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U, Fang-Tze

許芳慈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2-12-12

許芳慈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傳播與新媒體學系講師,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學位。其論文研究曾獲新加坡「總統研究生獎學金」(President’s Graduate Fellowship)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潛力青年研究獎助」(FASS Promising Graduate Scholar Award)。其研究興趣包括視覺現代性的形成、冷戰美學、記憶、科技哲學和日常生活中藝術實踐之體現等。

許芳慈除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外,也是一名策展人,並在過去十年間曾與諸多藝術家和機構合作。2010年至2012年間,她擔任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的數位典藏經理,也於2012年至2013年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展人。她近期的策展經歷有《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2021-2022);《逸彩:華宇瞬息》(Fistful of Colours: Moments of Chinese Cosmopolitanism)(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新加坡,2021-2022);《想望的影像:當微歷史成形》(Wishful Images: When Microhistories Take Form)(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新加坡,2020);以及與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共同策劃的《東南亞性/別身體》(Gendered Bodies in Southeast Asia)(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菲律賓,2019)。

許芳慈亦是資深編輯及譯者。出版的編/譯作品有《東南亞:策展空間》(SouthEastAsia: Spaces of the Curatorial)中文版(由烏特.梅塔.鮑爾〔Ute Meta Bauer〕與布麗姬特.歐特克〔Brigitte Oetker〕主編,2021);她也和町田惠美(Machida Megumi)共同主編《攝影之聲》(Voices of Photography)第28期「沖繩專題」(2020)。其文章散見於《皇家亞洲學會馬來亞分會學報》(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藝術觀點ACT》(Art Critique of Taiwan)與《藝術界》(LEAP)。

  • 2021/10-2022/2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與陳麗瑩共同策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21/9-2022/9

    《逸彩:華宇瞬息》(Fistful of Colours: Moments of Chinese Cosmopolitanism),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新加坡,新加坡

  • 2020/6-2022/6

    《想望的影像:當微歷史成形》(Wishful Images: When Microhistories Take Form),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新加坡,新加坡

  • 2019/1-2019/3

    《東南亞性/別身體》,與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共同策展,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馬尼拉,菲律賓

  • 2017/7-2017/10

    《馬尼拉:大隱於市》,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馬尼拉,菲律賓

  • 2016/10-2017/1

    2016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與呂佩怡共同策展,鳳甲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16/2-2016/5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立方計劃空間,臺北,臺灣

  • 2013

    《藝術家聯合大會檔案》(Artists’ General Assembly: The Langenbach Archive),檔案研究員,雕塑廣場,新加坡,新加坡

  • 2013/6-2013/9

    《在現場:卡帕百年回顧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 2013-2019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所亞洲文化研究課程,博士,新加坡

  • 2008-2010

    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行政暨文化政策研究:策展展覽研究學群,碩士,美國

  • 2007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輔系行銷學系、中國文學系,臺灣

  • 2022

    錄映太奇,董事,香港,中國

  • 2020-

    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學系,講師,新加坡

  • 2021

    亞洲電影資料館Singapore Shorts ’21,評審,新加坡

  • 2020

    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評審,臺灣

  • 2019/6

    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工作坊協作指導,臺灣

  • 2019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提名人,中國

  • 2019

    LOOP巴塞隆納錄像藝術製作獎,提名人,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Han Nefkens Foundation)、米羅基金會(Fundació Joan Miró)合辦

  • 2019/7-2021/7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策展人,新加坡

  • 2018-

    瑞士藝術理事會藝術家研習營,藝術學術導師,臺北藝術節,臺灣

  • 2018

    臺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臺灣

  • 2017-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諮詢委員,臺灣

  • 2017/1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動態影像研究智囊團成員,新加坡

  • 2017

    ARKIPEL──第5屆國際紀錄片實驗電影影展,國際評審,印尼

  • 2017

    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藝術學院,訪問學人,菲律賓

  • 2017

    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駐地策展人,菲律賓

  • 2016

    第5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國際評審,臺灣

  • 2015-2016

    沖繩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日本

  • 2013/7-2017/8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新加坡

  • 2012-2013

    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展人,臺灣

  • 2010-2012

    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數位典藏經理,中國

  • 2008/8-2010/6

    芝加哥藝術學院蘇利文藝廊,展務執行,美國

  • 2007-2008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研究助理,臺灣

  • 期刊及專書(含論文集)論文
  • 2023

    〈Exhibiting History in its Present tense: Curatorial Reflections on Art Histories of A Forever War: Modernism between Space and Home (2021)〉,《Cultural Politics》19卷2期

  • 2023

    〈Between the Curatorial and Art Historiography: T.K. Sabapathy and His Pursuit of Southeast Asia Modern in Art〉,收入《The Edinburgh Companion to Curatorial Futures》,Bridget Crone、Bassam El Baroni主編(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2022

    《東南亞:策展空間》(SouthEastAsia: Spaces of the Curatorial),中文版導讀/審訂,烏特.梅塔.鮑爾〔Ute Meta Bauer〕與布麗姬特.歐特克〔Brigitte Oetker〕主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22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與Kathleen Ditzig合著,收入《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覽目錄(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20

    〈為了我們可能的「歷史」──此當下,伴著沖繩攝影的臨界書寫〉,《攝影之聲》28期

  • 2019

    2019,〈Giving Time: George Clark’s “Double Ghosts” and the Alter-Politics of Film〉,收入《15th Berwick Film & Media Arts Festival Catalogue》

  • 2019

    2019,〈Between not yet and never more: Wei Leng Tay’s fugitive Images〉,收入《Crossings: a solo exhibition by Wei Leng Tay》(NUS Museum)

  • 2019

    〈聆聽印地歌前衛:從奇拉.塔希米克《噴了香水的噩夢》概念化亞洲冷戰〉,《藝術觀點ACT》77期

  • 2019

    〈亞洲冷戰中的第三世界發音:奇拉.塔西米克〉,收入《人間思想》第10輯,「思想第三世界」專題

  • 2018

    〈罔兩問「影」:初探東南亞實驗影像聲景的「性」〉,《藝術觀點ACT》74期

  • 2018

    〈影像機器與其多向度記憶: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之末日三部曲〉,《攝影之聲》22期

  • 2017

    〈無聲信柬的語調:林欣怡《第六十九信Letter#69》中飄零的紀念〉,《ArteBA: Memoria Semestral de Arte Contemporáneos》4期

  • 2017

    〈噤聲講演、《村裡的人,你們好嗎》與《新國戀》〉,《皇家亞洲學會馬來亞分會學報》90卷1期

  • 2017

    〈遺忘──生命中恆在的死亡形式〉,收入《養神院──陳哲偉個展》展覽目錄(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7

    〈錄像輓歌:重訪動態影像黯鬱之壤〉,收入《2016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展覽目錄(臺北: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 2017

    〈東南亞的季風亞洲:區域認知框架與更迭的曼荼羅〉,《藝術觀點ACT》70期

  • 2017

    〈無法分解的冷戰死學──菲奧娜.阿蒙森與萬迪拉塔那的紀錄性影像〉,《攝影之聲》20期

  • 2017

    〈肖像擺:關乎明日往昔的揣想即興〉,《典藏.今藝術》292期

  • 2017

    〈宣言(演繹)電影:奇拉.塔西米克〉,《藝術觀點ACT》69期

  • 2016

    〈死者的現下史學:試論冷戰島鏈的記憶政治與遺忘美學〉,《新美術:中國美術學院學報》37卷6期

  • 2016

    〈音景聲影:電影的沖繩與失落的感覺連帶〉,收入《2016當代敘事影展──邊界.世界》影展手冊,轉載於《放映週報》578期

  • 2016

    〈知識感覺解套草案:評述「失調的和諧:關於亞洲想像的批判性反思」〉,《典藏.今藝術》288期

  • 2016

    〈「華玲」:為歷史除魅的劇場〉,《藝術界》165期

  • 2016

    〈賽伯格做為介入歷史的意象:六本木十字路2016:我的身體,你的聲音〉,《典藏.今藝術》284期

  • 2016

    〈時延與未果:沖繩的終戰現在進行式〉,《典藏.今藝術》280期

  • 2015

    〈倘若「語言是民族的靈魂」〉,《現代美術》177期

  • 研討會論文
  • 2019

    〈Audible Memory: Uses of Sound in the Postwar Okinawa Artists’ Films〉,第11屆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萊頓大學、法國亞洲研究網路主辦,萊頓,荷蘭

  • 2018

    〈從地景到聲景:日本與沖繩實驗紀錄片以及其唯聽思想〉,東南亞與東亞之轉移遷流研討會,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主辦,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新加坡

  • 2017

    〈聲討冷戰史學與異質複數的電影本我〉,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聖公會大學,首爾,韓國

  • 2016

    〈與誰和解?赤柬屠殺後的藝術家影像生產〉,亞洲研究學會亞洲年會,同志社大學,京都,日本

  • 2015/10/18

    〈帝國顯影時差:從奇拉.塔西米克《噴了香水的惡夢》談冷戰框架下菲律賓實驗影像創作的解殖取徑〉,台灣當代藝術史國際研討會,鳳甲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15

    〈噤聲講演:關於近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共產叛亂紀錄片〉,第8屆歐洲東南亞研究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維也納大學,維也納,奧地利

  • 2015

    〈在無屍體的戰場上:從亞洲主義試論高重黎《我的陳老師》中的視覺現代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艾爾朗嘉大學,泗水,印尼

  • 2015

    2015,〈Unlocking the Waiting Room: 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Kidlat Tahimik’s Perfumed Nightmare and Marlon E. Fuentes’ Bontoc Eulogy〉,Asia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Workshop,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新加坡

  • 翻譯(英翻中)
  • 2019

    《東南亞攝影概論》(SouthEastAsia: Spaces of the Curatorial),莊吳斌(Zhuang Wubin)著,合譯與審訂,臺北:影言社

  • 2019

    《印度藝術的現代主義時刻:吉塔.卡普爾讀本》(Geeta Kapur Reader: When was Modernism in Indian Art),吉塔.卡普爾(Geeta Kapur)著,合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 2016

    〈「社會寫實主義」:迭移的菲律賓詞彙政治學〉(Social Realism: The Turns of a Term in the Philippines),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著,《現代美術》180期

  • 2015

    〈她與她的母語:觸及王良吟〉(She and Her Mother’s Tongue: Touching on Amanda Heng),陳韋純(Adele Tan)著,《現代美術》179期

  • 2015

    〈國族出鏡:東南亞動態影像及其幕框〉(Unframing the Nation: The Moving Image and Its Parergon in Southeast Asia),鄭大衛(David Teh)著,《現代美術》176期

  • 2014

    〈在場景中縈繞不去:金邊的繪畫與歷史〉(Haunted Scenes: Painting and History in Phnom Penh),英格麗.慕安(Ingrid Muan)著,《現代美術》175期

  • 2014

    〈框裱國族精神:在獨立革命的歷史結構下談繪畫的觀賞與評論〉(Framing the National Spirit: Viewing and Reviewing Painting under the Revolution),諾拉.泰勒(Nora Taylor)著,《現代美術》174期

  • 2014

    〈藝術無史?迎向更迭地貌的東南亞藝術家及其社群〉(Art without History? Southeast Asian Artists and Their Communities in the Face of Geography),諾拉.泰勒(Nora Taylor)著,《現代美術》172期

  • 2021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獲第20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臺北,臺灣

  • 2019

    「噤聲熾愛(The Love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臺灣

  • 2018

    獲「獨立視野策展人獎」(Independent Vision Curatorial Award)提名,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CI),紐約,美國

  • 2016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獲第15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臺北,臺灣

  • 2014-2015

    博士教學評鑑獎,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新加坡

  • 2013-2017

    人文社會科學院潛力青年研究獎助,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新加坡

  • 2010

    研究型碩士全額補助獎學金獲獎人,芝加哥藝術學院,芝加哥,美國

  • 2008-2010

    芝加哥藝術學院國際學生獎學金,芝加哥藝術學院,芝加哥,美國

  • 2009

    碩士論文研究獎助,芝加哥藝術學院,芝加哥,美國

  • 專題演講
  • 2022

    「歷史生態學」國際論壇,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威尼斯,義大利

  • 2019

    國際論壇,《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 2018

    〈呼吸中的思考:以多物種敘說重新歷史化馬來世界〉,「將自然去殖民化」論壇,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

  • 2018

    〈當死勞動以性別腔調發聲:阮純詩、喬治.托勒斯以及他們的拾得影像〉,東南亞電影研究年會:「檔案、行動主義、美學」,哥拉斯哥短片節,蘇格蘭,英國

  • 2017/12/17

    〈冷戰島鏈死/史學的聲影政治〉,「春之當代藝論」《複數烏托邦:生命政治與非人的另類探尋》,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 2017

    〈島鏈唯聽:(祛)亞洲冷戰與聽覺無意識〉,國際學術研討會「行動的攝影機:亞洲影像藝術論壇」,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北京,中國

  • 2017

    〈當死勞動言說:主體性、壓制、元電影〉,專題演講,ARKIPEL──第5屆國際紀錄片實驗電影影展,雅加達,印尼

  • 2016

    〈邁向繁殖系電影的可能〉,「影像與歷史」論壇,春之文化基金會、瑞象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主辦,上海,中國

  • 2016

    主題論壇「藝術做為介入政治的方法」演講,文化研究學會年會「跨/界:再訪文化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國立中興大學,臺中,臺灣

  • 2015

    〈柬埔寨的暴力新自由主義與影像生產的關聯性〉,「東南亞與臺灣:視覺藝術的現代性與後殖民表現」國際研討會,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15

    〈邊際紐帶:試探軟性極權語境下錄像藝術之於屏幕政治的關係〉,「重探亞洲錄像藝術:歷史.美學.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 研討會主持與計畫研究
  • 2017/12

    「雙束現實:歷史潛流中的感覺能指」國際學術論壇,曜涵藝廊(ILHAM Gallery),吉隆坡,馬來西亞

  • 2013

    《田野:柬埔寨流移探詢》(FIELDS: An Itinerant Inquiry across the Kingdom of Cambodia),計畫研究員,柬埔寨金邊SA SA BASSAC藝術空間與紐西蘭奧克蘭ST PAUL St Gallery協同舉辦的移動式駐村研究計畫,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