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烽火悲歌》─大巴六九部落之「衛瑟林事件」

林二郎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書(原計畫名稱「《烽火悲歌》─大巴六九部落之「衛瑟林事件」,出版時更名為《白鹿之愛》)除了族群文化的細緻呈現,內容有幾個特色:

1、部落青年因言語踰越禮儀禁忌,為了賠罪與展現勇猛遂率隊獵水鹿。呈現部落未婚青年相關的禁忌與情慾,以及17世紀中葉尚未擁有火槍時代,部落男人在荒野草埔集體圍獵雄鹿的形式,在已知的台灣文學作品中,實應屬罕見。

2、平實呈現部落男女在愛情所扮演的角色,並描繪17世紀部落日常生活圖像,其中,男子求婚以及女子應允接納男子後,趁夜到男方家親友挑水、致贈細短棍的古禮等等的細膩步驟與情趣,皆為已經失傳的古禮,亦應是第一次出現在所有類型的書寫作品中。

3、部落得知荷蘭人近三百人與卑南社近千名戰士的聯軍即將攻打的備戰情形,不論女巫的巫術設置或戰鬥人員調度,均因為即將面臨以現代火槍為武器的荷蘭人,而顯得慌亂不知所措。決戰時刻,一百餘名攜帶原始弓箭、槍矛的大巴六九人,與千人大軍不對稱的戰鬥,凸顯出大巴六九部落進入世界近代史,是以分娩般的「翻攪」疼痛,哀哀又壯烈的登場。以部落的視角審視這場原由荷蘭人記錄的史實,具體展演了原住民族群以文學自我詮釋與發聲的成效,是第一本完整呈現1642年荷蘭人在台東用兵的「大巴六九事件」(衛瑟林事件)始末的小說,亦是台灣原住民文學首次探討情慾的愛情的文學作品,對了解17世紀東台灣民情風俗也有相當的助益。

4、合理的呈現17世紀,彪馬社、大巴六九社、賓朗樹格社之間的關係,是優秀的卑南史教育輔助教材。其文學的藝術表現兼具「文」「史」的價值。容易閱讀與融入情感,是作者近期投入原住民歷史書寫的優越成果。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
成果追蹤
  • 出版|本創作計畫於2012年由INK印刻文學出版,書名為《白鹿之愛》
  • 入圍 / 獲獎|2012年,入圍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
  • 其他語種|2018年,捷克文,《Láska bílého jelena》,斐海燕譯,Praha:IFP Publishin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