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

丘智華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香港西九文化區《+10》舞蹈電影創作交流計畫|丘智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片名:十三月
導演:丘智華(Chiu chih hua)
舞者:林薇薇(Lim wei wei)、蔡穎(Cai ying)
製片:Ely Sa Wendi
攝影/劇照:Ziv Chun
收音:Yu Hong Chan
美術/服裝:Trista Ma
製片助理/場務:Wai Shing Lee
導演助理:Ringo Chen
則拍:Remu Iwai
妝髮:Wong pui yin

關於舞蹈影像
我所想要使用「舞蹈影像」作為敘事的媒介,是因為舞蹈所呈現的動作、肢體可以在影像中讓角色更為立體。這些結構性的東西,能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也讓這些設計過的「動作」,有別於舞台上的舞蹈呈現,轉化這些有節奏性的身體樣貌,合理且有邏輯的出現在影像敘事裡。

作品論述
這兩隻影片以香港作為背景,整體環境的不安定,存在些許的躁動與混沌,直接表現在動態、情緒、或網路社群的發言,奔波在不確定的載體上更顯得搖晃。對照相同的不安與焦慮,但不同的應對方式,台灣以軟性的抵抗作為方法,在惶恐中找尋一絲絲慰藉。在人與人交疊的社會結構裡,個人的情感可反映、歸納出社會共同感受到的整體情緒。

以「十三月」做為命名
除了我們習慣使用的十二個月份之外,刻畫出另一個不存在的時間點。象徵了某種生命、日常生活巨大改變後,所建立的新的時間點,這是一個斷點,是上段的結束,也是新的開始。當把人們赤裸地放在這個平行的時間與空間中,人如何去應對外在的改變,內心又如何去處理這樣的情緒。藉由融入日常的舞蹈,表達人在這時間與空間中的心理與生理狀態。

這影片呈現的是某種對於「未來」的預設,但其實也是「當下」的寫照。當「未來」等於「現在」,也只能卑微的在想像的迴圈中遊走。

舞者的選擇
在幾次的面試訪談中,遇到許多優秀的舞者和演員。最後選擇林薇薇(馬來西亞)、蔡穎(中國),除了身體的表現,他們雖來自外地,也都在香港深耕10餘年,作為半個香港人,如何融入香港的環境?香港這10多年的變化,或多或少在這兩位舞者身上留下了些許的印記。當感受用話語難以詮釋,就用身體來敘述吧!這也是最後決定他們作為影片的兩位角色的主因。

進一步與他們對談時,談及對香港的看法、這十年的心得,亦或是處理事情的態度,個人的特質。這些細節都成為我對角色的養分,他們的「日常」也成為我的素材,再藉由影像的語言,勾勒出關於這兩位舞者的「肖像」 (portrait)。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活動紀錄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