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現狀調查研究

周靈芝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周靈芝「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現狀調查研究」簡介

本計畫調整為「英國的生態藝術發展與實例」。生態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元,但大體上可以歸納出如下數項特點:

  1. 它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跨域的共同合作。
  2. 以生態系統為對象,扭轉以「人」為尊的視野。
  3. 具有行動的能量,藝術成為介入的手段和力量。
  4. 對全系統的連結性和彼此關係的掌握。

書內的七個事例,分別代表了我在這次英國生態藝術訪問調查中所採取的幾個不同面向。每一事例自成一章,方便讀者各自分篇獨立閱讀。第一章是從水系統的角度,探討大衛黑利在家鄉烏佛斯頓鎮把一條掩埋多時的鎮河(town beck)其中一段挖掘出來,讓它重見天日的故事。這個翻轉了都市規劃中水文治理傳統的實驗作法,成為後來類似計劃的先驅。而大衛黑利以藝術家的身份,如何打破工程界墨守成規的觀念和行事,完成在當時英國尚屬首創的挖掘河道之舉,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生態藝術範例。

第二章是介紹英國藝術團體Platform的25年創作歷程。他們以倫敦為基地,從早期在城市中露營,親身體會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的五感經驗,到透過城市中河流的故事,揭露了倫敦作為一個跨國集團金融重鎮背後所牽動的一連串政治、經濟、能源、環境和人權等議題。Platform經常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做跨界合作,他們的作品也非常豐富而且多元,有行走、表演、對話、裝置、出版、教育工作坊……,呈現了寬廣而深入且多樣化的面貌。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有關生態和藝術在社區中發展的兩個案例。一個是位於英國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市南區的諾爾衛斯特(Knowle West)社區,一個是以轉型運動發源地著稱的英格蘭西南部小鎮托特內斯(Totnes)。前者因一位藝術家的長期駐點和合作,以藝術結合社區培力,引發了一系列藝術相關計劃,帶領社區走向生態永續的目標。後者則是由一位樸門農學(Permaculture)的教師在一個擁有悠久另類文化和藝術傳統的小鎮所發起。由於這個鎮上住了不少藝術家,藝術家居民如何回應這個以「永續」為宗旨的運動,以及他們的失敗或成功經驗為何?值得一探究竟。

第五章介紹近年來生態藝術中極富前瞻性的大型創作之一《溫室英國》。這是一項以英國大不列顛島為範圍,探討氣候變遷下,海水上升之後對英國國土及沿岸城市和居民會帶來什麼影響,以及如何因應的提議。由大衛黑利邀請了美國生態藝術大師哈里森夫婦,共同和其它英國藝術家、科學家一起合作。在成果展覽中,呈現了藝術家在掌握紮實研究根據後,跳脫既有框架、大膽挑戰現狀所提出的突破性思維和建議。對於同是海島國家的台灣,面對愈來愈迫切的氣候變遷議題,《溫室英國》中所提出的內容和作法,值得我們仔細參考。

第六章是一位從社會實踐角度切入的行動主義藝術家約翰‧喬丹(John Jordan)。他原是藝術團體Platform的一員,後來決定脫離Platform,另創團體,以更直接的街頭行動走入群眾,進行生態和社會介入。延續Platform時期的經驗,他所運用的手法多元而活潑,有時還帶著濃濃的幽默感和反諷,呈現了另一種生態藝術不同的切入路徑。

第七章,也是本書最後一章,是以城市為對象,思考如何透過生態再造的治理方式,來進行城市發展。由於目前這還是一個正在發生中的案例,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是以布里斯托市為範例,以及推廣「生態地方」創造的藝術家艾倫波登(Alan Boldon)如何建構他的理論模型。後續成果值得保持關注、繼續觀察。

以上七個案例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大致上都互有交疊,其中的藝術家更是彼此相識、時有往來,隱隱中浮現出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網絡中幾個主要脈絡,也代表著英國境內有關生態藝術創作的幾個大方向。由於時間、資源有限,對於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面貌不可能鉅細靡遺地全部收錄。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方向,是透過我的個人角度,試圖抓取可以和台灣處境有所呼應的若干案例,作為借取經驗的「他山之石」。書寫方式儘量以淺白易解的文字為主,希望透過本書的內容,帶給讀者一個認識生態藝術發展中,不一樣新視野的機會。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