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樂集 2007高雄作曲家作品聯展音樂會

薪傳打擊樂團

  • 南音樂集  2007高雄作曲家作品聯展音樂會|薪傳打擊樂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薪傳打擊樂團不僅致力於古典音樂的發揚,對於現代音樂的推廣,亦始終不遺餘力,《南音樂集》現代作曲家作品聯展,為第二次辦理,所邀請的作曲家,均為深耕南台灣的現代音樂作曲家,所演出的曲目,亦為全新創作曲,並為世界首演。本場音樂會,觀眾透過詳細的導聆,進入現代音樂的殿堂,聆賞現代音樂,一窺現代音樂的風貌,對於現代音樂,有全新不同的感受,對於南台灣現代音樂的推廣,有長足的進展。

另一方面,由南台灣各大學音樂系學生所組成的NEO室內樂團,由於參加本場音樂會,演出台灣當代本土作曲家作品,除了得到更多的舞台演出經驗,對於現代音樂,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樂曲解說

1. 《福爾摩沙》/應廣儀
編制: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法國號、2小號、1長號、3擊樂、小提琴一、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這首作品如個人近兩年來的取材方式有些相似,將英文字母轉換成數字後,再轉換成音高。因此這首作品的主要旋律是由E,C,A,E♭,C,F和F♯所組成。有了音高的素材後,再運用一些創作手法將其鋪呈並加以變化。雖然不屬於調性音樂,但在音樂之中也可看到傳統上的音樂語彙。

2.《一首古老的歌》/馬定一
陳達的「思想起」在台灣音樂史上有著它不朽的地位。恆春民謠歌唱家陳達在被許常惠、史惟亮發現之前,僅僅是個身有殘疾、貧病交迫的老人而已;但是他撥弄著一把殘破的月琴及蒼涼瘖啞的歌聲,讓許多音樂家為之驚豔,同時,陳達的歌聲,也喚醒了民眾對民謠的反省。「思想起」在恆春地區是一首幾乎人人都會哼唱的曲調,大體上,它有一個主要的旋律基本骨架,而演唱者(或民眾)可依據這首曲調的基本架構,隨著本身的喜好,自由、隨興的發揮。所以,不同的歌者有不同的詮釋。這賦予歌曲多采多姿的變化。

《一首古老的歌》的創作理念就是秉持著「思想起」這首民謠的精神及方式,在「思想起」這首民謠的基本曲調的架構下變化,還原這首民謠最古早的樸實精神。

3.《轉機》/曾筱雯
音樂創作代表歷史上或美學上的意義,時代的語言由生生不息的人類思想中迸發與流傳,身處於21世代的音樂創作者,對這時代的反省,音樂素材可以來自具體且具意義的文化,但音樂的發生與進行,可以很中性很獨立抽象,也可以引人更投身尋其根源,尋求解答,在時時看為危險困難的同時也應當有轉機,作曲者以懷抱這樣的想法來面對此創作與此時此刻的台灣。

藉著打擊樂與室內管絃樂團的抗衡與合作,掙扎或妥協於現代與過去音樂式的互動,衝突及解決都在一念之間,在聽覺上,此曲旋律短小而不明顯,音樂隨  著力度織度的強弱,和聲變化以及色彩的多寡來前進。最後在非兩極而兼容並蓄的融合中,安和為貴又稍帶感歎的結局為終站。

4. 《凱達格蘭之靈Spirit of Ketagalan》/潘家琳
編制:長笛、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號、長號、擊樂一、擊樂二、小提琴一、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一說到「凱達格蘭」四字,原本單純的原住民語言,只因為被政治人物、媒體等的影響,人們往往只會想到各式的對立衝突。乍聽之下,聽者可能會認為“凱達格蘭之靈”是為紀念某個事件所創作的樂曲,然而,《凱達格蘭之靈》並非緬懷為了任何活動而罹難的「英靈」的樂曲:「靈」所指的不是靈魂,而是精神。

本曲分為四個樂段:
I.   深沉(Depth):悲情下的思惟與自我意識的探索
II.  衝突(Conflict):不同意識形態及理念的矛盾與對立
III. 包容(Compromise):經時間與空間之開展所顯現對各式矛盾衝突的包容及妥協
IV. 同調 (Synchronization):不同意見者對身為生命共同體的覺悟與團結  

《凱達格蘭之靈》沒有為特定事件而作,而是為我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想利用音樂嘗試表達在極端對立與衝突中(異質的),找出人們所能一起認同的新聲音(同質的)之可能性。
本曲沒有政治象徵,不是歌功頌德,擁有的只是象徵身在台灣島上不同族群人們的精神與聲音,想表達的也是作曲者所見到最底層的想法。當大家因為立場的不同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衝突的同時,作曲者最想站在大道上大聲說:「其實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

5. 《木》/李思嫺
2007年暑假,新家裝潢中。我與堅持只搬台灣檜木舊料進來作家具隔牆且堅持不上漆的設計怪咖有了點爭執:「她的色澤太淡太坦白;不上漆會招惹髒污蛀蟲和損傷…...。」但是怪咖說:「她是台灣長大的木,吸台灣的溼不會變形;香味沉靜卻又強烈到蟲都不愛;色澤會隨著裸露在空氣中的歲月誠實地改變……。」於是,不便宜的木工老師傅在我家慢慢替這些舊時代拆下來的Hinoki 翻身。

四個月過去,我漸漸懂得也愛上這種台灣特有的淡美木頭-其實連老外也訝異台灣有這樣絕美的木:她的紋路每一吋都獨特自然;她的香氣遇到濕氣更加活躍;她的色澤隨著時間變得更陳更暖。那是貼皮的東西一萬年也辦不到的-如果貼皮板可以存在一萬年的話。

現在的檜木是被禁伐的,因為她一年才長一根手指頭高,而能為我們建屋造桌的可能是爺爺的爺爺那時候就已經種下的,要見她只能到山裡,或是在被視為廢物的舊時代木房料裡找她-刮去那些髒汙和舊漆後,她的香味和色澤卻依然年輕強烈。

想種她,但應該只有我的子孫看得到她成為大樹然後記起那不認識的幾代前的老阿嬤-如果我有子孫的話。或者,別人的子孫也可以,有什麼關係呢?台灣很多的寶都是不認識的前人沒想太多就傻傻工作認真留下來的。這首音樂,就當種一棵吧,他會不會成大木?有沒有台灣木的香氣?.....不管會怎樣,還是不要貼皮的吧!

6. 《後奏曲-六月餘感》/簡郁珊
編制: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1低音管、2法國號、2擊樂、小提琴一、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不同於一般的前奏曲,這是首「後奏曲」。其因源於2006年六月間發生於個人身上一連串令人無法理解的事件,灰心之餘,企圖在書店找尋給這連串事件的答案…無意間,迷入了幾本有關臺灣史、真實老故事與老照片集的書本,讀著…讀著…又想起了自己的無奈,好似也如臺灣近代一連串令人無奈的歷史一般。為此,將自身的六月經歷轉化為音樂,同時也藉此曲悼念許許多多曾經有理想、願景,但卻被迫放棄抱負的臺灣老先祖們。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精選片段-曲目1:《福爾摩沙》/應廣儀
精選片段-曲目2:《一首古老的歌》/馬定一
精選片段-曲目3:《轉機》/曾筱雯
精選片段-曲目4:《凱達格蘭之靈Spirit of Ketagalan》/潘家琳
精選片段-曲目5:《木》/李思嫺
精選片段-曲目6:《後奏曲-六月餘感》/簡郁珊
創作者簡介
文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