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品? Art Trash?

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廢品? Art Trash?|非常廟股份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展覽名稱:廢品?/ART TRASH?
策展人:陳浚豪
參展藝術家:姚瑞中、陳秋林(中國大陸)、鈴木貴彥(日本)、劉時棟、吳達坤、郭奕臣、黃建樺、陳萬仁

策展論述:

長時間關注臺灣藝術圈的生態,也以藝術考察之名到了對岸,以藝術家的身分旅行、觀看世界,所經歷的在心中蟄伏不去,久久成癮。近期某日,某位藝術前輩提及《戰廢品》這本書,此書描寫1951-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故事,作者哈金這本著作的出版使得韓戰---這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一群被遺忘的人,又受到世人的矚目。心有戚戚焉,我輩同感於當前藝術圈的處境,欲引用之,作為本展展題「廢品」,指涉臺灣當代藝術作品尋無出路的處境,一檔檔終將被遺忘的展覽,一位位將被遺忘的藝術家,藝術市場的匱乏下,藝術家的存在定位?面對現實導致遲疑於階段性的存活現狀?但果真如此「廢藝品」嗎?試圖透過本展題引出之策略,引起關注與探討。或許可以啟發我們如何了解以及投入現實的辯證之中,不致過度混淆,並重新省視藝術家在當下遭受媒體轟炸的混元時代裡,能否清晰自我認知或者清晰地了解已被認知為何種身分定位?讓觀眾、社會重新了解藝術家的新時代裡的身分與角色定位,讓藝術家受到該有的焦點矚目與現實需求。

筆者直言,除了習慣性的觀察姿態作祟,以及藝術創作者向來固有的偏執,我輩對於當下藝術環境裡出現的諸多現象,產生諸多質疑與衝突性思考。舉例而言,從,約十五年前藝術市場的活絡,十年前裝置藝術的盛期,至今科技藝術蔚為當代主流,創作者在創作洪流中起伏,或者自我反省,或者思索藝術行為所生產出的藝術品的終極存在價值,究竟為何?同樣的,相對於大陸市場占盡優勢的架上繪畫,前衛科技藝術、裝置藝術在兩岸展場贏得掌聲與光彩之後,在沒有市場的加持下,竟逐漸成為一種兩岸藝術家的共同經驗價值觀-「廢品」。但這並不全然地攻陷所有的藝術創作者,以「行動者自居的藝術實踐家」,仍接受迎面而來的世紀浪潮,跨越創作形式、材質的拘束,不妥協於現實存有的環境,以複合的多重身分關照他者如社會、政治、性別、城鄉、環保等議題,成為受一般大眾認同的社會實踐者,透過藝術與現實的連結,透過藝術行動,在不同土地提出對「權威」的質疑。

藉此,藝術創作者得到駐站事實經驗的自我肯定,心靈找到原鄉;在社會的結構中出現「藝術有用論」的新定位、新格局;當代藝術工作者在邊緣行走,也在邊緣立足。這樣一來,「廢品」雖依然存在,但將不再是唯一關心的現實問題。本展計畫在華山的展場內,建造約十個小展場,將替代性、邊緣性的藝術行為、事件,重新招回進入位在市中心的華山,試圖藉由回復美術展館機制的展出常態,以尋找更多的藝術人口,再次支持當代藝術活動。當藝術家的創作事件方不致淪為廢品,有了功能性、教育性、歷史性等的社會價值,藉由展覽所創造出的新經驗形式-「時而輕盈而幽默的點出藝術家的真實處境,時而在灰色地帶產生靜肅的對話」,讓當代藝術展現更完整的價值所在。

廢墟變動中的迷走場域-「實體建造」「偽建構」「立體空間拼貼」「錯覺裝置」「原材再現」

關於展覽空間規劃,計畫以不同的建構材料與形式,建構出六到九個「似」廢墟空間、舊樓、矮房之小單元約十坪之空間,再現姚瑞中鏡頭裡的「廢墟」擬境。姚瑞中說「拍攝行動可作為過往的淒美追憶,卻也展示文明進步之餘,建物功能喪失之後的毀棄殘跡;然而沒有廢墟的話,就不可能有文明。」

整個展場,將出現屋中屋、大屋中的小屋等營造出的空間氛圍,形成交錯移動的廢墟場域,藝術家將藝術行動付諸餘這些廢墟的建構之中,以「實體建造」或「偽建構」「立體空間拼貼」或「3D錯覺裝置」或「實體原材料再現」的形式來執行,完成作品的過程則象徵-文明的再生往往奠基於廢墟破敗之後,藝廢品與否?重新得以檢驗。

本展集結約八至九件1990至2006年間,姚瑞中拍攝臺灣各地的廢墟作品,黑白攝影的細膩質感,描述著廢墟的時空變異,透過多種立體的、空間的「再現」形式、工法,構建出一片看似頹廢毫無生機的廢棄場域中,藝術家執著於藝術創作的夢想園地。偽空間內的真實展場,如同對藝術創作本體之外的經驗反芻,經驗累積另一層體驗,反省的同時也出現小單元廢墟之間對話機制,聚集的廢墟將形成聚集的集體對話,包含創作者之間、創作者與民眾之間,形成迷走場域,在面對廢墟與面對藝術作品的同時,提出廢墟內的藝術品的價值所在,藝術行動所產生的功能是否會引發出的新的價值辨證?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