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

立方文化有限公司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覽|立方文化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重見/建社會」年度主題展是繼鄭慧華2009年策展研究計畫——「批判性政治藝術創作及策展實踐研究」之後的展演實踐與發展。主題聚焦於思考當代社會之特質與轉變,進而以藝術創作方式、過程、展演形式討論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特別是處於資本主義的全球權力景觀與流動的現代性中,從日常生活、個體生命價值到社群建構、意識型態等各面向所遭逢與感受之身心衝擊與改變—進行對當代社會「意識」、「關係」的再省思、再認識與重新形塑。

「重見/建社會」這個題綱,轉化並得自於學者陳泰松的建議,其認為筆者在進行為期一段時間關於「藝術與社會」之創作個案與策展探討之後(praxis.tw, 《藝術與社會》出版,2009),有必要延續探索與再度檢視廣義的「會社/社會」概念中─基於人與人的自然連結(出於本能與欲望),產生聚合與或(暫時或長久)的集結─社群(community) ,和同時激發文化、異化與衝突的建構─社會(society) , 正處於如何急速變動的狀態與種種「成形」過程。從這個提醒出發,筆者將展開一系列由點狀逐步可構成的概念網絡中去探索與勾勒,通過當代文化與知識生產過程與樣貌,重新探討如何可能映射出和產生出「社會關係」的動能,它交雜橫向跨空間的地域文化轉變,也同時包括縱向的歷史時間性。從東方到西方、所謂固態的現代性—福特主義時代,到液態的現代性—資本的全球化時代,從工業時代之後,類集體嘗試實行共產社會到其瓦解,消費社會全面取而代之的種種經程。

這裡所探討的,同時是宏觀的—以一種鳥瞰的姿態俯視全球化中所衍生出的各式社會資本(social captital)、共時性與移動性,也同時要貼近於地面,從「在地」生存角度看到其中的摩擦與矛盾。這個策展主題,也同時探索藝術觀念發展與社會實踐兩層意義。在這個出發點和前題下,首先是以實際展演去探索和回應陳泰松在「社會的交往者—關於當代藝術家的社會身分(Artist as servo motor)」座談中所談到:「在類似馬達的社會機器裡藝術家如何去創造新的社會關係?藝術家如何去調節社會運作狀態?藝術家角色在當代創作型態中開始質變,以介入、合作或是交往來尋求新的社會關係。……『伺服機動者』,其實就是強調社會交往。今天邀請的藝術家作品並非以藝術『品』的概念,而是建立在社會關係介入的創作型態上。」

而在社會實踐(介入)層面,是近年來國際藝術界一個熱衷探討的題目,不僅在於它開創出一種對藝術本質乃至與美學上猶待進一步開發和論述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它重新反省現代主義的發展,試圖另闢途徑再從草根、大眾、日常、社群當中去重新尋找新的社會養份與生長方式—但這也促成了在藝術討論層面上的另一種文化生產意義上的「可議」與「辯證」。從現實來看,當代人類所處的各種生存現實—包括物質文明極端推進、失控的進步、從冷戰架構到資本與消費所形成之超國家治理形式…乃至於鮑曼所論述之「流動(液態)時代」中所引發的「移動」與「無法移動」、邊界、種族問題的再度回返與激化(如右翼「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等等議題,都在當下都被捲入了當代以藝術創作為手段與另類途徑、作為工具去思考與反省社會關係織造的廣闊語境中。

回到題綱,「重見/建社會」談的是哪一種「社會」?它如何被定義與認識?社會的基礎是由什麼樣的不同「社群」所構成與發展交織出其間的關係?談論時所採取的立場為何?如今,我們所能想像的,甚至已超越地理疆界而存在於資訊網絡和資本的移動中,它影響生存感知與生存權力的重新分配,其中正如社會學者鮑曼(Zygmunt Bauman)所描述出的全球菁英和地方大眾、全球性富人和地區的窮人等等新的社會階級與狀態。而這個策展主題所採取的出發點,正如布萊恩‧宏斯(Brian Holmes)所提出的「或許我們能夠認同一件事,那就是資本主義讓我們失望。然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誰?」換句話說,在這個對當代「社會」描述與重省底下,我們如何將從觀望與論述他者的視線中拉回,重新注視包含己身在內的複雜生存結構,在此之中所要追尋的並不在彼岸,而是重回自身所身處的「地方」(以抵抗「地方」的消失),並再次從「地方」闡述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產生得以溝通的語境,從彼此依存的「共同體」(commun-ity)之中去 看見彼此的差異。

這個策展主題的想法,並不局限於固定的、傳統的「社會」意識型態,它積極地試著去「看見正在形成的未來」。這個未來,或許仍是未知和充滿不確定性,但從時間、空間中所存的各種線索與歷史發展中,卻得以產生一種重拾身體感「知」與「覺」進而進入這各種轉變的可能性中。這個可能性或許是抽象的概念,但在展覽中,確有明確具體的主體與對象—探討從社群(從現實到虛擬)到「網絡」,從聲音、影像與時代,從全球到地方。它可以是宏大敘事中的一種文化人類學式的視野,也同時可以微小至日常生活中一個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之間所形成的微型社會關係。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成果追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