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Storms》拍攝計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風暴Storms》拍攝計畫|海馬迴藝工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海馬迴藝工隊「《風暴》拍攝計畫」影片簡介

創作論述

導演依波蘭政府指示隔離在家工作期間,仰賴線上會議進行教職,深感全球疫情影響而加劇各項工作的線上化發展,網路空間成為全球政治局勢轉變加劇的主因與解法,虛擬帳號代表的角色成為我們的化身,同時人工智能學習著如何更像人類。數位化身在疫情散布的情勢下成為我們存在的樣子,面對環境或政治局勢變化,卻時常表現出隔岸觀火、立場反覆的不穩定心理狀態,以此呼應全球政治與社會變化加劇的對照。

內容簡介

《風暴》(Storms)為關於生活在海邊小鎮的奇幻故事。這個小鎮從來沒有經歷過風暴,居民整天在海岸上觀察殘暴的風暴肆虐著遠方島嶼。他們似乎羨慕鄰居有著這些災難。事實上,透過對風暴來襲的嚮往,終結對於等待最壞情況的恐懼和焦慮。

本片為長度18分鐘的五頻道同步裝置,每頻道都是動畫頭像對著鏡頭獨白的畫面,同步播放完成一部具有韻律對話的錄像作品。

寓言式的對話內容反應人類面對氣候變化的心理狀況。從他們對話之中可以瞭解這些人對於自然災害的恐懼。矛盾的感情之間不斷地刺痛著自己,這是一種即時反應的需求、焦慮混雜的行為。他們似乎認為他們沒有更多對於現實的控制權。奠基於因自然災害失去控制的時刻,導演想窺探個人及群體面臨生活紊亂的局面,來檢視以及描述心理失衡的臉孔。

導演簡介

咖容琳那‧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生於1979年,畢業於羅茲電影學院(Lodz Film School),現任職於斯賽辛藝術學院,電影攝影與影視製作學的系主任。她的創作媒材包含電影、攝影、裝置及表演藝術。鼓勵觀眾主動參與整個過程,互動且挑戰既定的感受反應習慣,她也探討藝術在社會中的角色問題,以作品引出各種全球議題的討論與思考。

主要工作人員

導演、編劇/Karolina Breguła
頭像與背景塑造/Robert Mleczko
聲音製作/Weronika Razna
聲音錄製/Nigel Brown
製片/黃婷玉
軟體操作/吳宗龍
聲音演員/陳汶樺、Monica Dhuli(印度)、Natan Derek(印尼)、鍾佳嘉(印尼)、Art Naming(新加坡)
字幕/田倧源
翻譯/黎時潮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劇照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海馬迴藝工隊

立案日期

2015/06/02

負責人

李旭彬

團體簡介

以2009年成立的「海馬迴光畫館」現有的基礎為基石,連結「藝術工作隊」的藝術勞動精神,2015年重新以「海馬迴藝工隊」為號召,強化策展計畫、策佈展實務、檔案建置研究以及資料出版,橫向連結當代視覺藝術的多重脈絡,聚焦於藝術與社會的連結,致力於藝術的生產性並對大眾發聲。

將目標設定在為「生產者」服務的範疇上,也就是說團隊的群眾主要是對藝術以及生產藝術有興趣的創作者們。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實體空間將轉化成共同討論以及計畫執行的多功能整合式空間。2017下半年團隊對台南藝術圈發出了徵求執行期間為一年的藝術計畫邀請,原本海馬迴的成員也都將參與其中。計劃執行期間各計畫主持人將以海馬迴為基地,逐漸往外擴散,邀集更多創作者共同參與計畫的執行,並於執行完成之後視成果發表之需要,再於實體空間進行不同的活動或是進行策展,將實體空間的功能以及可及性更加展開。

2019-2020年重要活動

  • 策展:2019/10/05-2019/11/01 之間 Inter-media-te許斌攝影研究展(海馬迴光畫館)
  • 活動:2019/12-2020/04「海馬迴五金百貨」創作者培力工作坊
  • 合作:2020 風暴拍攝計畫(導演/Karolina Bregula)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