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山難》創作計畫

詹明儒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詹明儒《山難》創作簡介

排灣族老人「潘興」,曾因生命階段不同而具有數個不同名字,職位上也曾經擁有過勇士、獵人、漁夫與酋長、村長的頭銜,現在則是一名海岸觀光區的臨時清潔工;他外貌和身上的榮耀刺青,則是一幅頗能招徠遊客注目的活景點。

他常有身份和國族矛盾之感,但對生命的關懷卻是始終明確而不變的;一個與外孫巴達同齡的男孩詹漢德及其原、漢通婚的家族,即為其中一例。

潘興也常因一則排灣先祖打劫「海難」白人,且強娶白人女孩為妻的古老傳說而懷有贖罪感;他在某次平地漢人學生登山活動的「山難」中,透過白人神父的精神支撐,動員部落青年協助警方成功地達成艱難的救災行動,藉以向上帝與祖靈表達他的贖罪心意。

此次「山難」的救援對象,還包括一組來意不明的軍方特種兵員。原本,潘興的外孫巴達,已因平地女友的情變與軍方的不察而逃兵在先,他以為軍方這組特種兵員是奉命上山來逮捕外孫歸案的,因此於私雖然不想親自出手幫忙,於公還是同意他的「山林傳人」詹漢德,參與了該項另類的搜救行動。

布農族的巴達亦為潘興指定的「山林傳人」之一,不但學會排灣族的「山林教戰」守則,更熟習布農族的各種高山戰技;軍方特種兵員的迷山遇難,原來就是在身為逃兵的巴達之誤解及挑釁下,所特意設陷造成的。這使得童年玩伴的詹漢德感到矛盾極了,不知該幫誰才對,最後只好一邊破解巴達的陷阱,一邊苦思雙方的和解之道。

事實上,潘興並未袖手旁觀,他同樣也在尋找適當的介入時機,以便公私兼顧。另外,由於巴達逃兵肇因於女友情變,而此情變乃出於漢人家長歧視所致,這讓巴達的祖父托里斯‧曼戈戈與曾祖母瑪姬‧塔羅林,對於軍方與漢人都心生不滿,於是也在一旁虎視眈眈,準備隨時加入戰局。

潘興、托里斯‧曼戈戈與瑪姬‧塔羅林,雖然都擁有足以影響變局的高超巫法,但族別、動機不同,目的也各異。排灣族的潘興希望兵員與外孫都能平安脫困,布農族的托里斯‧曼戈戈認為獵人死在山林、勇士死在戰場是至高榮耀,打算讓逃兵巴達跟國軍正面對決;魯凱族的瑪姬‧塔羅林則感慨於原住民的歷史悲劇,企圖藉由巴達之手驅逐不懷好意的入侵者,以便保住這片最後的山林。

巴達將詹漢德和軍方臨時成立的特搜小組,誘往傳說中最險惡的霧頭山巔之「藍湖」;各種立場與巫術,於是就在「藍湖」上,展開一連串的折衝與爭鬥。

緊要關頭,詹漢德力主不妨就讓早已閱歷世事的巴達自行決定,自己選擇此後之路。最後,巴達選擇毫髮無傷的放過特搜小組,以最後一頭雲豹的悲壯幻化為一隻台灣獼猴的靈動之姿,自行攀藤掛崖而逝。

巴達的抉擇,潘興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因為,活在日治初期的他父親阿邦拿‧馬伐鶹,雖然擁有了異族婚姻,但在另一股更強大的異族勢力壓迫下,就是這樣選擇自己的「死亡」與「重生」方式的;也因為,這其實就是一名原住民傳統勇士的最終命運。同時,更因為,這外孫實踐了他高尚的贖罪心願!

然而,漢人的贖罪之心呢?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