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趙怡雯台灣作品中提琴獨奏會委託創作
怡誠國際藝術工作室
怡誠國際藝術工作室委託創作作品簡介
1.顏名秀:(祭歌)為中提琴與鋼琴
《祭歌》為中提琴與鋼琴(2016)引用祈福歌《祭歌:母親·父親》做為創作素材,該祈福歌是臺灣原住民族之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在「米貢祭(mikong)」中所使用的祭典音樂。「米貢祭」是卡族最重要的祭典之一;祭典中的其中一部分,是由主祭者口念祈福語與天神之名,並將年糕黏於柱上後,由全體族獻唱本曲。歌詞使用古語,運用象徵手法呈現卡族的哲學觀,並藉此表達對天神、地神與祖靈的感謝之意。
《祭歌》為中提琴與鋼琴(2016)將此祈福曲的旋律素材加以變化與轉型,並利用中提琴神秘而渾厚的音色,試圖呈現歌詞中的多種意象。
第一樂章〈火與煙〉的意象取自祈福歌中第一段歌詞。內容描述勇敢女神「'usu」為了多得到一些獵物,爬到樹上欲遠眺,卻遭到火獵的族人放火燒了樹林。女神擔心父母與族人的安危,便唱了這首歌,提醒族人把所有的東西收拾好。此樂章充滿活力與生氣,企圖營造煙霧彌漫的情景與焦急的心境。
第二樂章〈分離與道路〉的意象取自於第二段與第三段歌詞。第二段歌詞描述女神'usu早逝的朋友「taulipi」向'usu說道:「慢走,咱們現在要與人間分離,但氣味仍留在人間。」第三段歌詞則是'usu問taulipi前面的道路是否好走,請taulipi指示她。此樂章開頭運用鋼琴寬廣的音域與中提琴中低音域的旋律相互呼應;之後音樂漸富流動性,不捨中多了份擔憂。
第三樂章〈魚與平安〉的意象取自第五段歌詞。內容描述'usu請父母準備一條魚與項錬祭祀。每年父母與族人都會準備物品與項鍊來祭祀祖靈以求得平安這也是今日卡族「米貢祭」的由來。相較於前兩個樂章,此樂章將祈福歌做更原始的呈現,也去除了前兩樂章的戲劇張力,企圖在原始的素材中,尋求一份寧靜與平安,也是'usu與父母間、族人與祖靈間,藉由供品與祭祀在不同時空中的連結與溝通。
2.馬定一:《消逝的聲音》為中提琴與鋼琴
《消逝的聲音》由五首小品組成,分別為1.祕境;2.Kal Jaziyanan;3.戰舞;4.悲歌和5.Der Abschied。這五首小品的架構如下:第一首是導奏,第二到第四首是這首曲子的主要部分,我分別從周明傑先生所寫的《力與美的交織---五個部落的排灣族勇士舞研究》論文中選出了三首排灣族歌曲的采風記譜,並在這三首小品中分別引用了部分曲調或節奏作為這中間三首小品的主要素材;第五首則是尾奏。
第一首〈祕境〉主要是描寫原住民的音樂對我而言是一個不孰悉的、神祕的世界,使用原住民音樂的素材,對我而言,好像走進了一個神祕的古老部落一般;另一方面也暗指著:對我而言,以原住民音樂素材來創作,像是將要去尋寶一般,踏入一個神祕的世界。;第二首〈Kal Jaziyanan〉是排灣族的勇士歌,我用支聲複音的手法來寫作,整首音樂引用了排灣族勇士歌的片段旋律;第三首〈戰舞〉則是引用了排灣族勇士舞的前兩小節作為主要素材發展而成,全曲激昂澎湃,我試圖用音樂描寫排灣族勇士們,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向他們的神祇,獻上戰舞,祈求戰爭的勝利;第四首〈悲歌〉的主要素材則是引用了一首排灣族情歌的動機。我刻意配以不同的和聲色彩來凸顯排灣族情侶因戰爭無法長相廝守的悲情;第五首〈Der Abschied〉以馬勒《大地之歌》最後一首〈告別〉的動機,作為這首小品的主要素材,因此曲名就用了與馬勒《大地之歌》第六首相同的曲名,我如此引甩乃是意指:傳統的原住民音樂到了今日,已成為只是紙上研究談論的題材,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已逐漸消逝,不復存在了。此曲末尾的Coda段落,我引用了馬勒〈告別〉女中音唱出“e-wig”(中文乃「永恆」之意)的結尾段意指:雖然傳統的原住民音樂已成為紙上研究談論的題材,但我仍希望它在大家的關注及齊心下,能逐漸復甦,得到普羅大眾的重視。
3.洪干惠:《琴聲、情深》為中提琴與鋼琴
以三個樂章構成,根據作曲家對於委託者的想像,描寫出演奏者和中提琴之間的愛恨情愁。樂曲包含三個樂章一〈琴聲裊裊〉、〈情深款款〉、〈琴聲情深〉,以五聲音階貫穿全曲,呈現出濃厚東方的色彩,並且各自主題:琴聲裊裊以五聲音階與泛音列的交集,呈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音律,勾勒出如同國畫山水般縹緲的意象,並以中提琴模擬古琴,綻放出令人驚豔的嶄新音效。
透過中提琴醇厚的音色與鋼琴遼闊的音域,讓琴聲自由穿梭其間,交織出深情而豐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