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 Chien-Hui
高千惠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3-02-04
關於策展人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行旅者。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學術顧問。
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美術館機制、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曾任教於美國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國立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曾於紐約、臺灣、中國與威尼斯等地客座策畫展覽,為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策展者。著有《出界-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藝術-以XX之名》、《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非藝評的書寫》、《日常的誘惑》、《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千里絲一線牽-漢唐織錦的跨域風華》、《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之旅》、《百年世界美術圖象》、《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等十餘本書。
策展自述
藝術,作為知識探索和存在精神的載體,可通過思想、視野、知識和物質的想像和實踐,發現和創造生活方式,以揭示與形塑有關自然和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景象世界。
策展實踐不僅是在解決藝術展演過程的藝術行政工作,還要透過文本閱讀、書寫思考、想像描繪、田野行旅、溝通協商等演練,作自我層次的提昇。它是介入現實的行動。有關干預和建立個人與集體關係的藝術性和方法論是需要的。
策展經歷
-
客座策展經歷
-
2019
《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
2018
《基隆港口藝術雙年展:問津》,「基隆潮藝術」,基隆市文化局主辦,基隆文化中心、海洋廣場、漁會正濱大樓、和平島公園,基隆,臺灣
-
2017
《移動之錨》,有章藝術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臺灣
-
2016
水墨藝博臺灣館《非常水墨──未來昔日的過渡者》策展學術顧問,香港,中國
-
2010
《在線人間》,第7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專題展,華.美術館,深圳,中國
-
2010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共同策展),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保利藝術博物館等主辦,北京,中國
-
2009
《21Days》(共同策展),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藝廊,香港,中國
-
2005
《女人香:東西女性形象交流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美術館、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
2005
《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主辦,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
2002
《歸壘:威尼斯經驗.台灣顯影──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返台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2001
《活性因子》,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普里奇歐尼宮,威尼斯,義大利
-
2001
《形簡意繁──方與圓:台灣當代藝術展》,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台北藝廊,紐約,美國(2001/3/16-4/27);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2001/5/12-6/10)
-
2000
《迷思之區──柔性與張力之間》,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1999
《南土風象──當代台灣藝術景觀中城鄉圖像的變遷》,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國家藝術俱樂部、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紐約,美國;奧克拉荷馬州首府畫廊,奧克拉荷馬,美國
-
1984
《現代美國紙藝展》(巡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展協同企畫項目,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美國在臺協會協辦,臺北,臺灣
-
策展指導活動
-
2022
《確診/回神–12種校正回歸的藝術實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館,臺南
-
2021
《群山出海:當代藝術未竟的噪音》,南博卍藝術聚落線上論壇
-
2021
《前進與養息:文件30年的再現與申論》青年論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影音大樓154室,臺南
-
2021
《拾間︱藝術實踐》,南博卍藝術聚落,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館5F,臺南
-
2020
《德希達的藥房:創作研習×評論書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館扇形空間,臺南
-
2020
《當代藝術圖徑檔案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館1F,臺南
-
2019
《狀況外の實踐──另類療法的藝與術》,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館1F,臺南
-
2019
《咕福Good Food|藝術家食堂The Artists’ Canteen: An Exhibition Project》,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館3F,臺南
-
2018
《家的日常:藝術介入計劃》,3+1藝術團隊,南南美術館,臺南
-
2017
《生產線》(裝置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坊,新北
-
2016
《進駐Check In》,囤部藝術團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坊,新北
-
2016
《白夢棲地》,走話題藝術團隊,白舍藝術,臺北
-
2015
《單子取樣Monads Sampling》,浮洲舊紙廠展,新北
-
2015
《線行記》,反式脂肪藝術團隊,大觀藝術空間,臺北
-
2015
《暫佇:一日展》,彩虹藝術團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園與第二校區,新北
-
2014
《來我家吧》,TNNUA博班藝術實踐2團隊,321巷藝術聚落,臺南
-
2011
《覓托邦》,烏托邦藝術課程團隊,新浜碼頭,高雄
學歷
-
2002-2006
芝加哥大學葛漢學院人文藝術碩士,美國
-
1990-1992
芝加哥Drise藝術室繪畫研習,美國
-
1987-1988
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現當代藝術史與博物館學)學分,美國
-
1980-1982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碩士,臺灣
-
1976-1980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學士,臺灣
專業經歷
-
2019-202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客座教授,臺灣
-
2015-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客座教授,臺灣
-
2014-201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客座教授,臺灣
-
2011-2012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臺灣
-
2009-2010
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人,中國
-
2004
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客座副教授,臺灣
-
2000
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客座專家學者,美國
著作
-
個人著作
-
2020
《出界──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579057608
-
2019
《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579057387
-
2018
《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869639736
-
2017
《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869478175
-
2014
《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866049651
-
2013
《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866049491
-
2011
《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ISBN:9789860295085
-
2009
《藝術,以XX之名》,臺北: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866833564
-
2009
《移動的地平線:藝文烏托邦簡史》,臺北:藝術家,ISBN:9789867034892
-
2006
《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臺北:遠流,ISBN:957325784X
-
2005
《非藝評的書寫》,臺北:藝術家,ISBN:9867487540
-
2005
《日常的誘惑》,臺北:藝術家,ISBN:9867487400
-
2004
《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臺北:藝術家,ISBN:9867957873
-
2003
《當代藝術思路之旅》(簡體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ISBN:7563338683
-
2001
《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臺北:藝術家,ISBN:9578273916
-
2002
《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簡體版),武漢:湖北美術,ISBN:7539412674
-
2000
《百年世界美術圖象》,臺北:藝術家,ISBN:9578273576
-
1997
《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臺北:藝術家,ISBN:9579530602
-
1996
《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臺北:藝術家,ISBN:9579530173
-
策展專輯
-
2020
《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臺北:台北當代藝術館,ISBN:9789869896641
-
2010
《第七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北京:人民美術,ISBN:9787102056623
-
2010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特別文獻展》,成都:四川美術,ISBN:9787541042201
-
2005
《女人香:東西女性形象交流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ISBN:9789860028010
-
2005
《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臺北:台北當代藝術館,ISBN:9573002779
-
2001
《活性因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ISBN:9570283483
-
2001
《形簡意繁──方與圓:台灣當代藝術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ISBN:9570280212
-
2000
《迷思之區──柔性與張力之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ISBN:9570261307
-
1999
《南土風象──當代台灣藝術景觀中城鄉圖像的變遷》,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ISBN:9570235667
-
1984
《現代美國紙藝展》,中文版協同編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論述選錄
-
2022
〈扁平中的皺摺—當代藝術中的東瀛女性形象轉向〉,《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5期
-
2021
〈解嚴與當代藝術〉,收入《台灣美術通史》,白適銘主編(台北:台灣美術史研究學會、麗文文化事業)
-
2021
〈Trading Plac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收入《Curatorial Art》,Janet Marstine、Oscar Ho Hing Kay編(London: Routledge)
-
2020
〈從歷史背影看當代的身形──史博館/極端新派/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三角關係〉(原文發表於臺灣歷史博物館,2005/11/18),收入「臺灣藝術論叢」系列之《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簡伯如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17
《臺藝新策──2017新銳策展計畫》(新北:有章藝術博物館)
-
2017
〈遊牧者之歌-異地創作的情境與現實〉,深圳畫院三十年回顧(深圳:深圳畫院)
-
2016
〈是怪獸,還是輸送帶?──名單,作為官方機制與民間藝術生態的關係索引〉,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
-
2016
〈有無法度?-重申雕塑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何以為度?2015 FORMOSA雕塑雙年展》專輯(苗栗: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
2016
〈在場-後雕塑之後的雕塑生產/On Site-Sculpture Production After Post-Sculpture〉,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專輯(苗栗: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
2016
〈無所不見的地方──關於歷史替代空間的「載體性」與「本體性」之營造〉,國際論壇「獨立藝術空間的生存方式」文獻集,何香凝美術館
-
2016
〈尋找己身的神話──面對身事物本體與主體的現行亞洲藝術展演〉,2015年亞洲藝術學術論壇「亞洲生活手勢IV:NOW, HERE!──千禧年後亞洲藝術的變異與開展」
-
2016
〈繪畫性的背後–從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看中國學院派油畫的文化意識〉,《中華意蘊:中國油畫藝術國際巡迴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國家畫院)
-
2015
〈遠遊──神明與自然祕境嚮往的水墨空間生產與其社會意義〉,《中國山水畫的空間與意境──第二屆荊浩國際論壇論文集.文獻集》(合肥:安徽美術)
-
2014
〈文化想像──蒙太奇式的「中國性」:當代兩岸四地華人藝術論述的歷史態度〉,「『中國性』在當代藝術中的實踐和再現研討會」論文集
-
2013
〈理論之後-從文化領導到虛擬社群的文化行動之轉換實踐〉,《影像、偶然、非秩序:重探台灣藝術的當代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2013
〈超越歷史與文化的注釋──論當代水墨藝術的文化視域和實證演練〉,《另一種現代性,還是當代性?──中國傳統媒介在當代藝術中的實踐及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2011
〈現實中的超景觀:從日常性的原型,看亞洲新城鄉的活文化發展〉(Trans-landscapes in the Reality: On the Protothpe of Daily life to View the Living Culture of Developing Cities in Asia),《Delta亞洲藝術學術論壇論文集:亞洲生活手勢》(2011 Asia Art Forum: The Living Gusture in Asia)(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2011
〈從地下室人到聚光者〉,收入《瞧 艾未未》,流亡年代叢書,貝嶺編(臺北:傾向出版社)
-
2010
《中國新藝術三十年: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和藝術家》,共同作者(北京:Timezone 8)
-
2010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共同作者(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5
〈從歷史背影看當代的身形—史博館/極端新派/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三角關係〉,《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發展:兼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角色扮演》(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2003
〈多元主義症候群下的新挑戰〉,收入《當代藝術風: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3》,熊鵬翥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村籌備處)
-
2000
〈形制.線性.觀念—有關藝術空間觀的歷史演變〉,收入《中西藝術比較學術論壇專輯》(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
1999
〈「金飛彈」與「小銅板」──林世寶為何在北美館、聯合國展出〉,收入《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賴香伶編(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
1999
〈南土風景──台灣當代風景藝術裡的自然與風土人文〉,收入《現代中國繪畫中的自然──中外比較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美術)
-
1998
〈藝評的「實踐計畫」與「修辭策略」〉,收入《跨界域的對話與整合:1997台北香港藝評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7
〈漁洋鼙鼓動地來.隔江猶唱後庭花──台灣當代新水墨的氣質與生命力〉,收入《台灣藝評檔案1990-1996:第二屆藝術評論獎》(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
1996
〈從補破網到三叉路──台灣文化論述與美術史觀的省思〉,收入《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
1995
〈從補破網到三叉路〉、〈必經的蛻變之痛〉,收入《台灣視覺文化 - 藝術家二十年文集》(Visual Culture in Taiwan 1975-1995),郭繼生編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1994
〈圓桌武士大風吹—從世界櫥窗看臺灣新藝術〉,收入《台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臺北:雄獅圖書)
-
國際策展田調發表
-
2022
惠特尼雙年展、第15屆文件大展、2022威尼斯雙年展、柏林雙年展,美國、德國、義大利
-
〈奧.祕.譯.術-從女巫到賽伯格的異域連結〉,典藏ARTouch
-
〈森林路邊的一根木——以文件展手冊的詩藝與轉譯為起手式(上)〉,藝術圈圈diArtlogoue
-
〈森林路邊的一根木——以集合為實踐的社會烏托邦叢林(下)〉,藝術圈圈diArtlogoue
-
〈從抗爭到共創之路-重返母系社會的策劃行動〉,《典藏今藝術&投資》360期
-
2021
美國中部與東部十州城市美術館群個人田調
-
「『桃園—國際』—多元展演與行銷趨勢發展研究」,子計畫:城市美術館如何被看見,臺灣
-
2017
第14屆文件大展、第5屆敏斯特雕塑十年展,德國
-
〈廢黜景觀的翻轉-文件14的歷史意識與國際社會現實引例〉,《典藏.今藝術》300期
-
〈離散中的邊界-2017年文件展中的文化遊牧與亞洲介入〉,《藝術家》508期
-
2012
第13屆文件大展、柏林雙年展,德國
-
〈何謂物質、何謂時間、何謂藝術:對第十三屆文件展作品選件的論證與思考〉,《藝術家》447期
-
2009
土耳其美術館群,土耳其
-
〈國際藝壇的孤挺花:伊斯坦堡當代藝術的異質同體情境〉,《藝術家》406期
-
〈光影與人偶之間:土耳其觀點下的當代影偶藝術〉,《典藏.今藝術》201期
-
〈阿多諾也瘋狂——「雙年展文化工業」下,矛盾的文化批判性〉,《當代美術家》60期
-
2009
芝加哥當代藝術館,芝加哥,美國
-
〈回到未來不是夢:巴克明斯特.福勒的碳晶城與機械美學〉,《典藏.今藝術》204期
-
2008
台北雙年展,臺灣
-
〈誰在講話?從後殖民到跨國際間的距離〉,《典藏.今藝術》192期
-
〈東北亞城市雙年展的立場與主張〉,《當代美術家》56期
-
〈在左翼的右岸——從乞丐歌劇到多娜.葛西亞的新類公共藝術〉,《藝術家》402期
-
〈全球化下:洲與洲之間的論述分歧〉,《典藏.今藝術》194期
-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十字路口下的藝術行動〉,《當代美術家》57期
-
2008
第55屆卡內基國際展,匹玆堡,美國
-
〈你生活在火星上嗎?2008年第55屆卡內基國際展裡的異域〉,《藝術家》398期
-
2007
第12屆文件大展、第4屆敏斯特雕塑展、巴塞爾藝博會,德國、瑞士
-
〈現代性還活著嗎?——閱讀2007的文件展三問〉,《藝術家》376期
-
〈從好萊塢到卡塞爾〉,《藝術家》383期
-
〈男高音.女視界-閱讀2007年歐陸大展的中國當代藝術〉,《當代美術家》49期
-
〈奪回証據—屬於引証與寓言的第12屆文件大展〉,《藝術家》387期
-
〈非民粹的視覺宣言—進入21世紀的第四屆敏斯特雕塑展〉,《藝術家》387期
-
〈在巴塞爾看見布洛塔爾—關於馬賽爾.布洛塔爾的料理、骨頭和文本概念〉,《藝術家》389期
-
〈當馬歇爾遇見馬賽爾——由兩位觀念藝術家看觀念機制的形成〉,《當代藝術家》50期
-
〈向左看–從資本化的「情境國際」到全球化的「國際情境」〉,《典藏.今藝術》183期
-
2006
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美國
-
〈「巨變」中的未來世界藍圖〉,《藝術家》378期
-
2006
格拉斯哥國際展,蘇格蘭,英國
-
〈風笛、高地、紫薊花—從假結構到真結構的文化觀光之旅〉,《藝術家》373期
-
〈工藝、建築、麥金塔—從新藝術運動到城市傳統的世紀風格〉,《藝術家》373期
-
〈極限、物質、社會化—從自力態度到龐克精神的城市美學〉,《藝術家》373期
-
2006
第二屆北京雙年展,北京,中國
-
〈從文人美學到人文美學—記第二屆北京雙年展的隱藏性和延伸性主題〉,《藝術家》367期
-
2004
第54屆卡內基國際展,匹玆堡,美國
-
〈前衛無名.後衛如花:第54屆卡內基國際展的新經典〉,《藝術家》354期
-
〈藝術家的社會形象—從中國影像展到卡內基國際展的觀想和比較〉,《當代美術家》33期
-
〈當代藝壇的「三位一體」—論藝術家、藝評人與策展人的角色重疊〉,《當代藝家之言》春分號
-
2003
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義大利
-
〈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理念與結構〉,《藝術家》337期
-
〈前進中的保守桂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得獎名單與評審方向〉,《藝術家》338期
-
〈威尼斯的亞森巴哈:2003年愛琴海上烏托邦聯的夢遊者〉,《藝術家》338期
-
〈典型與非典型的表態: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與國家館的互動與衝突〉,《藝術家》338期
-
〈不同的達爾文觀點:亞洲館群的藝種演變〉,《藝術家》338期
-
〈館界如國界〉,《藝術家》338期
-
〈非奇觀‧非妄想〉,《藝術家》338期
-
〈非獨立美學: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影錄作品的老美學〉,《藝術家》339期
-
2003
第一屆北京雙年展,北京,中國
-
〈另一種開放的態度:從北京雙年展看中國當代文化價值觀的歧變〉,《藝術家》342期
-
〈大圈圈外的小圈圈:北京雙年展的外圍藝術之聲〉,《藝術家》342期
-
〈大眾思想與城市文化當家:2003年南歐國際大展的同步與異質〉,《藝術家》339期
-
2002
第11屆文件大展,德國
-
〈知識的生產力與爆破力:觀讀第11屆文件大展釋義的新前衛〉,《藝術家》326期
-
〈如果西方不存在:第11屆文件大展的全球化與現代性之申論〉,《藝術家》326期
-
〈格鬥戰士與陌生天堂:第11屆文件展中國藝術家馮夢波與楊福東作品〉,《藝術家》326期
-
〈去英雄神話年代的前衛藝術所在:第11屆文件展的多義性觀看界面〉,《藝術家》327期
-
〈國際大展的新中國藝術路線〉,《藝術家》327期
-
2001
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義大利
-
〈威尼斯的美國觀點與品味〉,《藝術家》311期
-
〈向莎士比亞與波依斯致敬:新世紀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與其年代意識〉,《藝術家》312
-
〈愚人船上岸:人類新舞古上的機制禮儀與人事自由之角力〉,《藝術家》314期
-
〈誰在詮釋誰?嘆息橋畔亞洲三館的當代文化詮釋選擇〉,《藝術家》314期
-
〈反製造中的非常製造:從2001年歐陸大展看當代藝術總體性的美學承傳問題〉,《藝術家》314期
-
1999
五十三屆卡內基國際展.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匹玆堡/芝加哥,美國
-
〈獨白與天下:閱讀五十三屆卡內基國際展跨世紀之藝術語境〉,《藝術家》295期
-
〈雲霄上的筆記:瑪德琳‧葛茲提九九年卡內基國際展策展之旅〉《藝術家》295期
-
〈當代華人西方市場進行曲—在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看華人當代藝術〉,《藝術家》289期
-
1999
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義大利
-
〈國音蕩蕩,錢塘泱泱—從國家館之文化觀,看台灣館味與國際交流〉,《藝術家》290期
-
〈給她一針胎盤素—看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展演:全然開放〉,《藝術家》290期
-
〈龍在威尼斯—當代華人藝術在威尼斯的顯象與比較〉,《藝術家》290期
-
〈國際嘉年華會的金絲銀線—從企業的贊助與投資看文化跨國的民間力量〉,《藝術家》290期
-
〈戰神與謬斯的凝視—從威尼斯雙年展看世紀末的藝術政見與藝見〉,《藝術家》291期
-
1999
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美國
-
〈詩意與暴力—雪琳.納歇特雙重邊緣與雙向挑釁的文化飄移〉,《藝術家》287期
-
1999
芝加哥當代藝術館,芝加哥,美國
-
〈未終結的歷史,頃刻間的迷情—九九年看芝加哥兩項當代藝術展〉,《藝術家》287期
-
〈誰在端盤子—一與「未終結的歷史」策展者法蘭西斯哥、波納米對話〉,《藝術家》287期
-
〈打開水龍頭—第一世界裡的八家樂園實驗展〉,《藝術家》288期
-
1998
華人當代藝術展策研究,紐約.溫哥華.上海.深圳
-
〈華人新藝術的海外會師—Inside Out〉,《藝術家》283期
-
〈人間邂逅江湖——九九八看戰後當代水墨的瓶頸與出路〉,《藝術家》284期
-
〈台灣水墨在上海〉,《藝術家》284期
-
〈水墨特區——看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藝術家》284期
-
〈後八九到新九八—從策展人會議看當代華人藝術的內製與外銷〉,《藝術家》280期
-
〈江南春秋,北美風雲—區域擴張版的現代與當代中國藝術:江南計劃〉,《藝術家》277期
-
〈藝壇新遊俠:策展者——江南計劃會外話〉,《藝術家》277期
-
〈傾城之戀——後九十年代亞洲熱浪下的區域慾望與策展意識〉,《藝術家》278期
-
1997
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第10屆文件展,義大利,德國
-
〈至窮之後的無窮——塞倫特三十年的「貧窮藝術」之擴張〉,《藝術家》266期
-
〈摩西的神杖失去方向——觀讀四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演〉,《藝術家》266
-
〈哈囉!休斯頓——威尼斯V.S.休斯頓的座談實況很達達〉,《藝術家》266期
-
〈知性獨霸的新烏托邦——卡特琳娜.大衛的創世紀藝術版圖〉,《藝術家》267期
-
〈文化度量衡,藝術鬆緊帶—比較威尼斯雙年度亞洲三館的策展方向〉,《藝術家》268
-
1997
芝加哥當代藝術館,芝加哥,美國
-
〈焦慮樂園裡的身心操——二十一世紀觀眾角色的新展望〉,《藝術家》268期
-
1996
中南美洲、加拿大
-
〈孤獨的迷宮—拉丁美洲女性藝術家的鏡像〉,《雄獅美術》304期
-
〈烽火藝術—薩爾瓦多一九八十至現在〉,《雄獅美術》304期
-
〈阿根廷古特加的床、劇場、地圖〉,《雄獅美術》304期
-
〈北西北的視野——從加拿大本土意識下的人文山水思想起〉,《藝術家》256期
-
1995
芝加哥
-
〈破界的新類公眾藝術,——從有關地域的展覽趨勢談起〉,《藝術家》247期
-
〈莫內在芝加哥——一個透過展覽媒體重現的藝術生命〉,《藝術家》247期
-
〈世紀回顧展,藝術爆堂秀—芝加哥莫內大展的經費回收記〉,《南方藝術》14期
-
展覽評述
-
2023
〈法.術.勢-泅遊於書法、書道、書寫的現-當代書藝〉,收入《2023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專輯(桃園:桃園市立美術館)
-
2022
〈《魂歸故里》中的物質與記憶〉,收入「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台灣當代藝術:展覽、放映、出版」活動(柏林:歐亞藝術網絡組織)
-
2022
〈必朽之魅—掇織中的存有時刻〉,評劉鳳鴒《白色墨水》(中英對照),收入《白色墨水》(天美基金會贊助出版)
-
2022
〈物色–地域現代性下的物力轉換神話〉,評羅懿君《黑.白.金》(中英對照),收入《黑.白.金》(新北:芭娜娜藝術工作室)
-
2022
〈從向量馬到向量世界——伊日馬場的「詞與物」之形影概念與思考〉,藝術圈圈diArtlogue
-
2021
〈場外著陸〉(Off-Field Landinig) ,收入《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專輯(桃園:桃園市立美術館)
-
2021
〈是誰殺了美術館?〉,收入《VAGUEVOGUE Lifestyle Magazine─The Yeo Chee Kiong Collection/模糊時尚──楊子強作品》(中英對照)(臺北:藝術家)
-
2021
〈山水變相──擬古與供養的祕境繪製〉,評《樸方異境──鄧卜君的水墨藝想》展(采泥藝術)
-
2021
〈失落的地龍國:一座穿孔中的城市憂鬱〉,評《穿孔城市》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20
〈當雲端遇見地氣-一個扁平傳導世界的再現〉,評2020台北雙年展,【北方以北專欄】,典藏ARTouch
-
2020
〈驚鴻.攝獵.深描:從風景寫生與詮釋看地方疆域的形成〉,《回歸線Re-turn-Vol.002: 辶反風景》(嘉義:嘉義市立美術館)
-
2020
〈從在場到在線-—大流行年代的展覽場域位移〉,評《給火星人類學家》(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新北市藝文中心)
-
2020
評《如影隨行:2020薛保瑕個展》(耿畫廊)
-
2018
〈低限的後自然美學之發聲──從遊戲的心靈,看空氣草的振動之力〉,《空氣草》展覽專輯(有章藝術博物館)
-
2016
〈在場──後雕塑之後的雕塑生產〉(On Site─Sculpture Production After Post-Sculpture),收入《非常關係3.0: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專輯》(臺北: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
2016
〈從遠遊到賦歸,一種後現代式的主體奇觀〉,于彭的無涯山水(The Last Stroke is the Beginning / Yu Peng’s Boundless Landscapes),《典藏.今藝術》281期
-
2016
〈有無法度?──重申雕塑與當代藝術的關係〉,2015第2屆Formosa雕塑雙年展「何以為度?」專輯(臺北: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
2015
〈水墨時態中的意識出遊與異質空間觀〉,評《典藏.對話──演繹台灣當代水墨》(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4
〈「尋梅啟事」的藝術啟示──關於梅丁衍「紀念性」的表現形式與社會介入態度〉,評《尋梅啟示:1976-2014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4
〈偶遇,南島的流石灘之花──從女性主義與藝術行動的關係,閱讀許淑真的藝術轉進〉,評《許淑真紀念展》(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2
〈當代藝術方陣—香港製造〉,《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 /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Awards 2012》(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2012
〈 A Visionary Mind: A Reading Note on the Art of Yuan Jai〉,評《戲古幻今──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2
〈批判性的設計者─艾未未的政治美學與其作品形制〉,《談艾未未》(論文專著)(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9
〈造境與鏡照—在憂與遊之間的一種時空展望〉,收入《展望-園烏托邦》(Zhan Wang-Garden Utopia)(長沙:湖南美術)
-
2009
〈遊工、旅程與人—創作營中可見與不可見的風景線〉(Journeymen, Journey and Men, Creative Symposium: Visible landscapes and landscapes of the Mind),「變異的風景──桂林愚自樂園2009國際藝術創作營」(Landscape in transition: 2009 Guilin Yuzi Paradise International Art Symposium)
-
2009
〈悍圖八家的「後台北新藍調」〉,收入於《叛離異象:後臺北畫派》(Madden Reality Post-Taipei Art Group)(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9
〈歸去來兮──談林銓居「作藝術」與「過生活」之關係〉,收入《還魂散:林銓居作品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
2009
〈穹界之花:閱讀司徒強的「囚光之境」與其「人間情話」〉,評司徒強個展《穹界之花》(誠品畫廊)
-
2008
〈求藝於市〉,評「2008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7
〈帶疾的迷思──劉世芬在神聖與褻瀆之間的涉渡〉,收入《旗艦巡航──台灣當代藝術選粹》(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6
〈希望與慾望的距離〉,評《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台灣色彩》展(新樂園藝術空間)
-
2003
〈文化生產的寓言—高度策略化的神祕卜湳文遺跡特展〉,《出世神韻–神祕卜湳文遺跡特展,涂維政個展》(臺北: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01
〈陌上花開緩緩歸〉,《賀慕群MOJONG HOO》(高雄:山美術館)
-
2000
〈臺灣美術.臺灣製造〉,評倪再沁的現代臺灣水墨畫,收入《失樂園—倪再沁水墨藝術集》(臺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
1999
〈在精神的彼岸—抽象藝術在臺灣〉,收入《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Visions of Pluralism: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1988-1999)(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
1999
〈四讀熊秉明〉(Persue Hsiung Ping-ming),收入《熊秉明,中國當代藝術選集六》(高雄:山美術館)
-
1999
〈奪豔東方—趙春翔的記號觀念與形象變奏〉,收入《閱讀趙春翔》(Essays on Chao Chung Hsiang,1910-1991)(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
1999
〈尊顏:播種者的黎明與黃昏〉(The Dawn and Evening of Sowers),收入於《播種》(Sow the Seeds of Art)(臺北:鳳甲美術館)
-
1998
〈有機的回生:芝加哥當代亞裔藝術家的心音〉,「第三頻道-芝加哥當代亞裔藝術家展」(台北藝廊,紐約)
-
1997
〈屬於東方草本的精華—析解楊識宏唯心主義的藝術之旅〉,「自然之間」,楊熾宏展(臺北,印象畫廊)
-
1996
評「抽象中的心境」,陳張莉個展(臺北,家畫廊)
-
1996
〈異國與故國的情調——從人間詞話四大家的詞風閱讀司徒強〉,司徒強1978-1996(臺北,誠品畫廊)
-
世代評策對話(2022—2023訪錄)
-
2023/3
〈重返,神性與跨維度的傳導—朱峯誼的情感社會與認同建構〉,《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7》,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
2023/2
〈平行,地下與矛盾的藝術生產線—吳祥賓的弱機構與重返社會〉,《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6》,在地實驗影音檔案
-
2023/1
〈狂飆,從陪伴到焦慮的國際化迷思-王咏琳的爆炸年代與評策歷程〉,《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5》,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
2022/12
〈身體,去脈絡化的行為與展演-林人中的臨場藝術與酷兒史觀〉,《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4》,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
2022/12
〈溝通,單一的詮釋者之後-鄭安齊的協作實踐與社會行動〉,《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3》,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
2022/11
〈游牧,於學院機制之外-汪正翔的攝影理念與實踐途徑〉,《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2》,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
2022/10
〈邊陲,作為介入的路線-高森信男的策展方法與文化地圖〉,《現象書寫: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1》,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獲獎/其他
-
獎項與補助發表
-
2022
誰來開飯-自鳴體世代的藝術對話錄,2022年現象書寫專案獎助計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21
地景說話-風景藝術的文化知識生產,2021年現象書寫專案獎助計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21
「桃園—國際」—多元展演與行銷趨勢發展研究」,子計畫:城市美術館如何被看見,子計畫主持人,臺灣
-
2019
第8屆Yishu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獎,《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主辦,加拿大
-
2012
《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第4屆「國家出版獎」佳作,行政院,臺灣
-
2011
《藝術觀點ACT》「當代藝術」專欄,第35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入圍,行政院新聞局,臺灣
-
2007
《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第31屆金鼎獎圖書類「藝術生活類」入圍,行政院新聞局,臺灣
-
2004
「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專案」補助計畫,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
-
2002
美術類「調查與研究」補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
-
1997
〈漁洋鼙鼓動地來.隔江猶唱後庭花──台灣當代新水墨的氣質與生命力〉,第2屆藝術評論獎,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臺灣
-
1996
《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第22屆金鼎獎圖書類「圖書著作獎」(個人),行政院新聞局,臺灣
-
1995
〈從補破網到三叉路──台灣文化論述與美術史觀的省思〉,第1屆藝術評論獎,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臺灣
-
諮詢經歷
-
2021-2022
張君懿線上作品《新媒體人》(原始文本顧問),計劃贊助:文化部、臺北市文化局,Website:neomediamen.net
-
2020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諮詢委員,臺灣
-
2017-2019
台北當代藝術館諮詢委員,臺灣
-
2015-2017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南藝學報》編輯委員會,臺灣
-
2011
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 AAA)學術顧問,中國
-
2002/3-2004/3
第2屆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國際藝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監事,臺灣
-
2000/1-2002/1
第1屆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國際藝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監事,臺灣
-
評審經歷
-
2022
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評審委員,臺灣
-
2022
王秀雄教授藝術理論學術論文競賽複審,臺灣
-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北藝學:書寫進行式》論文審查,臺灣
-
2022
國立臺灣美術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111年出版計畫文稿審查,臺灣
-
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110年出版計畫文稿審查,臺灣
-
2021
臺師大美術系「王秀雄教授藝術理論學術論文競賽」複審,臺灣
-
2021
第1屆「桃源國際藝術獎」評審委員,臺灣
-
2020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決選評審委員,臺灣
-
2019
第16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評審委員,臺灣
-
2019
桃園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臺灣
-
2017-201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臺灣
-
201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臺藝新策──新銳策展案徵選計畫」評審委員,臺灣
-
2016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105學年度課程大綱外審委員,臺灣
-
2016
臺中市立美術館籌設委員會委員,臺灣
-
2016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南藝學報》編輯委員,臺灣
-
2016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04學年度雕塑學系大學部術科學習成效評審委員,臺灣
-
2015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複審委員召集人,臺灣
-
2014
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發表」專案評委,臺灣
-
2012
香港藝術館「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國際評審,中國
-
2009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複審委員,臺灣
-
2008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複審委員,臺灣
-
2008-2010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臺灣
-
研討/座談會
-
2022
〈後身份的戰場-從擴延的性別理論到酷兒文化工業〉,「戰.世代: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文化研究學會主辦,臺灣
-
2022
〈我只不過滑了一下手機—「新媒體人」中的網路世代群像〉,《新媒體人》作品發表座談會(與談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5002室,臺灣
-
2021
「水墨,結束了嗎?再現筆墨精神」 國際研討會(主持人),石守謙、李賢文、陳韻如策畫,臺北,臺灣
-
2021
「第一屆全球音像藝術研討會:視域進化」(Global Sound and Image Arts Conference)評論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臺灣
-
2020
「展覽史與藝術史──2020重建臺灣藝術史論壇」(發表人),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
-
2020
〈中國前衛藝術在美國—千禧年之交,巫鴻和高名璐的策展手法〉,Panel Discussion: From Being to Doing: Cur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美國大學藝術學會(CAA)年會專題研討(發表人),美國
-
2019
專家對談「臺南藝術場館的『南方』美學視角與主體性定位」主持人暨引言,2019亞洲藝術學術論壇,臺南市美術館,臺灣
-
2019
「我們與台新(2)現場的距離──頒獎前評論短講+直播」,典藏ARTouch、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工作坊一樓,臺灣
-
2018
講座〈<MULTI-TAG>多元標誌──打開水墨畫境的的世界觀:跨領域的史觀Tagging,「標籤」你的藝術史〉,「數位策展──社群標籤(social tagging)策展未來學」沙龍論壇暨工作坊(發表人),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主辦,臺灣
-
2018
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系列講座Sophie McIntyre演講主持人與回應人,春之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辦,臺灣
-
2017
藝術講座〈當代水墨藝術的鑑往知來〉(發表人),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臺灣
-
2017
鳳凰國際藝術論壇「超當代:本土記憶與跨文化游牧」(發表人),鳳凰古城,中國
-
2017
文化研究年會「藝術行動與公共實踐」組評論(評論人),文化研究學會,臺灣
-
2016
「2016雕塑、建築與環境國際學術論壇–蛻變」(與談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臺灣
-
2016
主題論壇「藝術資料庫與當代藝術策展」,第1屆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主辦,臺北文創大樓6F多功能廳,臺灣
-
2016
中國油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人),中國國家畫院、法蘭西學院主辦,巴黎布洛尼亞宮,法國
-
2016/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活動(發表人),國立臺灣大學聚賢樓,臺灣
-
2015
2015年亞洲藝術學術論壇「亞洲生活手勢IV:NOW, HERE!──千禧年後亞洲藝術的變異與開展」(發表人),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主辦,臺灣
-
2015
第2屆荊浩國際學術論壇(發表人),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
-
2014
第4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發表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
-
2014
「『中國性』在當代藝術中的實踐和再現研討會」(發表人),何香凝美術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主辦,中國
-
2013
專題論壇「水墨當代:文化自覺與藝術潮流」,第6屆成都雙年展暨國際研討會(發表人),中國
-
2013
「另一種現代性,還是當代性?──中國傳統媒介在當代藝術中的實踐及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藝術︰開放.對話」展覽系列V《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發表人),香港藝術館,中國
-
2013
「多元化時代的台灣美術」論壇「台灣當代藝術」,《美麗台灣──台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中國
-
2012
第6屆深圳水墨論壇(發表人),深圳畫院,中國
-
2011
〈現實中的超景觀:從日常性的原型,看亞洲新城鄉的活文化發展〉,《Delta—2011亞洲藝術學術論壇論文集:亞洲生活手勢》(發表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
-
2011
「水墨已死?水墨如何當代?」座談,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中國
-
2009
〈文化批判力與文化資本力的界分〉,「皺褶.視差.翻譯:東亞現當代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
-
2009
〈蔡國強作品與當代文化的互動〉,《蔡國強 泡美術館》展國際座談會,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
-
2008
「色彩與奧林匹克」,第3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研討會(發表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
-
2008
藝術史家學會(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ians)年會(發表人),泰德美術館,英國
-
2007
長征計畫《哈林區的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群體》,PERFORMA 07,美國
-
2005
「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兼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角色扮演」研討會(發表人),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
-
2005
「當代藝術的人文關懷」,第2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研討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
-
2004
〈再創與再現:數位藝術中的身體意涵〉,「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表人),康乃爾大學,Herbert F. Johnson博物館,美國
-
2003
AICA國際藝評會議「夢想.衝突與並置──當代藝術的狀態與能量」(發表人),高雄市立美術館,臺灣
-
2003
「創新:當代性與地域性」,第1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研討會(發表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
-
2003
國際現代水墨研討會(發表人),國際水墨協會,紐約,美國
-
2002
「異化和演替中的華人當代藝術:2002年國際華人藝評會議」(發表人),高雄市立美術館,臺灣
-
2002
〈當代台灣藝術的國際「交」點──從「2001威尼斯雙年展」談起〉,「What is台灣當代藝術」系列講座,木馬文化主辦,臺灣
-
2000
〈Awareness of Space in Art〉,「Art and Humanism」研討會(演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臺灣
-
2000
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
-
2000
「Culture and Contested Identities in East Asia」國際研討會(發表人),馬里蘭大學全球華人事務研究所、藝術史與考古學系主辦,美國
-
1999
「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展/「趙春翔遺作展暨學術研討會」,上海,中國
-
1999
「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展作品研討會,中國美術館,中國
-
1998
「20世記中國山水和西方風景畫」研討會,中國油畫學會、山藝術基金、李可染基金主辦,北京,中國
-
1998
第1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臺灣省立美術館,臺灣
-
1997
「跨界域的對話與整合:1997台北香港藝評會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臺灣
-
個人演講
-
2020
第一場:藝評與思潮-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的關係/第二場:當代藝評怎麼了?當代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絕對藝術空間工作坊,臺南,臺灣
-
2020
〈When Past Becomes Future and History Becomes Art〉(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線上進行),愛丁堡大學,Taiwan Academy Lecture
-
2018
〈在場與不在場──肖像藝術中的生命定格〉,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生命、影像、倫理」系列演講,臺灣
-
2014
〈遠離亞洲──當代亞洲女性藝術和社會生產的認知地圖〉,高雄市立美術館,臺灣
-
2014
〈你是生活極瑞份子嗎?當日常生活事物、事件,成為藝術材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臺灣
-
2013
〈HERE v.s. THERE / The Changing Landscape and Living Gesture of Current Visual Art in Hong Kong〉(這裡v.s.那裡──香港當代視覺藝術中的城市變遷與生活手勢),香港浸會大學,中國
-
2012
〈德國製造/亞洲對話──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中的阿多諾美學理論與實踐〉,人文之聲──何香凝美術館學術講座,何香凝美術館,中國
-
2011
〈當代藝術的美學架構,兼談通俗美學的建構過程〉,國立臺南大學美術學系,臺灣
-
2011
〈「綠色太陽」的影子──日本「美學批評」與「庶民文化」對其當代藝術的影響〉,《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
-
2010
〈地域性與全球化的混搭景觀──進入21世紀的港臺當代藝術之文化生態與美學空間〉,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北京,中國
-
2009
〈亞洲的前線與邊陲──土耳其現代/當代藝術之國際方位〉,萬菓國際藝廊,臺灣
-
2009
〈Drawing in Dialogue with the Energy of Creation〉,University Fellow Talk,香港浸會大學,中國
-
2008
〈Towards to Modern Chinese Art〉,香港蘇富比,中國
-
2007
〈威尼斯雙年展裡的台灣館沿革(1995-2005)〉,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
-
2006
〈創造性能量的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灣
-
2005
當代女性議題系列〈女性神話與神化女性:看中東與地中海神話中的女性角色之現代性〉,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
-
2000
藝術書寫:藝評的理論和實踐 / 藝術書寫之旅,藝評人學會,臺北,臺灣
-
2000
〈當代亞洲藝術:中國文化認同的矛盾折射〉,國際全球中心,蒙克爾州立大學,紐澤西,美國
-
2000
〈新文化認同地圖:臺灣當代藝術的現狀〉,蒙克爾州立大學,紐澤西,美國
-
1999
「當代水墨困境」、「海外當代中國藝術家的文化議題」、「波西米亞式創作」三場,誠品主辦,臺北,臺灣
-
1996
〈芝加哥公共藝術〉,芝加哥華文作家協會,美國
-
1995
〈藝術與性別〉,芝加哥華文作家協會,美國
-
專欄發表
-
2022-2023
典藏ARTouch,【高千惠專欄—酷異追擊】,線上
-
2022-2022
典藏ARTouch,【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線上
-
2019-2022
典藏ARTouch,【高千惠專欄-創作批評】,線上
-
2014-2016
典藏《今藝術》,文化生產-人間對話錄,臺灣
-
2012-2017
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雙月刊,【藝評講堂】,臺灣
-
2011-2013
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潮流老青春/人造藝世界,臺灣
-
2010-2015
臺南藝術大學《ACT藝術觀點》,當代藝術專欄,臺灣
-
2009-2011
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証雙月刊》,閱讀藝術方案,臺灣
-
2010-2011
典藏《今藝術》,諸子論藝,臺灣
-
2006-2009
中國重慶美術館《當代美術家》,主筆專欄,中國
-
2004-2006
《藝術家》,當代藝術思想影響者,臺灣
-
2004-2005
《藝術家》,藝術家寫真集,臺灣
-
2004-2005
《藝術家》,另類公民美學,臺灣
-
2003-2004
《藝術家》,當代城鄉物語,臺灣
-
2001-2003
《藝術家》,藝術私房觀點,臺灣
-
1999-1999
《Artchina》,看的自由,臺灣
-
1998-1998
《山藝術》,2000藝術視窗,臺灣
-
1995-1995
《南方藝術》,阿沙vs阿力,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