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份古婚約書開始-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

奔四忘五工作室

  • 從一份古婚約書開始-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奔四忘五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從一份古婚約書開始-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奔四忘五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從一份古婚約書開始-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奔四忘五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從一份古婚約書開始-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奔四忘五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奔四忘五工作室「從一份古婚約書開始-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計畫簡介

一個微型社會的崩解與消亡有著諸多原因的影響。臺北地區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是自17世紀就出現在歐洲人紀錄上,居住於基隆河畔的小型原住民部落。「凱達格蘭」這個名詞,並未見載於早期西、荷文獻,以此名稱呼臺北地區原住民始於日治時期。然而目前除本地區早期通行的南島語系之馬賽語也許能夠羅概說明臺灣北部地區原住民族群間的關聯,學界對於如何稱呼臺北地區平埔族仍有爭論。因此本研究僅暫以「淡北地區的平埔族」代表此地區的平埔族部落。

由於早期史料的缺乏,讓人難以窺探塔塔悠社這個被遺忘部落的早期社會生活樣貌及最後為何消失於歷史紀錄當中的過程。本計畫從研究者探索自身家族史過程中,於臺北市戶政機關所保留的日治時代戶籍資料裡,追祖溯源尋找出19世紀末住在基隆河南岸上塔悠庄67番地的熟番潘正房一家人的戶籍資料;隨後根據戶籍資料上出現的祖先人名:潘正房、丁密、潘熟及閩德和等,於國家典藏數位資料庫中查詢到塔塔悠社土目獨生女的婚約書,及幾份塔塔悠社古契約書;同時,輔以國立臺灣博物館藏文物清代潘正房土目章,及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踏查筆記,逐步拼湊潘正房土目家族的族譜,並梳理塔塔悠社最後一個土目家族在近代歷史記載中的生活軌跡。

本研究藉由蒐集17世紀歐洲人對於臺北平原地區原住民的觀察紀錄、清代及日治時代官吏、學者或旅行家們對相關部落的記載、彙整現代人類基因學、語言學、考古學、氣候學,以及近代對於臺北盆地考古、氣候、地震、人口、物產等研究紀錄資料,嘗試拼湊出塔塔悠社幾世紀以來在臺北盆地生活的樣貌;同時透過這個土目家族的故事,逐步抽絲剝繭勾勒出塔塔悠社在20世紀大臺北都會區改造的幾個重大公共工程中,如臺北飛行場的建立、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等,最終消失的過程。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