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流膜_聲躁身域
同流膜跨域國際
一、計畫實施效益
《同流膜—身噪體》在歷經一年的籌劃下,自2013年03月14至04月21日連續六週於台北市6個不同形式的藝文空間: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南海藝廊(Nanhai Gallery)、studio 2224、XMS media Gallery(媒塑藝饗)、覓空間(MEME)、南港瓶蓋工廠(URS13),推出一共26個場次的展演計畫,總共有來自法、日、臺、哥倫比亞約70位身體表演者、聲音藝術家、音樂家、詩人、裝置藝術家、視覺影像創作者等,整整快兩個月精采的身體與噪音跨域的活體計畫!由於此次的展演空間,多為開放性空間,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南港瓶蓋工廠,或一般群眾可以免費參觀的展覽空間,如南海藝廊、studio 2224、XMS media Gallery、覓空間,因此出入自由度相當高,另外也由於無售票收費,所以觀賞人次至少達6,390人次。
二、特色及影響
1. 創作觀念新穎,展現當代藝術中的新感官:
本展演計畫約以10種不同的主題與形式呈現,共有26組團隊約70位不同領域的台灣藝術家,作品類別橫跨視覺藝術、3D影像、錄像藝術、數位輸出、科技互動藝術、舞踏和裝置藝術、聲響表演、科技樂器、自製硬體、電腦程式、電子噪音、具象原聲等多重面向。創造觀眾在場專屬的「聯覺(Synesthesia)感知」,當聽覺感受超乎日常指標的接收質,反而會進入一種全新的感官經驗,當某個頻率連結成某種視覺符號,則可能在記憶中挖掘出特定的聯覺,這份聯覺因人而異,無法單一指向,是專屬於在場觀眾的有所感,並透過身體的震頻而觸發,呈現出我們創新視覺空間美學的強烈企圖心。
2. 多個空間串聯的展演計畫:
利用不同的藝術空間、表演空間,無論是制式的或是開放的空間,創作者提出在各異空間中身體與聲音延伸/貼近/撞擊/突破的樣貌,讓觀眾重新體驗一種全新關於表演空間/對象的定義。因此陸續於台北各藝文空間串連新形態的展演計畫,有寶藏巖、Studio 2224、XMS媒塑藝饗、南海藝廊、覓空間、南港瓶蓋工廠等,每週於不同空間呈現不同類型的創作展演、利用跨越形式:跨空間與跨界和跨領域等概念,創造新型態藝術衍生的可能,另外也於「XMS媒塑藝饗」、「覓空間」將展覽和展演結合,呈現另一種多元新奇的創作展演樣態!
3. 活化展演新價值:
有鑑於台灣一般的觀眾多偏重於被動式觀賞,然而為求增進社會大眾對於展演現場能有更深入認識的可能,我們設計「你聽見我的心(聲)」(映後座談)及「向藝術家獻身」(現場互動)的活動,透過現場即時的臨場藝術(live art)演出形式,一方面呼應現場展覽作品提供另一層次的藝術再觀賞經驗,另一方面也提供觀眾對於多元的藝術性思考能夠有更多突破、鬆綁的機會。
4. 國際化與實驗微創藝術:
由於台北是一個快速國際化的都市,在這裡網羅世界各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並用最短的時間,用一種「實驗微創藝術節」的概念將不同領域中關於身體和聲音的藝術家一起集結活體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