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海洋福爾摩沙人(The Sea Formosan)計畫
陳楊文
在大航海時代1626年前後,西荷在東亞海域競爭激烈,根據當時明、日、荷、西等歷史事件與南島文化研究,以小說的書寫方式,建構出巴賽海洋民族的觀點,並探討臺灣人友善包容、平等自由的「海洋性格」根源。故事從日本人左衛門因受宗教迫害逃到巴賽人的雞籠島場景開始,而當時的雞籠島剛成為東亞海上自由貿易的秘密據點。主角萊雅是島上學習航海的巴賽年輕人,遇見因葡西戰爭失敗,首次航海前往平戶島投靠李旦的荷蘭船長與一官(鄭芝龍),領航前往平戶島,並尋找多年前被擄的親人,遂與一官結為好友且參與其政治婚事。後來一官受李旦命到澎湖協助荷人途中,萊雅則返回雞籠島繼續其航海學習。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深受崛起荷蘭人海上掠奪中、日、菲海上貿易之苦,為了保住西班牙海上貿易聖路,馬丁略神父倡議攻取福爾摩沙,由卡冷貓帶艦隊攻台,但航至三貂角為大霧所困,受巴賽海女芭姬援救,並由萊雅導航前往雞籠島。無料卡冷貓要據島建要塞,並要巴賽人順服西班牙國王,巴賽人雖接受西人的傳教與軍隊駐守,但堅持不歸順國王菲力四世,卡冷貓遂毀去巴賽公會所,建立聖救世主堡(Fortress San Salvador)要塞,巴賽人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抗西班牙人,終能獲得不歸順的勝利。
創作者簡介
巴賽鯨鯊,中文名陳楊文,出生於臺北盆地雷朗社附近大漢溪畔。自幼喜愛海洋生態,以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為工作。曾在國際保育組織、公益組織、大學任職。效法美國自然文學家瑞秋卡遜(Rachael Carson)海洋三部曲,寫過《一個潮池的秘密》(入選臺北國際書展年度十大好書)、《Formosa海平面下》(2015法蘭克福書展)。因長期接觸與熱愛海洋數十年,懷疑自己帶有海洋民族的基因,遂開始尋根之旅。從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的文獻中,認識原來北臺灣原先存在一海洋民族巴賽(Basay)人,以南島語系遷移途徑來看,有可能是所有南島語系的發源處,欲達此擴散,需先克服北流的黑潮,靠風帆航海技術南下。可惜巴賽族沒有文字,巴賽語亦消失,難以考據,且現今所留下對巴賽族往往是片段、偏頗的觀點。作為一個巴賽族的後裔,以自己的航海與南島海洋文化為榮。除了散文寫作外,更發表以人工智慧AI協助公民保育三貂角潮間帶生態學術論文(2024),並獲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博士。未來將嘗試用AI科技,重塑巴賽族甚至臺灣的原住民航海與海洋文化為終身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