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U, Yves Chun-Ta

邱俊達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2-12-09

現任職於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關注研究基礎創作、優柔寡斷的辯證法以及形容詞的存有論。曾獲2009年世安美學論文獎〈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2017年世安美學論文獎〈朝向一種場造美學:共享域思維下的當代社群藝術〉。

近三年重要策展有《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arts in jetlag─Floating in the Buffering》、《地景眺望──水交社中的南郊視野》、《植變──身態園丁的療癒術》、《迷走和諧:2020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12%的天空──2022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供時代——2022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

2008年從哲學仿歐式象牙塔逃出,卻滑入當代藝術生態的廣闊泥沼,如今深陷其中。從西方哲藝思想與大師創作獲得數不盡的天啟靈感,但比較喜歡聽自己的神說話,思考如何從偽社會學方法描繪真實的社會形貌,從偽論述方法來進行知識生產,並且關心藝術創作如何與社會、與生活真正發生關係。

  • 2022

    《12%的天空──2022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新營文化中心,臺南,臺灣;梅嶺美術館,嘉義縣,臺灣;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藝廊,臺灣;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臺灣

  • 2022

    《供時代──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策展人:邱俊達、洪榆橙、林佩穎、洪琳茹、城心文化有限公司),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臺灣;太平國小,基隆,臺灣

  • 2022

    《灣岸藝術未來學》,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 2021

    《聲態.生態 新浪潮》,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高雄,臺灣

  • 2021

    《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新浜碼頭藝術空間+SKB文明鋼筆+貓手Book&Shop日文二手藝術書店+廢墟 Bar,高雄,臺灣

  • 2021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新營文化中心,臺南,臺灣;梅嶺美術館,嘉義縣,臺灣;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藝廊,臺灣;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臺灣

  • 2021

    《arts in jetlag─Floating in the Buffering》(藝術時差/勢差──漂浮於緩衝帶),Stamford Arts Centre,新加坡,新加坡

  • 2020

    《Let's去搭打狗時光機》(策展團隊:王梅香、李怡志、邱俊達),高雄市鼓山國小,高雄,臺灣

  • 2020

    《迷走和諧:2020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策展人:葉子啓、邱俊達),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臺北,臺灣;么八二空間,臺南,臺灣

  • 2020

    《變態因子:大高雄藝文生態研究1980-2020》(策展團隊:簡子傑、邱俊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16藝文中心,高雄,臺灣

  • 2019

    《arts in jetlag Paris》,西帖國際藝術村1702工作室,巴黎,法國

  • 2019

    《遊記導覽──阿川行為群2013-2019》,新營文化中心,臺南,臺灣

  • 2019

    《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總爺藝文中心,臺南,臺灣

  • 2019

    《植變──身態園丁的療癒術》(策展團隊:李哲宇、邱俊達),臺北市中正區社會福利綜合大樓,臺北,臺灣

  • 2019

    《地景眺望──水交社中的南郊視野》(策展團隊:陳宣誠、邱睦容、蔡明岳、邱俊達),水交社文化園區,臺南,臺灣

  • 2019

    《大林蒲勇者地上城》(策展團隊:倪祥、邱俊達),參與蔡佩桂策展「大譜普市:一座偉大城市的技術指南」,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 2019-2020

    《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策展團隊:陳宣誠、蘇孟宗、邱俊達),新富町文化市場,臺北,臺灣

  • 2018

    「負育群帶聚落」實驗建築計畫,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臺灣

  • 2017

    《城市潛綠體──水交社地景光合計畫》,水交社工藝聚落,臺南,臺灣

  • 2017

    《遷徙與再生──消逝地景的採集與創造》,總爺藝文中心,臺南,臺灣

  • 2017

    《約會的心態》,「台灣當代一年展」,臺北花博公園爭艷館,臺北,臺灣

  • 2017

    《臺南中國城》,首爾市立美術館(SeMA)Warehouse,首爾,韓國

  • 2016

    《臺南中國城》(策展團隊:邱俊達、賴依欣、陳伯義、蘇育賢、黃鈴珺、李旭彬),海馬迴光畫館,臺南,臺灣

  • 2015-2016

    《養生之道:二○一五台南永福路二段冬季街區田野運動會》,齁空間+絕對空間,臺南,臺灣

  • 2015

    《梅爾汀計畫──一年對話實踐:縫線、鬼故事、逃離》,台北當代藝術館,臺灣

  • 2014

    《蟲洞劇場(文件編號:E120N23)》(策展人:陳湘汶、邱俊達),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 2014

    《2014新年新希望──關於那些我想/說的未來》,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

  • 2014

    《中景:空間意外與感覺關係──《邊緣地景》×北美館大廳》(紙上策展),《現代美術》173期,臺北,臺灣

  • 2014

    《聲語遶境:兩個港口的對話──臺灣與北愛爾蘭交流展》(協同策展人),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 2014

    《中景──邊緣其中的諸種對話》,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13

    《大崎製造──社群×風景×藝術:藝術場造行動展》(策展團隊:王鼎元、邱俊達),大崎村,臺南,臺灣

  • 2013

    《屋車行動劇場──總爺5號房》(策展團隊:邱俊達、王鼎元),臺南市中西區圖書館戶外廣場+總爺藝文中心,臺南,臺灣

  • 2010

    《近身潛獵──向歷史投影》(策展團隊:王品驊、邱俊達、吳佩珊、陳宣誠),國立臺南藝術大學+MIGA藝文空間,臺南,臺灣

  • 2009-2017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臺灣

  • 2006-2009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臺灣

  • 2001-2006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臺灣

  • 2021-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臺灣

  • 2019-2020

    臺灣藝術檔案中心,博士級研究員,臺灣

  • 2017-2018

    共感地景創作,專案經理,臺灣

  • 2009-2011

    《藝術觀點ACT》季刊,執行/企劃編輯,臺灣

  • 策展專書、出版品
  • 2022

    《新浜熱》9期,主編,專題「灣岸藝術未來學」

  • 2021

    《鹽夏再社區:HISP&USR鹽埕行動紀實》,主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

  • 2017

    《遷徙與再生──消逝地景的採集與再創造(地景集+展演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7

    《水交社製》月報,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5

    《梅爾汀之喃喃自語》,自費出版

  • 2016

    《臺南中國城》(策展團隊:邱俊達、賴依欣、陳伯義、蘇育賢、黃鈴珺、李旭彬),臺南:海馬迴光畫館

  • 2015

    《養生之道:二○一五台南永福路二段冬季街區田野運動會》(策展團隊:邱俊達、楊佳璇),臺南:齁空間

  • 2014

    《聲語遶境:兩個港口的對話──臺灣與北愛爾蘭交流展》(協同策展人),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4

    《新年新希望:關於那些我們想/說的未來》,自費出版

  • 2014

    《蟲洞劇場(文件編號:E120N23)》(策展人:陳湘汶、邱俊達),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2

    《大社鎮群島──社區×藝術×學院對話中》,邱俊達、王鼎元主編,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 2010

    《近身潛獵──向歷史投影》(王品驊、邱俊達、吳佩珊、陳宣誠共同策展),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學位論文
  • 2016

    《從當代社群藝術到場造美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

  • 2008

    〈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專書論文
  • 2020

    〈資本世的藝術祭:一種生態批評實踐〉,收入《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8

    〈參與之前──採集或共享域的考現學〉,收入《負育群帶聚落──一場始於臺北盆地中央的實驗建築探索》(新北:文化部)

  • 2016

    〈從普普中升起:從K-P.O.P向台灣P.O.P提問〉,收入《韓國當代藝術展K-P.O.P.》(臺北: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15

    〈世界盡頭的彼岸演算法〉,收入《這裡有所有的名字》(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 2015

    〈《蓋亞計畫》與野性的思維〉,收入《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臺北: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

  • 2015

    〈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收入《在現代性的廢墟上──世安美學論叢系列I(2008-2013)》(臺北:財團法人世安文教基金會)

  • 2014

    〈關於「運動」,我想說的是──「2014新年新希望」工作報告〉,《新浜熱季刊》3期

  • 研討會論文
  • 2017

    〈田野轉向:當代社群藝術中的空間轉導術〉,發表於「社流感:2017台灣社會學年會」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共同主辦

  • 2015

    〈流動社群主義:試論作為倫理實驗的「社群-空間生產」美學〉,發表於「再談藝術的公共性:朝向『人人都是藝術家』之後」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 2011

    〈共同生活手勢──作為諸眾聯結與主體生產策略的檔案實踐〉,發表於2011亞洲藝術學術論壇「DELTA:亞洲生活手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期刊、雜誌、藝術評論文章(選錄)
  • 2021

    〈媒介即現場—COVID-19疫情時代下的行為藝術挑戰〉,發表於R3: SCAPE-CITY網站

  • 2021

    〈空間後像與感知疆界〉,收入《創作,自我內在在場的顯現》(鄭秀如作品集)(高雄:讀冊文化)

  • 2020/2

    〈公共了什麼?從地方、關係到共域〉,典藏藝術網ARTouch.com

  • 2018

    〈一種建未建的建築學 關於謝英俊建築實踐的幾則囈語〉,《藝術認證》82期

  • 2018

    〈體場演繹的行動思考-對「多歧:2017阿川行為藝術節」的觀察與提問〉,《典藏.今藝術》305期

  • 2018

    〈生產之念:石晉華個展《線》中的當代宗教藝術論域〉,《藝術認證》78期

  • 2017

    〈開始不合地宜的流徙──《南方:問與聽的藝術》的方位意象與地理迴旋〉,《藝術認證》76期

  • 2015

    〈「Discordant Harmony」與失調的亞洲式和聲學〉,《典藏.今藝術》271期

  • 2015

    〈後廢墟時代的場造工程學──對「《冬冬的假期》複訪行動」與「《殘響世界》回樂生」召喚的回應〉,《藝術觀點ACT》62期

  • 2015

    〈面對田野失落的「場造藝術」〉,《藝術觀點ACT》62期

  • 2015

    〈「行為」的方法:自我組織與檔案思維——從The Artists Village看新加坡行為藝術〉,《藝術認證》第62期

  • 2014

    〈待辦事項:記與葉偉立三百六十五分之二夜〉,《藝術家》472期

  • 2014

    〈理想情況是,這裡一切事物都僵固凝滯──2014雙年展的速度經驗與幻見〉,《現代美術》175期

  • 2014

    〈中景:空間意外與感覺關係--《邊緣地景》X北美館大廳〉,《現代美術》173期

  • 2013

    〈草從中間長──另種社群營造/藝術的可能性:從「MIGA」經驗出發〉,《藝術觀點ACT》57期

  • 2013

    〈人類的能力,以及那些緊挨著我們的檔案與記憶-看陳依純「泡沫遊戲系列──官成瓦斯爆炸案」〉,《典藏.今藝術》245期

  • 2013

    〈歡迎來到真實「造反城市」〉,《破報》787號

  • 2013

    〈當工作過量是為了攻堅,或是餽贈──「我們是否工作過量?」中的藝術生產與工作模式〉,《藝術家》461期

  • 2013

    〈物五三年,精神聚幅──橋頭糖廠「魚刺客廳」朝向一種美術運動的潛能〉,《新浜季報》創刊號

  • 2012

    〈Syndicate關係考:古董級、在二零六與價值性:葉偉立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現代美術》164期

  • 2011

    〈從「行走」到「創造」:江湖作為藝術實踐場域的思考〉,《藝術認證》36期

  • 2011

    〈單獨者的行動──從葉偉立的《勘誤》談起〉,《藝術觀點ACT》48期

  • 2010

    〈地方近境v.s藝術邊境:一次在地實踐與地方關係的拓樸實驗〉,收入《近身潛獵──向歷史投影》展覽畫冊

  • 2017

    〈朝向一種場造美學:共享域思維下的當代社群藝術〉,世安美學論文獎,世安文教基金會,臺北,臺灣

  • 2014

    參與《聆聽零──微塵有聲》,丁麗萍策劃,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

  • 2014

    《林人中、何采柔、邱俊達在TAV──藝術家們在TAV(三)》,秦雅君策展,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

  • 2013

    《梅爾汀計畫──一年對話實踐:縫線、鬼故事、逃離》(原名《梅爾汀計畫──從融體與灰燼中重生》),「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補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臺灣

  • 2012

    獲選「臺北藝術進駐計畫」,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臺灣

  • 2013

    參展《我們是否工作過量?》,與高俊宏協作,龔卓軍策展,誠品畫廊,臺北,臺灣

  • 2012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在二零六》,與葉偉立工作團隊協作,2012台北雙年展,臺北,臺灣

  • 2010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補助參加第4屆現象學暑期大師深造班,發表〈喑啞歷史性:《眼與心》中藝術表現論初探〉(L’historicité Sourde as Immanence: A Pilot Research of Expressive Theory of Art in Eye and Mind),香港,中國

  • 2009

    〈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世安美學論文獎,世安文教基金會,臺北,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