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

  •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余政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余政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余政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余政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余政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余政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近年的創作,其實圍繞在語言及其所能發展出的權力關係,作品中有個特質,即是我(余政達)在思考著:如何將自己「投入」在作品中?「投入」類似一種擺入的姿勢與方法,但並不是指真正的我以真實行動來介入作品,而是如何用一種看似輕巧的方式嫁接著關係,製造出更多的層次,而口語性的文字敘述變成了我的一種媒介。

一段文字敘述對於影像而言其實是賦予一種空間的想像邏輯的,讓影像的邏輯是互相循環於另一段脈絡,另一個條件的參照,可使觀眾進入雙重的脈絡之中,進行兩段層次的閱讀與想像,這樣的概念類似傳媒形式的操作手法,在圖文並置的敘事方式中,連結本身是靠觀眾依照所給出的訊息來進行的,相對的對於媒體來說,給與訊息條件及是否改變現實狀況,就在傳達的文字與圖像中開始進行操作的可能。2008年的作品《她是我阿姨》是發展的開端,開始利用文字書寫對於主角關係的描述與對照影片本身來製造情境,利用互文性的模擬來間接控訴媒體生產跟解讀的方式。

「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系列作品,也利用某部份相同的概念來加以延伸,進行多影像並置的方式來把影像中關於真實事件與虛擬事件的層次都拉入其中,透過一個隱晦的個人家族結構,拉入原先無關的人,讓原先無關的連結中,透過一個轉換插頭,而看到一個複雜的社會關係。這系列作品的六部影片,在結構安排上其實解構原先紀錄片形式的完整架構,例如:生活紀錄、貼身訪談、個人歷史等面向的部份,我拆解其中的部份來重新製成不同的六部影片,每個影片分別為訪談、演出、歷史與紀實等不同的部份呈現,也加上口吻性書寫來對於主角做關係上的想像連結,在這樣龐大的部署下,將影像的結構打開來,讓某一種連結上的曖昧性產生,製造一個在虛擬的私人領域框架下的另一種社會關係,模擬一種混亂卻真實的生活狀態。這系列作品並無共同的標題,而獨立利用不同的小標,以稱謂來當各自的標題:大姑的女兒、關於小姑、大叔公、大姨婆的小兒子、四姨婆女兒的兒子、表弟。而對於他們,我也利用口語性的文字加註對於他們的印象。

這種虛擬的私人關係,我其實企圖找到與觀眾的某個連結位置,在藝術的關係架構中,標明出藝術家在作品中的姿態,如前面所提到的一種將自己「投入」的方式,但我不企圖製造一種全然的合理,虛擬就變成這個中間的曖昧關係,而關係也本來就有其曖昧性。

透過簡子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的作品,或許更為清晰:余政達透過拍攝者之於影片中真實角色的關係虛構,他提供的「創作意圖」線索只是搖搖欲墜的虛構的私領域關聯,儘管我們無法因此分辨,換言之,他並沒有「介入」也沒有傳統意義下的進行什麼批判,但這無法區判的曖昧狀態卻導致了準確的模糊感——這不能由類比性的反映論所說明,這裡沒有表現,亦未見聲明,主體轉而潛遁在多種語言體系並置的不可譯解狀態中,我們知道他知道,他的語言支配了他者的語言,但我們仍舊清楚聽到他者原本想說的,卻不確定藝術家到底有沒有任何陳述,所有這些在轉譯過程中偶然逸失的細節卻變成生產語義的關鍵,在他的世界中一切物件都有自己的名字,這是一個自足的、全憑想像因而關聯於外在的世界。

這系列的作品製作的同時,也同樣發展著同樣關於語言,用口語對談的系列作品:《附身「聲」者:梁美蘭與艾蜜莉蘇》。作品拍攝在台北市金萬萬大樓裡的兩位菲藉台灣媳婦,十幾年在異地的生活,當地的語言成了必須的工具,但是家庭不同,習慣的語言也不同,與梁美蘭的互動中,我試圖運用三種語言(國、台、英)與她談天,與沒有台灣身分證的艾蜜莉蘇用著國語與英語來溝通,我們皆用並不太「標準」的語音交談著,會錯意與走音在對談中常常可見,最後也請他們唱一首中文歌來解放語言的框架與異地悲情的意象。我將自己變成一個很輕的介入介面——輕薄的發問者,在不間斷的訪談中對應受訪者語言的轉換。

而這次的創作,其實擴展了以前創作的概念,也形成更大作品的規模,這樣的嘗試中讓自己思考著如何更準確的掌握作品,修正中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私人關係想像而關聯於外的世界」系列作品也先模擬了展出的裝置狀況,也期望之後有發表的機會及形成更多的討論。當然也很榮幸作品《附身「聲」者:梁美蘭與艾蜜莉蘇》受邀參與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展出,這個展覽經驗中也讓我學習與收獲許多,也感謝國藝會所給予的創作補助。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文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