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窟的春天
陳朝松(陳去非)
2013
新北市文化局
9789860380477
獲補助計畫作品簡介 / 創作心得

本計畫「長篇歷史小說《寒村:鹿窟事件》企畫案」於2013出版,書名為《鹿窟的春天》。

1945年十月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經過五十年的隔閡,回歸中國懷抱。那時的台灣同胞望治心切,對中國政府充滿期待,以為從此不再是「二等國民」。沒料到蔣介石派陳儀來台灣接收,陳儀率領一群觀念腐敗的文武官員,以「戰勝者」的姿態前來,許多措施令台灣人民難以接受,觀感越來越惡劣,「接收」演變成「劫收」,文武官員趁機中飽私囊,加上來台的軍隊紀律渙散,軍民摩擦和省籍矛盾越演越烈,終於爆發「二二八事件」。陳儀指揮軍隊,對台灣省民展開無情的血腥鎮壓,台民被抓被殺,死傷上萬。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引來國府軍隊進行「清鄉行動」,本省人自發組織的「二七部隊」難以力敵,台籍菁英或死或逃,部份逃入偏僻山區,與共產黨合流,持續反抗運動。

1949年春天,大陸情勢快速逆轉,國民政府撤守台澎,隨即於5月20日頒佈「戒嚴令」,台民陷入「白色恐怖」的政冶寒冬,動輒得咎,敢怒不敢言。本篇小說作品《鹿窟的春天》自五零年代開場,白色恐怖下發生在北台灣汐止山區鹿窟村的一椿「屠村慘案」,鹿窟村位於今南港、汐止、石碇交界,海拔六百多公尺的山區。在慘案中鹿窟村民如何自喪失親友和遭到冷眼歧視的艱難日子裡,勇敢地走出來,打拼出一片天地。

這件「屠村慘案」雖然被湮沒近一甲子,事過境遷,鹿窟「基地」遺趾早已湮滅於荒煙蔓草中,且倖存的受難者和他們的遺族,多數已受到政府的「實質補償」,但他們心中的「白色恐佈」陰影,仍是上一代遭遇的歷史苦難。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編寫這篇長篇歷史小說,用意不是在揭發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瘡疤」,而是為那段被社會忽略的歷史留下「文學史的見證記錄」,提醒國人,在我們的國家邁向「自由化、民主化」的進化過程裡,不論日後執政的政黨為何黨派,對於台灣現代史上,這些「錯誤的政治冤家、假案」,都應予以正視,以歷史為借鑑,不能再視民命如草芥,濫用國家機器所賦予的權力,假借軍警之手,行鏟除異己人士之實。並且,台灣島內的各個族群,不應再壁壘分明、相互仇視,彼此融合為一體,如本編劇情裡聯姻的余趙兩家人,相互親愛。換言之,島內各族群在「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下,應放下狹隘的族群意識,共同凝聚成一個美麗而堅實的「新台灣」國家意識。

本篇小說參考前國史館長張炎憲教授的「事件調查報告」,將半個多世紀前的屠村事件,透過電視劇本形式呈現。劇中人物如台共領導人蔡孝乾及「基地」裡的陳本江主席(江仔)、呂赫若(王仔)、政委陳通知、指導員廖學禮、書記陳春慶、國防部保密局偵防組長谷正文上校和鄉公所總務課長廖木盛、鹿窟村長陳啓旺、村幹事黃碧達、村民陳春慶、廖學禮及鹿港辜顏碧霞均為活躍於當時的真實人物。大部分根據史實,女兒感情部分虛構,以形成一篇情節曲折的大時代故事。

本篇小說經由作者自行改編為三十集同名連續劇,並獲無線電視台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