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Yung-Lin

王咏琳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2-12-07

1983年生,現居住、工作於加拿大多倫多。藝術評論、展覽策劃工作者,現為多倫多大學電影學系博士候選人。過去其作為多倫多Pleasure Dome執行董事、空場藝術聚落總監、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策展人。

其以獨立策展人的身分策劃了:藝術家博覽會主題展《生命是種隱喻,而你也是》、索卡藝術《Mental-logue/Monster-logue》,香港a.m. space《舞到哀切:蘇匯宇的彩色電視機》以及近期的北美館《失重》、耿畫廊《森森》、台北國際藝術村《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Elle 70週年展》、慕尼黑Unpainted藝術節《HitchPunk》、恆畫廊《影像的第三方認知》。

以評論身分,長期關注影像語言、臺灣媒體藝術、聲音發展,藝術與科學、科技研究,相關文章散見《典藏.今藝術》雜誌、《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典藏投資》雜誌、香港《Art Plus》雜誌、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上海《藝術當代》雜誌、北京《藝術界》雜誌、日本《“Quotation”》雜誌。其參與專書《We Love Artists: Artists in Residencies around the World》(日本)、《非常時期:1997-2017台灣當代藝術與非常廟藝文空間》、《攝影訪談輯1》~《攝影訪談輯4》。

  • 2018

    《微小世界的美學呈現》、《從生物學微觀的視野,如何看待科學與藝術?》、《都會生態學研究與延伸》,2018台北雙年展「反控/智」系列論壇,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生態實驗室,臺北,臺灣

  • 2017

    《Mille-Feuille de Camélia》(血色千層山茶花),ARKO美術館,首爾,韓國

  • 2016

    《影像的第三方認知》,恆畫廊,臺北,臺灣

  • 2016

    《HitchPunk》,Unpainted藝術節,慕尼黑,德國

  • 2015

    《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台北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

  • 2014

    《森森》,耿畫廊,臺北,臺灣

  • 2014

    《舞到哀切:蘇匯宇的彩色電視機》,a.m. space,香港,中國

  • 2013

    《失重》,臺北市立美術館30週年「斜面連結─典藏展實驗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13

    《Mental-logue/Monster-logue》(精神性怪獸),索卡藝術,臺北,臺灣

  • 2012

    《生命是種隱喻,而你也是》,藝術家博覽會,臺北,臺灣

  • 2019-

    多倫多大學電影學系,博士候選人,加拿大

  • 2008-201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臺灣

  • 2002-2006

    淡江大學法文系,臺灣

  • 2019-2021

    多倫多影像組織Pleasure Dome,董事會成員,加拿大

  • 2015-2018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理事,臺灣

  • 2016-2017

    空場藝術聚落,藝術總監,臺灣

  • 2015-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講師,講授課程「藝術評論專題」,臺灣

  • 2012-

    獨立策展人

  • 2011-2012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策展人,臺灣

  • 2009-

    藝評工作者

  • 書籍
  • 2012

    《We Love Artists: Artists in Residencies around the World》,協同作者,Someone’s Garden編,東京:BNN

  • 2018-2023

    《攝影訪談輯1》~《攝影訪談輯4》,協同作者,臺北:田園城市

  • 文章(選錄)
  • 2020/11

    〈Mirror Images, Revealing Self: Shifting Perspectives on Body and Identification〉(鏡像、自我揭露:在身體與認同間的轉移觀點),加拿大影像組織Pleasure Dome網站

  • 2020/7

    〈Retro as Resistance: Towards Forgetting And Commemorating〉(作為抵抗的復古呈現:在遺忘與記憶之間),收入《18 Street Arts Center 2019-2020》,Sue Bell Yank編(Santa Monica: 18 Street Arts Center)

  • 2019/1

    〈他對於畫下每日所見的片刻的慾望,更勝於細緻雕琢繽紛的、偉大的圖像:專訪Noel Mckenna〉,The Art Press Asia網站

  • 2018/10

    〈溫柔又暴力的觀照:從Isuma Collective看加拿大當代藝術圈的轉型正義氛圍〉,《新活水》雜誌網站

  • 2018/1

    〈神話的複述或批判的文本 電影藝術的文法如何改編藝術家生命史〉,《典藏.今藝術》304期

  • 2018/1

    〈似如一片荒原的台灣當代攝影〉,《新活水》雜誌網站

  • 2017

    〈培養皿到連結其他星球的太空中繼站:1995-2005台灣藝術團體的發展〉,收入《非常時期:1997-2017台灣當代藝術與非常廟藝文空間》,吳嘉瑄編(臺北:田園城市)

  • 2017/1

    〈人的性取向生而自由:加拿大藝術團體酷兒平權發聲〉,《新活水》雜誌網站

  • 2017/1

    〈呈現那些不可呈現的──周育正作品中對於美術史的關注〉,馬凌畫廊,香港

  • 2016/8

    〈意識型態造就的荒唐與浪漫──吳思嶔的物件創作〉,《藝術家》495期

  • 2016/3

    〈「世代觀點交錯」持續缺席的臺北美術獎常態〉,《現代美術》180期

  • 2015/12

    〈2015年的藝術「歸零運動」──評TodaysArt 2015「ZERO ON SEA」〉,《典藏.今藝術》279期

  • 2015/9

    〈當藝術家不再需要履行藝術系統給他們的任務 從觀念主導藝術去談科技/科學藝術的美學自主〉,《典藏.今藝術》276期

  • 2014/10

    〈成為數據資料痴迷者──巴塞隆納文化中心(CCCB)「大爆炸級資料」展與其蘊含的文化思考〉,《典藏.今藝術》266期

  • 2014/6

    〈造音翻土:透過聲音與政治重構的台灣歷史〉,《藝術界》,北京

  • 2014/6

    〈從《皮相獵影》探大眾影像對於女性藝術家形象的塑造〉,《藝術認證》56期

  • 2014/4

    〈周育正與他的「工作史」系列〉,《藝術家》467期

  • 2012/10

    〈電影如何與藝術互動──淺談電影對藝術文本的介入、改造與挪用〉,《藝術家》449期

  • 2020

    留學獎學金,教育部,臺灣

  • 2019

    博士獎學金,多倫多大學,加拿大

  • 2017

    「海外藝遊專案」獎助金,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16

    《影像的第三方認知》,台新藝術獎年度展覽第3季提名,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15

    獲選「台韓交流──視覺藝術策展人才」計畫,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15

    國際研究獎助金,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臺灣

  • 2014

    《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台新藝術獎年度展覽第2季提名,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11

    〈聲音的諸種樣態──評張永達個展《相對感度》〉,入選「數位藝術評論獎」,第6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臺北數位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