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景觀
莊克柔
直到離開花蓮讀書,才發現軍事基地在城市中是多麼不尋常的存在,緊鄰著海灘、山,把自然當成遮蔽地與周圍的人共存,從這樣的感受延伸我對這些地方的認識,圍繞著這個基地以及它所製造的所有活動,演習、基地開放、空軍秀,以及日常的軍機演練如何滲透生活,保護我,也威脅我。
在我生活過的地方,常有戰機飛過的聲音,多數人也許就這麼自然地與它共存,在戰機離開後繼續巨響前的動作,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然而當我去意識他並且決定面對它,日常的時間就必定因為它而破碎了,這種出其不意的「相遇」,從頭頂傳來的巨響,抹除了行進間的細節,運動中也無法意識到身體正在動作,對話會禮貌性的自動終止,在抬起頭之前,聲音就先貫穿了身體,像是劇烈地穿梭了兩個不同的時空,如此的暴力,外觀上看起來卻只是時間空白了幾秒,然而在這樣的侵襲之下,卻相對地突顯了那個留在掠地與它對抗的身體,沒有隨著被衝擊而煙消雲散,像是激流沖刷後留下的石頭,也許平時無法察覺是什麼讓我們能自然地活著,只有當防禦機制透過威脅而被啟動時才特別彰顯了這件事——在被攻擊之下才能想起這個如同護盾的外殼的存在。
從意識到了這件事開始,我養成了一聽到戰機就立刻拿出手機拍攝的反射動作,無論是走在路上、在室內、在開車中。花蓮的家加蓋了陽台,延伸了新的風景,我發現了戰機每日定時地穿越我熟悉又平凡的景色,這個提醒著我威脅感的演練,就這樣不斷的經過跟我最親近的家屋,固定在幾秒之間,這樣重複的到來又遠去,這是對我來説最有張力的場景之一,視覺與聽覺都是。有家屋作為背景的戰機格外顯得令人不安,相同地,面臨了外在威脅的家屋,顯得更加堅固。比起觀察一架清晰的F16,我更想捕捉到一架遙遠又快速的軍機如何貫穿、拼貼在各個日常的風景裡,尤其是加蓋的鐵皮屋,甚至是校園、車站這些具有家屋投射形象的地方——能夠成為避難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