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艾緦樂饗 --“爵色拉丁”楊千瑩、鄭佳姍雙鋼琴音樂會
艾緦室內樂坊
音樂會委託創作作品:
李元貞:海豚戲貓
Yuan-Chen Li : Cat and Dolphin
這部作品在提案的階段時,我考慮到一部新音樂作品在推廣面向的可能,譬如,能與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交流嗎?是否能讓千瑩和佳姍邊彈琴邊說故事呢?能不能順便聊點音階和動機發展呢?為什麼聽起來像水的音群會讓我們想到蕭邦,拉威爾,或德布西呢?我持著這些疑惑,或許想的有點多,但到底反過來替這部作品定調為一個比較活潑,曲式開放,和一些能讓熟悉鋼琴音樂的朋友有些可以連想的材料。而這新作最讓我這作曲者覺得最不可預知的成分,莫過於曲式開放的這部分了。一般聽眾與演奏者所習慣的四手聯彈或雙鋼琴,在音域和角色上不外乎旋律與伴奏這樣的分別,或者是粗淺的說來,你一,我二,兩人一齊等等這類的編排。然而,在《海豚戲貓》這部作品裡,沒有主從的關係,兩部鋼琴演的是完全不相同的音樂。如同標題所暗示的,貓跟海豚不但不搭嘎,也不太有機會產生第一類接觸。其實,不論是海豚或貓,以他們的象徵性來講,在音樂的動態上給我有很多的想像,譬如不預期的休止和動態,力度與音域的探索,情感上的暗示等等。而兩種性格迥異的東西的互動,是非常隨機而近乎即興式的發生,而其詮釋和聯想更為多樣和不可思議——什麼,貓兒在暗處的等待,竟然是為了海豚衝浪?請給這世界首演的演奏者最強烈的喝采!(李元貞撰於芝加哥)
演出曲目:
法雅:西班牙舞曲,選自歌劇《短促人生》
M. de Falla: La Vida Breve—Dos Danza
米堯:屋頂上的公牛,作品58
D. Milhaud: Le Bœuf sur le Toit, Op.58
夏布里耶:《西班牙》狂想曲
E. Chabrier: Espanã
阿魯突尼安-巴巴賈尼安《亞美尼亞》狂想曲
A. Arutunian—A. Babadjanian: Aymenian Rhapsody
李元貞:海豚戲貓
Yuan-Chen Li: Cat and Dolphin
弗隆榭:八首異國風舞曲選曲
J. Francaix: selections from “Huit danses exotiques”
Pambiche-Baiao-Nube gris-Merengue-Mambo-Rock and Roll
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之舞
A. Piazzolla: Suite Porteña de ballet
玻爾康:《伊甸園》(艾緦改編)
W. Bolcom: Garden of Eden
樂曲解說:
法雅:西班牙舞曲,選自歌劇《短促人生》
M. de Falla: La Vida Breve-- Dos Danza
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與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名列西班牙二十世紀重要的作曲家。法雅的創作風格結合了鮮明的西班牙音樂元素,與創新的和聲語法,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兩幕歌劇《短促人生》是他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作於1905年,1913年由作曲家改寫過後首演。劇情描述吉普賽女郎愛上一個花花公子,最後被背叛而死的愛情悲劇。其中兩首西班牙舞曲最為膾炙人口,由作曲家本人改編為鋼琴獨奏,另外還有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改編的小提琴版、吉他獨奏的版本等等。本次演出的鋼琴四手聯彈版,是由薩瑪卓雅(Gustave Samazeuilh)改編之版本。
米堯:屋頂上的公牛,作品58
D. Milhaud: Le Bœuf sur le Toit, Op.58
法國作曲家米堯(Darius Milhaud),身為《六人組》的一員,創作上追求新鮮的、據實驗性質的音樂語法,來表現平易近人的音樂內容,是二十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的重要推手。創作風格受爵士樂的影響,節奏感鮮明,他也喜歡用複調(Polytonality)的手法,將單純的樂音混搭出奇異的風格。《屋頂上的公牛》(另譯《無事酒吧》),是米堯的早期代表作。1917~1919年,米堯擔任法國駐巴西大使的秘書,為其音樂創作增添了拉丁風格。《屋頂上的公牛》受到巴西音樂的影響很深,曲中引用了30餘首巴西的流行歌曲。開頭「酒吧主人」的主題一共出現十四次,在12個大小調上巡迴著重覆出現。熱情的森巴節奏是其特色,而中間夾雜著探戈、曼波等各式舞曲風格。
這齣作品作於1921年,最初是為喜劇大師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默片而寫,但這個合作並未成功。後來改編為一齣獨幕芭蕾舞劇,超現實的劇情描寫一群人閒來無事地泡在酒吧裡,有黑人拳擊手、賭場老闆、女扮男裝的女子,和一個頭被砍掉的警察。無厘頭的諧謔風格諷刺當時美洲頒行禁酒令,酒吧裡人人假裝喝牛奶,其實已經醉倒一片的景象。充滿幻想色彩的音樂內涵,聽起來趣味橫生。
夏布里耶:《西班牙》狂想曲
E. Chabrier: Espanã
夏布里耶(Emanuel Chabrier)是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的法國重要作曲家及鋼琴家,西班牙狂想曲(España)原為了管弦樂團而作,是作曲家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夏布里耶的作品風格華麗、旋律平易近人,在管弦樂曲和鋼琴作品上,能夠精準地掌握樂器的特性,和精緻的音色變化。自然精緻,又不顯雕琢的創作手法,被認為是後來法國六人組師法的對象。而這首《西班牙》,作於1883年,作曲家取材自遊歷西班牙的靈感,譜寫而成,被馬勒(Gustav Mahler)譽為「開啟了現代法國音樂之先河」。曲風輕快優雅,混合大量西班牙民謠元素,是一闋充滿異國風情的精彩曲目!
阿魯突尼安-巴巴賈尼安《亞美尼亞》狂想曲
A. Arutunian—A. Babadjanian: Aymenian Rhapsody
《亞美尼亞》狂想曲是由兩位活躍於蘇聯時期的亞美尼亞音樂家,阿魯突尼安(Alexander Arutunian),和巴巴賈尼安(Arno Babadjanian)的共同創作。寫於1950年,兩位作曲家皆畢業和任教於亞美尼亞首都(Yerevan)音樂學院,畢生致力於發展當地音樂教育,並創作融合亞美尼亞民俗風格之音樂作品,獲獎無數,並享譽為「亞美尼亞五人組」,頗受敬重。阿魯突尼安的創作以管弦樂的作品為主,著名作品包括「A小調小號協奏曲」。巴巴賈尼安創作了不少精彩的鋼琴作品,也以亞美尼亞的民俗音樂元素,創作有特色的通俗歌曲。本曲曲調融合中亞的調式音階及和聲,由一緩和的序奏開始,緊接著為速度較快的舞曲音樂,風格迷人。
李元貞:海豚戲貓
Yuan-Chen Li : Cat and Dolphin
這部作品在提案的階段時,我考慮到一部新音樂作品在推廣面向的可能,譬如,能與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交流嗎?是否能讓千瑩和佳姍邊彈琴邊說故事呢?能不能順便聊點音階和動機發展呢?為什麼聽起來像水的音群會讓我們想到蕭邦,拉威爾,或德布西呢?我持著這些疑惑,或許想的有點多,但到底反過來替這部作品定調為一個比較活潑,曲式開放,和一些能讓熟悉鋼琴音樂的朋友有些可以連想的材料。而這新作最讓我這作曲者覺得最不可預知的成分,莫過於曲式開放的這部分了。一般聽眾與演奏者所習慣的四手聯彈或雙鋼琴,在音域和角色上不外乎旋律與伴奏這樣的分別,或者是粗淺的說來,你一,我二,兩人一齊等等這類的編排。然而,在《海豚戲貓》這部作品裡,沒有主從的關係,兩部鋼琴演的是完全不相同的音樂。如同標題所暗示的,貓跟海豚不但不搭嘎,也不太有機會產生第一類接觸。其實,不論是海豚或貓,以他們的象徵性來講,在音樂的動態上給我有很多的想像,譬如不預期的休止和動態,力度與音域的探索,情感上的暗示等等。而兩種性格迥異的東西的互動,是非常隨機而近乎即興式的發生,而其詮釋和聯想更為多樣和不可思議 — 什麼,貓兒在暗處的等待,竟然是為了海豚衝浪?請給這世界首演的演奏者最強烈的喝采!(李元貞撰於芝加哥)
弗隆榭:八首異國風舞曲
J. Francaix: Huit danses exotiques
法國作曲家弗隆榭(Jean Francaix)是法國當代重要作曲家。出生於音樂世家,他年輕時即表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他的老師驚嘆道:「教他和聲學簡直是浪費時間,他天生就懂得和聲和對位!」他第一個出版的作品“致賈桂琳”,也受到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稱讚,甫出道即順利奠定作曲家的地位。在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擔任教職,並持續創作,作品量豐,除了為管弦樂、鋼琴等的器樂作品外,他也為古鋼琴、管風琴、手風琴、吉他等樂器創作。作品受爵士樂影響,和聲的變化相當豐富。八首異國風舞曲,創作於1957年,採用多種拉丁舞曲節奏,如Baiao、Merengue、曼波、搖滾樂等,結合流行音樂的元素,透過雙鋼琴豐富的聲響效果,呈現出多元的異國情調。
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之舞
A. Piazzolla: Suite Porteña de ballet
阿根廷探戈音樂教父,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的音樂將通俗的探戈音樂藝術化,為阿根廷「探戈復興運動」的重要作曲家。皮亞佐拉自己會演奏手風琴,從年輕時即大量演奏和創作探戈音樂,在阿根廷各處演出。受教於作曲家希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56年短暫遊學於法國,習得更深入之作曲法、對位法等知識。憑藉大量地創作、即興和演奏,他把阿根廷傳統的探戈音樂做了顛覆性的發展,延伸了曲式、對位與和聲,融入了古典的創作法和爵士樂的新風格,創造出新探戈風格(Nuevo Tango),並將其發展至全世界。本次演出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之舞組曲,由六首快慢交替的舞曲組成,圍繞著固定主題發展,帶動情緒起伏,是一套集皮亞佐拉音樂語彙大成之作品。
玻爾康《伊甸園》
W. Bolcom: Garden of Eden
美國作曲家玻爾康(William Bolcom)於1974年所創作的鍵盤組曲「伊甸園」,至今已成為雙鋼琴演奏的經典曲目。由四首快慢交替的散拍音樂(Ragtime)所組成,藉由創世紀中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情節,記錄了美國流行樂風行一時的散拍音樂,從風起雲湧至衰落的速寫。其中第一首「老亞當」(Old Adam)、和第二首「永恆的女性—夏娃」(The Eternal Feminine)的旋律互相激盪,至第三首「蛇之吻」(The serpent’s kiss),以快速的節奏感、繁複的節拍變化推向高潮。曲中間以打板、踏地等動作,製造散拍音樂的特殊效果,是一首精彩有趣的雙鋼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