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
游擊工作站
游擊工作站「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s)」一展由波蘭華沙烏維雅士都城堡當代藝術中心(Ujazdowski Castle, CCA)邀請台灣籍策展人鄭美雅進行策劃,由游擊工作站辦理,獲台灣國藝會及台北市文化局贊助,此跨國合辦的當代藝術大展,有幸能於波蘭華沙最重要的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將亞洲當今藝術面貌於歐洲藝壇上完整呈現,實屬難得。2016年9月22日開幕後,國內外佳評不斷,活動展覽延展至2017年1月15日結束。
本展由策展人鄭美雅於台灣、中國及東南亞各地為期一年的駐地研究計畫開始,針對亞洲部分民族國家的歷史結構,以及國家政體不對稱的權力關係的深入研究,並以活躍於亞洲區域間的藝術家個人、自發性團體組織,以及他們的藝術實踐為例,重新檢視這些亞洲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佚失的公共精神。展覽根據現代民族國家治理技術中對領土、人口及自然等要素進行全面操控這一主要軸線,將東南亞地區多元社會、政治歷史事件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以及其產生的新涵義頗富詩意的鋪展開來。
參與展出的21組藝術家,其中包含5位台灣藝術家:陳思含、鄧兆旻、劉和讓、許哲瑜、許家維;以及16組來自其他國家的藝術家:關尚智(香港)、毛晨雨(中國)、周滔(中國)、Art Labor(越南)、Dinh Q. Lê(越南)、UuDam Tran Nguyen(越南)、Charles Lim(新加坡)、Ho Rui An(新加坡)、Agung Kurniawan(印尼)、lifepatch (印尼)、Vuth Lyno (柬埔寨)、Vandy Rattana(柬埔寨)、 Sutthirat Supaparinya(泰國)、 Orawan Arunrak(泰國)、Maung Day(緬甸)、Jen Liu(美國)。這21組藝術家分別以各自獨特的藝術實踐方法,反思各地域中政治、經濟、文化與歷史的特殊性,以多元、多樣富含詩意形式的作品樣貌,回應充滿政治社會鑿痕的現實。
「公共精神」沿著兩條路徑進行考研:(一)導致民族國家增強(或創建)的去殖民化過程。(二)導致經濟急劇變化和環境破壞的當代全球化。而幾個反覆出現的作品主題包含:透過紀念參與者或受害者反映出兩種過程的內在暴力、修正遭到竄改的歷史、支持抵抗行為、進行批判性的干預措施,以及策劃替代社群或臨時社群。這些來自亞洲的藝術家們透過作品所形成的獨特社會形態詩學,意圖創造一個共同生活的可能形式,並於展覽巧妙組織與形構中,搭建起辯證性的、共享的對話語境。而展出的作品中所提呈出後共產主義、發展主義,抑或耽溺於國族主義時顯現出來的各種癥狀,不僅指向在亞洲地區共同的問題意識,同時,也迂迴影射著當地——波蘭。
一直以來,波蘭華沙處在歐洲藝術圈一個相對邊緣的位置,本身就是西歐藝壇凝視的小眾。於前年10月大選,波蘭右翼保守政黨重新執政後,傳統上以西歐價值為核心的歐盟精神,逐漸被認為是一個要對抗的事物,文化上大力鼓吹本土化、強調「波蘭性」,公立藝術與文化機構也深受影響。而展覽藝術家所提呈出來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回應了波蘭在國家轉型和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型態,及過程中不斷萌生的政治社會問題。
依此,「公共精神」不僅是一個跨國的藝術文化交流展,或僅作為一個「當今亞洲藝術圖像」之展示。「公共精神」一展除了希望透過這些立基於各地不同的複雜脈絡上的實踐,開展出對亞洲更多面向的認識外;同時也希望能夠將區域性的提問放置到全球的語境下,爬梳一個可能相互映射的觀點,進一步地,透過思想智識的交流互換,相佐參照,互為汲取可能的經驗方法,以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公共精神。
除了於沙烏維雅士都城堡的環形建築中的靜態的裝置外,展覽另外聘請美籍策展人莫小菲(Xiao Fei MO)策劃「特別放映單元」(Special Film Program),提供了「公共精神」另一個層次的視角。此單元匯集一系列八部鮮少同時被提及的作品,於展覽期間,CCA的KINO.LAB電影廳電影廳舉行放映。八部影片包括:《噴了香水的惡魔》(菲律賓,1977)、《這是本田汽車》(日本,1962)、《出租車男》(印度,1958)、《工程師拉帝夫的印度買辦》(阿富汗,1992)、《辯證法能打破磚頭嗎?》(法國,1973)、《紅色娘子軍》(中國,1970)、《兩棲人》(蘇聯,1962),以及《略稱連續射殺魔》(日本,1969)。
活動期間,為讓當地觀眾對展覽有更深刻的討論及雙向對話,特別籌辦一系列對談性及教育性的活動,包含開幕隔日2場藝術家面對面座談、2場策展人鄭美雅主持的導覽活動,另有2場由助理策展人主持、2場由CCA藝術總監Jaroslaw Lubik主講的主題式導覽,並提供英語觀眾的導覽活動。
除在波蘭的當代藝術展覽與放映外,「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s)在2017年11月於韓國藝術善宰中心(Art Sonje Center)策劃特別放映「看不見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參與展出的10位藝術家,其中包含3位台灣藝術家:吳其育、許哲瑜、許家維;以及7位來自其他國家的藝術家:毛晨雨(中國)、Charles Lim(新加坡)、Vandy Rattana(柬埔寨)、 Naween Noppakun(泰國)、Pathompon Tesprateep(泰國)、Enoch Cheng(香港)、Jen Liu(美國)。這10位藝術家以各自創作的起點,關注個人與亞洲的地域歷史,集體暴力與社會控制,現代性下的發展主義,女性身體的馴化與控制等議題的關注與研究。
「公共精神」系列展覽、放映在波蘭華沙烏維雅士都城堡當代藝術中心與韓國藝術善宰中心後,在2018年2月出版公共精神展覽專輯。展覽專輯由台灣籍策展人鄭美雅與新加坡策展人林沁怡(Qinyi Lim)編輯,新加坡籍策展人袁志偉(Chee Wai Yuan)操刀設計。展覽專輯重新梳理三個展覽與放映所開展的視角,映照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添入林亨泰等人的論述及文學作品聚焦公共精神的多面向觀點與複雜錯綜的實踐脈絡。策展人透過展覽專輯深入此策展主題的論述,並以出版品的方式拓延單一展覽主題的時間性與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