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G, Jow-Jiun

龔卓軍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1-12-31

副教授,策展人。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1966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998年獲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發表《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一書,獲臺灣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9年起,擔任《藝術觀點ACT》季刊主編,該雜誌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出版獎特優獎。2013年起,策劃臺北誠品畫廊的「我們是否工作過量?(Are We Working Too Much?)」展覽,開始投入當代藝術策展工作。2017年擔任「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策展人,該展獲得台新藝術獎第16屆年度大獎。2018年擔任國美館「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客座策展人;2019年擔任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聯合主辦的「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策展人。近年受邀擔任2021年高美館「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雙策展人之一以及「2022麻豆大地藝術季」策展人。

正視歷史創傷,凸顯殖民、帝國、戒嚴與資本創傷之後的弱勢藝術生命;國族認同與文化特徵,退至藝術創作隱而不顯的背景;差異化、混雜化、多樣化的創作態度,選擇自由而有彈性的創作手法。這三個野根莖的特徵,使我們注意到臺灣當代藝術從個體到自我組織、從山海到土地、從身體到劇場、從攝影到電影、從家屋到城市環境、從大歷史到野敘事的豐富面貌,野根莖試著跳出以漢族為中心的臺灣當代藝術史敘事,從「野山海」、「野星叢」、「野史野影」、「野身體」、「野家屋」五大面向,重新感受臺灣當代藝術如何與山海、部落、星辰、歷史、影音、身體、劇場、家屋、城市對話,提出獨一無二,來自臺灣的強度發聲。

  • 2021

    「2022麻豆大地藝術季」總策展人,臺南,臺灣

  • 2021

    高雄市立美術館「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雙策展人之一,高雄,臺灣

  • 2021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1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神紋樣:廖慶章X蘇小夢雙個展」策展人,臺南,臺灣

  • 2019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策展人之一,臺北,臺灣

  • 2018

    國立臺灣美術館「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雙策展人之一,臺中,臺灣

  • 2017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策展人,與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黃瓊瑩獲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臺南,臺灣

  • 2015

    作為台南藝術公社創社成員,也開啟與民間信仰有關的「交陪」田野研究、策展工作

  • 2014

    邱再興文教基金「鬼魂的迴返:2014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策展人之一,臺北,臺灣

  • 2013

    臺北誠品畫廊「我們是否工作過量?(Are We Working Too Much?)」策展人,臺北,臺灣

  • 1998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 1993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 1989

    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

  • 2007-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所長

  • 2002-2007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2000-2002

    淡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組,助理教授

  • 專書及專書論文
  • 2006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

  • 2003

    〈情欲「主體性」的弔詭:娼妓現象所涉及的認識論與倫理學諸問題〉,收於《情、欲與文化》,余安邦主編,臺北:中研院民族所,頁83-108

  • 2000

    〈性政治中的主體、習性與結構:以何春蕤的性論述為線索〉,收於《文化研究在台灣》,陳光興主編,臺北:巨流

  • 1999/6

    〈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中的形上學問題〉,收於《現代哲學:理論與批判》,曾慶豹、溫明麗主編,臺北:師大書苑

  • 1998/6

    《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博士學位論文

  • 翻譯
  • 2007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Maurice Merleau-Ponty著,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 2006

    《傅柯考》(Foucault),Federic Gros著,與何乏筆、楊凱麟合譯,臺北:麥田

  • 2004

    《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the Edge: Narratives of Ethics and Illness),Richard Zaner著,與蔡錚雲合譯,臺北:心靈工坊(本書出版獲得教育部顧問室部分補助)

  • 2003

    《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Gaston Bachelard著,與王靜慧合譯,臺北:張老師文化(本書獲得聯合報讀書人2003年非文學類最佳書獎)

  • 2001

    《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Rollo May著,與石世明合譯,臺北縣:立緒文化

  • 2000

    《夢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Dream: The World of C. G. Jung),Stephen Segaller & Merrill Berger著,與曾廣志、沈台訓合譯,臺北縣:立緒文化

  • 2000

    《靈性復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道路》(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Ken Wilber著,臺北:張老師文化

  • 期刊論文
  • 2021

    何謂創作──從提姆.殷苟爾德的4A觀點看擴延藝術,《藝術家》555期

  • 2021

    在霧林中尋找雲豹─「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的策展路徑,《藝術家》554期

  • 2021

    從「血統系譜模型」轉向「根莖關係模型」──「松鼠的尾巴」中的原民性思維,《藝術家》553期

  • 2021

    無遮蔽的氣象造形─論當代臺灣雕塑中的地族轉向,《雕塑研究》學術半年刊25期

  • 2021

    台灣藝術主體性廿五年──以李俊賢為例的歷史、身體、土地與氣象轉向,《藝術家》552期

  • 2021

    霧的現象學─羅斯金山岳美學中的屏幕與媒體,《藝術家》551期

  • 2021

    工人與老闆.材料與記憶─論許進源的「海的寓言」中的異形體,《藝術家》550期

  • 2021

    神紋樣─從力量物件體系到宇宙萬物劇場,《藝術家》549期

  • 2021

    從ramaljeng到lamaljeng─《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的現場身體與三張照片,《藝術家》548期

  • 2020

    地球關鍵區的聲音─萬物開議的美學形式與精神,《藝術家》547期

  • 2020

    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踏查記(一),《藝術家》546期

  • 2020

    流域藝術.臨界美學─《小事報》與曾文溪流域的藝術扎根行動,《藝術家》545期

  • 2020

    我們要的是理解,不是宣傳─原民性與人類世論述的批判,《藝術家》544期

  • 2020

    恐怖文法的例句演練與跨域振幅─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的邊境藝術,《藝術家》543期

  • 2020

    回家功課.田野工作─跟著俊賢去嘉南平原旅行,《藝術家》542期

  • 2020

    南島藝術.館長出沒─跟著俊賢去旅行之大山地門路線,《藝術家》541期

  • 2020

    邊際緣所與療癒共作─由第一民族導入的澳洲當代藝術之旅(下),《藝術家》540期

  • 2020

    邊際緣所與網絡共振─由第一民族導入的澳洲當代藝術之旅(上),《藝術家》539期

  • 2020

    嗅跡與沒徑─跟著俊賢去旅行:禮納里、大港口、來吉部落,《藝術家》538期

  • 2020

    獵人、追蹤術與原民性─跟著俊賢去旅行之東台灣線,《藝術家》537期

  • 2020

    記憶的殖民與殖民的記憶─評總爺藝文中心與蕭壠文化園區的駐村展覽,《藝術家》536期

  • 2020

    《神殿》中的巨木森林:蓋婭敘事.自然與宗教的辯證,《藝術觀點ACT》80期

  • 2019

    柴山碉堡與重疊的時間性─跟著俊賢去旅行之南方沉思,《藝術家》535期

  • 2019

    多重地方的旅行者─跟著俊賢去旅行之高雄篇,《藝術家》534期

  • 2019

    台西17線的南方Hue─跟著俊賢去旅行之一,《藝術家》533期

  • 2019

    何謂大地?─觀察「總爺國際藝術駐村」三個方案中的大地角色,《藝術家》532期

  • 2019

    碎形田野.二度田野.軟性田野─再論藝術家做為民族誌者,《藝術家》531期

  • 2019

    妖氣都市:從人類之城到異類結界,《藝術家》530期

  • 2019

    多孔廟埕.交陪大舞台─「2019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中的影像場域,《藝術家》529期

  • 2019

    菌絲網絡:藝術與其域外的協作方法,《藝術家》528期

  • 2019

    展覽.長時限的文化生態池─台南國際攝影節的策展方法,《藝術家》527期

  • 2019

    吟遊花園綿延時─「想要帶你遊花園」與館閣場所的當代時空,《藝術家》526期

  • 2019

    華蓋金蔥七神光─「贊境」中的地方藝術知識與當代性,《藝術家》525期

  • 2019

    注意力的調度.中陰身的影像─2018 VR影像年度觀察報告,《藝術家》524期

  • 2018

    台灣當代社會場域的新一代OS─空總負育群帶聚落實驗建築計畫,《藝術家》523期

  • 2018

    野根莖.群島思維.復返史觀─斜坡民、海岸民眼中的當代性,《藝術家》522期

  • 2018

    組織的弔詭─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藝術家》521期

  • 2018

    藝術計畫與「待客之道」─仙台媒體中心參訪記,《藝術家》520期

  • 2018

    斜坡民族的歷史影像再訪:撒古流的野生視野,《藝術家》519期

  • 2018

    野根莖: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藝術觀點ACT》75期

  • 2018

    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另類組織想像,《藝術家》517期

  • 2018

    弱機構與群組織─對於當代「交陪境」的再反省,《藝術家》516期

  • 2018

    拓樸河流圖─「靜河流深」的四重精神測繪,《藝術家》515期

  • 2018

    無常的世間.共同的場所─梅原龍三郎的「空」與雨田具彥的「隱」,《藝術家》514期

  • 2018

    激進寫實與集團交陪─從「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到《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藝術家》513期

  • 2018

    存在部署、精神生產與生態智慧─「浮槎散記」的特殊配置:從關係美學到交陪美學,《藝術家》512期

  • 2017

    盛裝魂魄的Pulima:交陪美學的開展與限制,《藝術家》511期

  • 2017

    島嶼藝能.交陪舞台─從佐渡島到日惹,《藝術家》509期

  • 2017

    群的裝配.智慧城市─從媒體實驗室到文化實驗室,《藝術家》508期

  • 2017

    地理學的策展部署─從蕭壠交陪境到東海岸大地藝術祭,《藝術家》507期

  • 2017

    多孔世界與東南亞攝影:人類世中的交陪美學,《藝術家》506期

  • 2017

    重置現代性與交陪美學:平議台南市美術館爭議,《藝術家》505期

  • 2017

    漁米召魂與起源神話:香港交陪記,《藝術家》504期

  • 2017

    少數藝術與政治─禁閉的肥皂,絕境中的書寫,《藝術家》503期

  • 2017

    當代藝術祭革命與重新裝配論,《藝術家》502期

  • 2017

    交陪美學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處境,《藝術家》501期

  • 2016

    影像的佔領.交陪的抗拒:信仰與民俗的攝影史辯證,《藝術觀點ACT》68期

  • 2015

    我們自已可以成為自己的知識生產者:做為考現學與當代藝術的台灣新電影,《藝術觀點ACT》63期

  • 2017

    擔任「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策展人,與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黃瓊瑩獲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 2011

    擔任主編之《藝術觀點ACT》獲得國家出版獎特優獎

  • 2007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一書獲得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 2005

    獲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

  • 2003

    《空間詩學》一書翻譯獲得聯合報讀書人2003年非文學類最佳書獎

  • 2003

    獲選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計畫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之績優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