 1983 | ||
躍舞天山 | 青訪團舞蹈音樂 | 1983 | ||
中國兒童韻律操音樂 | 舞蹈、體操音樂 | 1980 |
*連結至「補助成果檔案庫」網站對應補助成果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
層疊II | 2007 |
未提供文字著作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