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長笛與鋼琴三重奏委創計畫

臺灣管樂團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周久渝作品《別苑暗香》簡介

這兩年的創作,我思考著音樂是否只純然帶來聽覺的感受?

有些作曲家有所謂的「聯覺」,或稱「共感覺」,比如法國作曲家梅湘。

他宣稱自己在聽到不同的音階不同的和聲組合時,可以看見不同的繽紛的色彩。

雖然我自己並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我相信藝術展演與欣賞很重要的一點是「想像力」,而人的感官感受亦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想像著老式房院一角,或許有樹遮蔭,從某處飄來一陣暗暗的香氣,可能是別戶種的不知名的植物正開花了……

這是個人就標題發想的一個版本,我藉著兩隻長笛與鋼琴交互融合,試圖營造一種氛圍。旋律的輪廓在長笛彼此高低起伏、以短長為節奏動機的音型流動下是模糊的,彼此推動彷彿成為了空氣中互相碰撞的分子……

或許,也還有其他的版本,比如飄來的是隔壁鄰居嘗試的新菜色,甚至是爵士樂團的排練……不同的想像使得樂曲中段節奏感躍動了起來。整首作品希望藉由黃金長笛二重奏豐美的音色與紮實的運音技術,呈現當代音樂親人的面貌。

此作品由臺灣管樂團委託,並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由黃金長笛二重奏許鶴齡老師與林一琦老師以及鋼琴家李海寧小姐於2014 年11 月26 日首演於桃園文化局演藝廳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創作者簡介

周久渝,2011年國際現代音樂協會青年作曲家獎得主[1],周久渝為備受矚目之青年生代台灣作曲家。1981年生於高雄,自幼習琴,曾師事吳慧琦、王雪枝、吳玉貞、陳泰成、簡寬弘等教授。國中時由吳美靜老師啟蒙創作,隨後跟隨李子聲教授主修作曲。1999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承賴德和教授與楊聰賢教授,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學習期間,涉獵廣泛,諸如電子琴、長笛、聲樂、古琴、鑼鼓、戲曲、太極、陶藝等等,並對各類文化皆有著濃厚興趣。獲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與英國海外研究生獎學金,甫自曼徹斯特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師事菲力浦‧葛朗吉教授。旅英期間,積極走訪英國與歐陸各地當代音樂節。

其作品風格表現多元、情感真摯,曾於兩廳院、高雄音樂廳、新竹、嘉義、香港、澳門、韓國、英國、比利時、荷蘭、克羅埃西亞等地發表,並深受多方肯定:關渡新聲優勝(2002)、教育部文藝創作獎(2003、2004、2009)、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鼓勵創作計畫(2008、2009、2010)、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作品徵選首獎(2010)、國際現代音樂協會青年作曲家獎(ISCM-IAMIC Young Composer Award, 2011)等,亦活躍於國際樂壇:作品《以剩餘之名II》獲選於2009年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之開幕音樂會演出,2011年《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獲邀至荷蘭高迪阿姆斯音樂週演出、頗獲演出團體喜愛並於鹿特丹加演,另外於2011、2012年兩度於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年會暨世界新音樂節發表作品。

 

近年創作題材由較為個人情感的抒發轉而關注於求學與生活經驗中不同文化體驗帶來的衝擊,透過視角轉換探討素材發展的可能性與形式安排,對於人與土地的喜愛與關懷更是其創作源源不絕的原始動力。在持續耕耘個人創作之外,亦投心於藝術教育之傳播,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近期作品演出有五月於德國柏林首演之鋼琴三重奏《春宴》、六月佛爾布萊特訪台學者雷勵教授於個人鋼琴巡迴獨奏會演出《流漾》、六月春秋樂集春季音樂會邀演作品《第一號弦樂四重奏》、以及九月將於新加坡舉辦之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演出管樂團作品《夕日落海》。作品《已剩餘之名I&II》、《異想行當五短篇》、《墨荷》、《構成》已由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出版錄音與樂譜、直笛獨奏曲《求》收

錄於John Turner所編之第五冊直笛選曲、由英國佛賽出版社發行,有聲出版則包括《俠情操》與《俠情》收錄於賴宜絜臺灣當代箏樂演奏專輯、《夕日落海》收錄於英國國家青年管樂團2011年世界管樂年會音樂會實況錄音CD。

 

[1] 國際現代音樂協會為國際最大與歷史最悠久之現代音樂組織,創立於1922年8月11日,是由包括魏本、亨德密特、巴爾托克、高大宜、奧乃格、米堯...等作曲家,在奧地利薩爾茲堡所成立為倡導當代音樂演出之國際性組織,並於1923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音樂節」(World New Music Days)發表會員作品,目前成員已有歐洲、美洲、亞洲以及大洋洲等五十餘會員國。其頒發之青年作曲家獎是由每年獲選於音樂節發表之作曲家且年齡需為35歲以下者為候選人,經過音樂會、樂譜、音樂會錄音審察等評選出一名獲獎者。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