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20台灣畫廊檔案社會網絡脈絡』研究計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上個世紀八零年代起,是全球局勢大轉變,也是美術史研究變革的關鍵年;於此同時,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並且挾帶數位設施的發展迅速,二十世紀末強調知識經濟,短短十多年間轉而強調資訊經濟。上述這些潮流深深影響藝術界,不僅表現在藝術創作,也反映在藝術史研究方法與議題的轉變。西方國家自1970年代末興起的藝術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Art),試圖從「生產—消費」的社會結構關係,探討整體藝術發展的樣貌,從中找出藝術意義的轉變以及藝術與社會的網絡。相對於以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為主的傳統藝術史研究,藝術社會學發展的方法論,開始關注藝術的生產與銷售、贊助關係、藝術體制與畫家的經營等議題。西方學術界這股重新思考藝術史研究的方法論,也慢慢地進入台灣學術研究界。同時,面對客觀環境的改變與需求,對於藝術世界裡的文化生產研究,迫在眉睫。不可忽視的是:千禧年後外界對藝術需求的量暴增,國際的競爭力逐年增高。由於東亞地區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增強,而且受到國際經濟風暴的衝擊相對歐洲美國來的小,因此可以看到國際藝術市場交易的版圖逐漸東移到亞洲地區。可以很確定的是:視覺藝術市場在全球文化商品貿易交易裡,成長量相當可觀,也是韓國、日本、香港與新加坡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積極開發的部分。由於過去我國學術界以及畫廊界本身,缺乏研究藝術市場發展與相關史料的建置,主要的原因是在於相關資料零散,有些隨著藝術家過世或是畫廊結束營業後,流失在各處,因此進行此項工作相當耗力費時。綜觀上述所整理當前的研究現況與時事所需,要能立足國際視覺藝術市場,除了藝術史的學術研究之外,必須要有藝術市場的經歷。「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累積近30年的珍貴資料,因此本研究擬研提「探討台灣畫廊裡的藝術網絡」研究計畫案,以一級市場畫廊產業為中心,透過檔案學、文化生產與社會網絡理論為基礎,採用質性與量性混合的研究方法,借助Excel、SPSS以及Maxqda等資料分析工具,針對量性資料與非結構性資料進行分析,從核心議題:藝術與藝術家是如何被不同時代所認知與接受?畫廊的藝術展示如何反映時代需求?梳理出1960年代到2020年台灣畫廊藝術社會網絡結構。目的是整理出藝術市場發展的藝術史,用以補足台灣藝術史研究的社會面向。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立案日期

1992/06/08

負責人

張逸群

團體簡介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成立於民國81年6月8日,為促進臺灣畫廊間有力的整合組織。主要業務除了對會員的服務外,每年舉辦「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亞洲藝術產經—台北論壇」、畫廊產業推廣及研究、公部門之政策顧問與臺灣藝術產業之藝術行銷。並於民國99年6月1日成立「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負責產業環境與趨勢研究、產業相關數據調查分析。近年重要活動依活動名稱、時間及地點羅列如後:

論文發表:〈後設資料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研析 1960-2000 年台灣畫廊檔案裡的藝術社會脈絡〉「2021年文化的軌跡:文化生態永續:串連或失聯?」研討會110年11月06日(六)

重要活動

  • 2021/10/24 2021臺北藝術產經論壇(台北世貿一館)
  • 2019/10/26 2018臺北藝術論壇(台北世貿一館)
  • 2017/10/21 2017臺北藝術論壇:企業藝術購藏(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 2016/11/12 2016臺北藝術論壇:藝術鑑定(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 2015/10/31 2015臺北藝術論壇:藝術金融(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 2014/10/31-11/01 2014臺北藝術論壇:極端氣候對藝術產業的影響與因應對策(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 2013/11/08-11/10 2013臺北藝術論壇:亞洲價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