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I-Wen
張懿文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3-03-21
關於策展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表演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興趣為表演評論、舞蹈史、舞蹈美學、數位表演理論、當代藝術之身體展演。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研究發表於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the Body、《台灣舞蹈研究》、《藝術評論》、《為世界起舞:碧娜.鮑許Pina Bausch》專書、台灣數位藝術平台;藝評發表於《PAR表演藝術》、《藝術家》、澳門《劇場.閱讀》、紐約線上誌Culturebot。
策展自述
張懿文的研究興趣包含:數位表演、現場藝術、策動表演性、當代舞蹈編舞、跨領域和跨文化表演。近來以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田調方法,關注生態思辨、原民性、人類世和南方的表演議題。
策展經歷
-
2022
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問世間情不為何物,與徐文瑞共同策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影片:https://youtu.be/dPWgrhen5Co)
-
2021
數位肉身性,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臺北,臺灣
-
2020
2020 TJIMUR藝術生活節:她的呼吸,屏東三地門,臺灣
-
2018
近未來的傳統:當代台灣藝術的儀式展演,洛杉磯臺灣書院,洛杉磯,美國
-
2017
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與編舞操作,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學歷
-
2015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世界藝術與文化/舞蹈系,博士
-
200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
-
2005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士
專業經歷
-
2020
2020澳門城市藝穗節(Macao City Fringe Festival),駐節評論人
-
201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
2016-
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特約/駐站評論人
-
2017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17舞蹈影像工作坊:凝視舞影─日常身體肖像」,戲劇構作(Dramaturgy)
-
2017
澳洲雪梨Liveworks Festival of Experimental Art,International Delegate,以獨立策展人身分受到邀請與贊助
-
2016-201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美術學系藝術跨域研究所、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舞蹈學系、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2015-2016
洛杉磯AMDA大學暨表演藝術學院(AMDA College and Conservatory of the Performing Arts)舞蹈劇場系,兼任講師
-
2016
洛杉磯Santa Monica College舞蹈系,兼任講師
-
2014
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ERCCT),德國杜賓根大學,訪問學者
著作
-
專書
-
2022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臺北:書林出版社
-
經審查期刊論文
-
2022
〈Dancing me from South to South— On Wu-Kang Chen and Pichet Klunchun’s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 23, No. 4,頁611-626(國科會計畫編號: MOST 110-2410-H-119 -001 -)(收錄於SSCI及 AHCI核心學術期刊)
-
2020
〈Dancing me to the Cosmopolitan: Taiwanese Salsa Travel at International Salsa Congresses〉(舞向世界:國際舞蹈節中的台灣騷莎行旅),《藝術評論》第38期,頁79-124
-
2016
〈Modernity and the Formations of Female Bodies: Dance Hall Culture in Taiwan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Body Politics – Zeitschrift für Körpergeschichte/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the Body,No. 7 Volume 4,頁63-83
-
2014
〈Are Dancers Robots? A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Body between Human and Robot in Performance〉,《台灣舞蹈研究》第9期,頁107-121
-
專書論文
-
2022
〈《半身相》— 陳武康與皮歇·克朗純「非西方中心論」的跨文化表演〉,《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臺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2022
〈策動表演性:台灣的舞動現場〉,《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臺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2021
〈舞蹈中的人與動物:從〈春之祭〉到〈活著〉〉,《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論壇暨藝術家座談會專輯》,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
2017
〈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和編舞操作〉,《2017 DIGIARK藝術跨域發展計畫年鑑》,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7
〈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為世界起舞:碧娜.鮑許Pina Bausch》,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線上論文
-
2018
〈跨域表演藝術的新視野:澳洲雪梨Liveworks Festival 2017〉,Performance Space: Reflections on Liveworks 2017,雪梨
-
2015
〈Choreographing Diversity and Identity: My experience as a visiting fellow at ERCCT〉,EATS Newsletter(歐洲臺灣研究學會通訊),第5期(2015/1)
-
2013
〈Embodying Global Citizenship: Constructing Identity through Salsa Practice in Taiwan〉,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線上論文系列
-
2013
〈數位與舞蹈的美學交會:由舞蹈劇場影片《女皇的怨言》談起〉,台灣數位藝術平台(2013/9/13)
-
2013
〈New Aesthetics of Dance and Technology in Taiwan〉,紐約線上藝文雜誌CultureBot(2013/1/15)
-
2012
〈Leader-Follower: Throwing Out Gender Rules in Taiwanese Salsa Today〉,CSW Update,美國UCL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men
-
研討會論文
-
2021
〈《台灣舞蹈雜誌》──初探1994-1996年台灣舞蹈的多元實踐與論述〉,2021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暨國際舞蹈與兒童聯盟臺灣分會聯合研討會(2021/10/23)
-
2021
〈Choreographing Indigenous History in Taiwan — On Wen-Chung Lin and Tjimur Dance Theatre’s Performance ‘Go Paiwan’ (去排灣)〉,NATSA 2021線上會議(2021/5/20-21)
-
2021
〈Dancing me from South to South — On Wu-Kang Chen and Pichet Klunchun’s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Inter-Asia in Motion: Dance as Method線上研討會(2021/5/15)
-
2020
〈Navigating the South, Negotiating the South Identity: On Chen Wu Kang’s Collaboration with Pichet Klunchun〉,「South-South Performance Coalition: Negotiating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among Taiwanese and Thai Choreographers」小組論壇,台灣舞蹈研究學會與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分會年會暨研討會(2020/12/27)
-
2020
〈藝術人的社會實踐:屏東三地門蒂摩爾藝術生活節〉,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地方再現—藝術社會實踐」論壇(2020/11/22)
-
2019
〈Salsa as an Hybrid Art: On the Works of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ist Larry Shao〉,「Global Pop Cultures. Moving Beyond the High–Low, East–West Divide」研討會與工作坊,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 ZHdK)、日本京都精華大學主辦(2019/7/29-31)
-
2017
〈Live Arts & Dance? Choreographing Moving Bodies in Museums〉(現場藝術或舞蹈?美術館表演中的身體編舞),臺灣舞蹈研究學會與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分會(World Dance Alliance-Asia Pacific)聯合年度研討會(2017/11)
-
2016
〈舞蹈身體的多元實踐:騷莎舞蹈中的現象學、身體想像與訓練〉,2016舞論古今學術研討會暨臺灣舞蹈研究學會年會,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2016/12/9-10)
-
2016
〈Digital Museums — Hot body, Cool Tech: Performative and Choreographed Bodies in New Media〉(數位美術館—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和編舞操作),digital poster competition(獲得Best Poster獎),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聯合年度研討會,美國洛杉磯蓋提藝術中心(Getty Center)
-
2016
〈Modern Body and Urban Space in Japanese Colonized Taiwan (1920s-1930s)〉,德國特里爾大學歷史研究中心(Center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rier)和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聯合研討會,臺灣國立政治大學
-
其他文章
-
I. 學位論文
-
2015
博士論文:Flirting with Global Citizenship: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Cla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ese Salsa Practice,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2008
碩士論文:超越再現之真實—碧娜.鮑許舞蹈劇場之研究兼論其對當代藝術之意涵,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II. 藝術評論書寫(僅列部分)
-
2020
〈行為藝術的當代議題—2020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39期(2020/12)
-
2020
〈從「部落」到「國際」—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跨域當代舞蹈實踐〉,高美館《藝術認證》第94期(2020/10)
-
2020
〈從邊緣畫上身體的坐標—「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中的消失、檔案與身體〉,《劇場.閱讀》Vol 11.,Issue 49(2020/08)
-
2020
〈待解的提問──從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的觀察問起〉,表演藝術評論台(2020/7/8)
-
2020
〈滋養新肢體語彙的「空間脈絡」?《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表演藝術評論台(2020/6/4)
-
2020
〈對技術的提問:關於「表演」概念的重新思考〉(上)(下),表演藝術評論台(2020/5/18)
-
2020
〈以AR探索舞蹈新視角──蘇威嘉:透過科技,大家一起來跳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第22期(2020/1)
-
2019
〈數位監獄中,被監控的性別、慾望與表演: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鄭淑麗作品《3x3x6》〉,《PAR表演藝術》第323期(2019/11)
-
2019
〈當舞蹈之神祇更衣─驫舞劇場「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開幕演出〉,表演藝術評論台(2019/6/10)
-
2019
〈改變一 人在環境的位置、歷史的規模尺度篇:從藝術切入省思「人」與「自然」的新關係〉,《PAR表演藝術》第316期「人類世,及其所改變的」專題(2019/4)
-
2019
〈改變二 賽伯格與身體感知篇:人與科技的交融 身體的新感知與新存在〉,《PAR表演藝術》第316期「人類世,及其所改變的」專題(2019/4)
-
2019
〈曼谷藝術雙年展:尋找遺失孤島的可能性—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長時間表演「A Possible Island?」〉,《藝術家》第524期(2019/1)
-
2018
〈美化了的戰爭死亡場景:評黃翊《地平面以下》〉,《PAR表演藝術》第312期(2018/12)
-
2018
〈城市空間中的身體可能性 《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周書毅身體錄像展〉,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7/16)
-
2018
〈當觀眾開始思考《春之祭》〉,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7/11)
-
2018
〈從文化殖民立論思考《全民共舞:舉止衝突》、《夜舞》〉,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6/20)
-
2018
〈人造真實《Render Ghost》〉,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4/23)
-
2018
〈科技、劇場與網路紅人文化:從內爆的超真實談《這我可從沒做過》的科技哲學思考〉,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3/6)
-
2018
〈透過科技 探索身心之間:新媒體時代下的身體展演〉,《PAR表演藝術》第302期「表演藝術的泛科學」專題(2018/2)
-
2017
〈新媒體與舞蹈:以展覽「火辣身體、冷酷科技」為例〉,Art Plus第74期(2017/12-2018/1)
-
2017
〈藝術概念的推進:2017澳洲雪梨現場表演藝術節〉,《藝術家》第511期(2017/12)
-
2017
〈持續求新求變的「第一章」: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當代舞蹈節〉,《PAR表演藝術》第298期(2017/10)
-
2017
〈身體配置.空間編舞:當代藝術空間中的現場藝術表演〉,《藝術家》第509期(2017/10)
-
2017
〈日本特邀雙拼的不同身體閱讀觀:涌田悠WAKUTA Haruka《涌田悠短歌集1》+石井丈雄Ismaera(ISHII Takeo)《歡迎光臨》〉,《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第54期(2017/5)
-
2017
〈時間對話下的身體哲思《停格》〉,表演藝術評論台(2017/3/6)
-
2017
〈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與亞尼贊(Arnie Zane):為生命、為認同、為政治舞〉,第28屆澳門藝術節導賞(2017/3)
-
2017
〈觀視下的殘缺身體《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表演藝術評論台(2017/1/4)
-
2017
〈經驗取代再現:挑戰美術館視覺中心主義的身體表演〉,《藝術家》第501期(2017/2)
-
2016
〈反規訓與反劇場《2016新人新視野》〉,表演藝術評論台(2016/11/24)
-
2016
〈中國式的後現代抽象舞蹈《4》、《8》〉,表演藝術評論台(2016/11/16)
-
2016
〈台灣人的身體,如何「亞洲」?《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表演藝術評論台(2016/11/14)
-
2016
〈從蔡柏璋的獨角戲談科技表演藝術的幾點思考《Solo Date》〉,表演藝術評論台(2016/10/6)
-
2016
〈舞蹈與視覺藝術的分際──美術館脈絡下的舞蹈表演藝術〉,《藝術家》第493期(2016/6)
-
2016
〈舞蹈表演在美術館:以惠特尼美術館和紐約現代美術館為例〉,《藝術家》第493期(2016/6)
-
2016
〈打破單一想像 開啟更深層的對話:跨文化表演中的傳統與當代〉,《PAR表演藝術》第279期「舞向未來的從前」專題(2016/3)
-
2016
〈阿根廷探戈 在凝視之中:相互抗衡的慾望〉,《PAR表演藝術》第279期「舞向未來的從前」專題(2016/3)
-
2016
〈當傳統與當代交會—洛杉磯費洛美術館「偽裝:面具和全球化下的非洲藝術」〉,《藝術家》第489期(2016/2)
-
2015
〈The Broad:洛杉磯藝術新地標〉,《藝術家》第487期(2015/12)
-
2015
〈舞作預覽之一:Rosas danst Rosas 重複中的無限風景〉,《PAR表演藝術》第266期「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專題(2015/2)
-
2015
〈從女性主義到流行文化:Rosas danst Rosas 碧昂絲也「山寨」〉,《PAR表演藝術》第266期「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專題(2015/2)
-
2015
〈舞作預覽之二:Drumming 貌似輕鬆嬉戲下的嚴謹〉,《PAR表演藝術》第266期「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專題(2015/2)
-
2014
〈從形式到內容 從不停歇的前衛腳步:洛杉磯蓋提藝術中心「依凡.瑞娜舞蹈與電影回顧展」〉,《PAR表演藝術》第263期(2014/11)
-
2014
〈思想身體|抗爭中的身體政治:談舞者之任務〉,《劇場.閱讀》第18期(2014/8)
-
2014
〈挖掘靈魂底層 舞出美麗與深度:季利安與荷蘭舞蹈劇場〉,《PAR表演藝術》第254期「解碼季利安」專題(2014/2)
-
2014
〈身體認同與文化多樣性的實驗:2014洛杉磯製造雙年展〉,《藝術家》第472期(2014/9)
-
2013
〈「多媒體」、「無人劇場」的實驗?—評《罪惡之城》演出與觀賞的無感交涉〉,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2013/11)
-
2013
〈數位與舞蹈的美學交會:由舞蹈劇場影片《女皇的怨言》談起〉(上)(下),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2013/9-10)
-
2013
〈法蘭德斯藝術的神祕與象徵性:《死亡練習曲》的魔幻劇場經驗〉,表演藝術評論台(2013/11/19)
-
2013
〈從美國後現代舞脈絡談露仙達.查爾特斯的極簡主義舞蹈〉,第25屆澳門藝術節導賞(2013/03)
-
2013
〈混血豔彩 舞動古巴〉,《PAR表演藝術》第247期「混血豔彩 舞動古巴」專題(2013/7)
-
2013
〈騷莎:多元混融的嗆辣醬汁〉,《PAR表演藝術》第247期「混血豔彩 舞動古巴」專題(2013/7)
-
2013
〈古巴國家當代舞團:什麼舞都難不倒它〉,《PAR表演藝術》第247期「混血豔彩 舞動古巴」專題(2013/7)
-
2013
〈關於古巴當代舞蹈,你不可不知……〉,《PAR表演藝術》第247期「混血豔彩 舞動古巴」專題(2013/7)
-
2013
〈「百科宮殿」的現代性啟示:2013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第461期(2013/10)
-
2013
〈為「文化捏塑成形的身體」解碼:在洛杉磯看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身體不記得的》〉,《PAR表演藝術》第245期(2013/5)
-
2012
〈錄像與舞蹈的對話〉,《藝術家》第449期(2012/10)
-
2012
〈奇幻與詩意的舞蹈動力雕塑:在洛杉磯看塊動舞蹈視覺劇場作品《連結》〉,《PAR表演藝術》第233期(2012/5)
獲獎/其他
-
學術獎勵摘要與計畫補助
-
2021
科技部,新進人員專題研究計畫「編舞轉向?從皇冠藝術節到台灣當代跨域舞蹈」
-
2020-2023
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Hi-Five Plus: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計畫主持人
-
2019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8年度「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第2期展覽計畫補助,「數位肉身性—Digital Corporeality」
-
2019-2020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ARTWAVE-Visual Arts視覺藝術國際藝術網絡連結計畫」子計畫《策展學Curatography》國際策展文化寫作線上平台之計畫團隊成員
-
2019-2020
教育部,108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跨文化交流田野教學案:『世界化藝術、舞蹈與表演』與北投身體性」計畫主持人
-
2018-2019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8年度「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第1期駐地研究補助,「Digital Corporeality: Choreographing New Media Arts」
-
2017-2020
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Hi-Five 國際學習聯盟—藝術做為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媒介」協同主持人
-
2017-201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發處「創新.移動.藝術節─學校發展特色計畫」子計畫「RaD x T2英語授課文創教學實驗」(泰國朱拉隆功大學x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跨國協同教學姊妹校計畫)計畫主持人
-
2017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7年第1期舞蹈類調查與研究補助,「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
-
2017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數位藝術策展案」補助
-
2016-2018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補助
-
2016
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Best Poster Award
-
2014-2015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留學生博士論文獎學金」
-
2014-2015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dna and Yu-Shan Han Endowed Award
-
2014-2015
南加州Alpha Association,Phi Beta Kappa Alumni Award
-
2013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世界藝術與文化/舞蹈系,「田野調查獎」:古巴
-
2010-2013
中華民國臺灣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舞蹈科」全額公費
-
受邀演講
-
2021
「美術館與國際當代藝術潮流」,桃園市立美術館三週年館慶論壇(2021/1/9)
-
2020
「舞蹈中人與動物關係的實驗:從《春之祭》到《活著》」,國立臺灣美術館「物種倫理再思考: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論壇」(2020/12/5)
-
2019
「Disappearing Dance? Choreographing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邁向舞蹈消逝的年代?漫談當代台灣的編舞多樣性),Camping Asia論壇開場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合作主辦,臺灣博物館南海園區(2019/11/24)
-
2019
「Thailand and Taiwan: Negotiating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in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ollaboration」,泰國曼谷國際表演藝術節(Bangkok InternationalPerforming Arts Meeting, BIPAM),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 BACC)(2019/10/18)
-
2019
「Performance Now: Live Arts and Da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Pro Helvetia瑞士文化基金會Seminar in Taipei,台北當代藝術中心(2019/8/10)
-
2018
「跳舞本位出發或身體性哲學的書寫策略」,望南藝評2018年度論壇(2018/9/9)
-
2018
「Ritual Corporea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s」(當代台灣藝術的儀式展演」),美國洛杉磯臺灣書院(2018/7/21)
-
2017
「Moving Bodies in Dance Films and the Politics of Gaze」,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17舞蹈影像工作坊:凝視舞影─日常身體肖像」(2017/11/18、2017/11/26)
-
2017
「舞蹈進入美術館─如何看懂當代藝術空間中的身體表演」導賞講座,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9/24)
-
2017
「死亡與身體的表現性」跨域論壇,北藝大舞蹈學院(2017/5/19)
-
2015
「Salsa in Taiwan」,臺灣研究講座,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2015/6/17、2015/7/1、2015/7/15)
-
2014
「Choreographing Diversity and Identity: The Contemporary Dance in Taiwan」,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週(Spotlight Taiwan),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2014/6/11)
-
研討會主持、論壇主持和評論、演前導聆
-
2021
「地磨兒部落的舞蹈先驅—紀念廖英傑口述歷史論壇」主持人與策劃人,2021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暨國際舞蹈與兒童聯盟臺灣分會聯合研討會(2021/10/23)
-
2021
「以身體與技術重構:當代跨域表演的新政治」論壇評論人,2021台灣文化研究年會「社群已死?防疫共同體」(2021/3/6)
-
2020
「美學篇:原民舞蹈的傳統與當代/在地與國際」主持人與策劃人,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翻譯,作為思想方式」與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特別策劃場次(2020/11/28)
-
2020
「國際論壇:她的呼吸」與談人,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藝術生活節(2020/07/12)
-
2020
「身體解碼:跨文化轉譯及其擴延」線上座談回應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Art View─國際新視野」講座(2020/5/9)
-
2019
鄭淑麗「科技、性別與身體」系列活動─《數位、性別與身體的演算法:跨域創作與舞蹈對話的可能觀點》演講主持與評論人,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林萬福舞蹈藝術講座」(2019/12/8)
-
2019
「文化展演的國際實踐」(International Practices of Cultural Performance)論壇主持與評論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文化展演與社會參與」(2019/12/5)
-
2019
「Art and Economics」,Camping Asia圓桌論壇與談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合作主辦,臺灣博物館南海園區(2019/11/24)
-
2019
「空間神話──藝術創作中的身體表現」論壇主持與評論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2019「舞蹈秋天」系列活動,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2019/9/22)
-
2019
「荷蘭舞蹈劇場NDT四舞作」演前導聆,臺中國家歌劇院(2019/6/15)
-
2019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專家導覽,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2019/1/12)
-
2018
「空白的舞台,擁擠的景片──以展演性為策展策略」、「私密空間裡的公共空間──公共場域的策展行為」主持與評論人,2018年臺北藝術節「共想吧(THINK BAR)」(2018/8/13)
-
2018
碧娜.鮑許《康乃馨》演前導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2018/3/10)
-
2017
「數位藝術中的自然與真實」、「新媒體藝術與身體概念」論壇主持,國立臺灣美術館「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與編舞操作」座談會
-
2017
「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跨域實踐」(How to Perform Across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圓桌論壇主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2017/8/25)
-
2017
「2017為你朗讀VI:身體─空間─亞洲文本專題:身體朗讀系列.日本特邀雙拼」牯嶺街小劇場演後座談主持(2017/3/18)
-
2015
「Tradition and Revitalization」研討會論壇主持人,Dance Under Construction(加州大學舞蹈研究生研討會),加州大學河濱分校(20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