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即興與舞蹈:古名伸與台灣舞蹈圈的身心靈傳統」 研究案(第一期)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身體、即興與舞蹈:古名伸台灣舞蹈圈的身心靈傳統」研究案(第一期)是數位藝術基金會長期計畫「影像、身體與表演:台灣表演藝術史重構計畫」的子項目之一。「影像、身體與表演:台灣表演藝術史重構計畫」希望透過把「影像」與「身體」當成基本軸線,不同於戲劇史、舞蹈史與戲曲史這種「藝術類型先行」的藝術史建構方式,思考「表演」如何回應不同媒介史時期中,影像與身體的日常使用與論述發展如何影響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與作品,並希望透過影像與身體兩個基本的軸線,找尋不同於國族主義的藝術史建構方式。「影像、身體與表演:台灣表演藝術史重構計畫」除了在論述層面上重新拉出影像與身體兩條軸線之外,也在資料的層面上透過數位化、資料化與標籤化的資料數設計架構回應當前數位網路時代的需求,以符合當前以「搜尋」為主的知識獲得途徑。

此研究案希望透過對於古名伸創作、評論與教學相關影音及評論資料的收集整理,將古名伸在創作與教學上的思考,放在「身心靈」這個尚未被足夠議題化的「身體」論述傳統中,並藉此打開對於接觸、即興與身體鍛鍊新的討論空間。本研究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

  1. 古名伸創作、評論的蒐集整理。
  2. 作為問題意識的「身心靈」基本論述。
  3. 數位化、資料化、標籤化的影音檔案。

歷經一年之計畫執行,此研究案已將古名伸創作、評論資料相關文獻資料年表化,並數位化其相關影音資料,並且在多次與古名伸訪談的基礎之下,研究人員也完成論述型的專文文章,嘗試開闢一條新的台灣舞蹈史的研究途徑。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立案日期

2008/09/18

負責人

黃文浩

Email
團體簡介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自2008年9月18日成立以來,便致力於促進數位藝術產業發展、數位藝術軟硬體建設、推展數位藝術活動,以提升全體社會數位藝術生活。基金會董監事由具有數位藝術之實戰經驗之藝術家、數位藝術之業界專家、資通信產業之業界專家、數位藝術領域之學者以及致力推動數位藝術之法人籌組而成。

本基金會歷年重點經營業務如下: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自2008年9月18日成立以來,便致力於促進數位藝術產業發展、數位藝術軟硬體建設、推展數位藝術活動,以提升全體社會數位藝術生活。基金會董監事由具有數位藝術之實戰經驗之藝術家、數位藝術之業界專家、資通信產業之業界專家、數位藝術領域之學者以及致力推動數位藝術之法人籌組而成。

本基金會歷年重點經營業務如下:

1. 育成數位藝術相關領域人才,包含藝術創作者、評論人才、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專業行政人員(育成面向包含獎項策辦,如:2006-2016年臺北數位藝術獎、2010-2016年數位藝術表演獎、2007-2015年數位藝術評論獎)。

2. 發展數位藝術平台以及各項創意科技專案,媒介創作、學界、產業與市場等各方資源(史博館視覺化導覽系統建置、上海金橋國際廣場聲光裝置建置、松菸天空創意節:移動故事屋計畫、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

3. 辦理大型展演,實驗階段的中小型創作展演以及偕同創作計畫(2006-2016年臺北數位藝術節、2015年Vmaker創客百萬擂台競賽、2014年國美館國際科技藝術展、2018年-概念美術館系列展覽)。

4. 影像科技應用實驗,著眼於影像技術能達到與現實世界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潛力,探索感官延伸及多元呈演形式的可能性(2019年在空襲的當下:擴增實境式沉浸式表演計畫、2020年衛武營一分鐘放映舞台—拍下你的舞蹈VR Stage App)。

重要活動

1. ARThon 藝術松學校(2018年-)

2018年起,首先建立ARThon藝術松學校影音平台,360 度全景影片提供自主的觀看方式,平台匯集台灣藝術文化科技相關領域專業業師進行系列對談與講座,並以籌備「全景工作坊」(2018、2020年)等方式推動360視覺實驗。陸續擴展ARThon的近用途徑,除了製播系列導讀(2019年)、也開設podcast播客節目(2020年),更發行《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2020年),推廣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

2.「概念美術館」系列展覽(2018年-)

Vol. 1「穿越光牆-Archive or Alive-是檔案化亦或是再現?」(2018年)

數位藝術基金會於 2018年起著手試驗「非物質藝術作品」的典藏方法,邀請藝術家陶亞倫一起重新思考他於2009年展出《終結歷史之光》,並以「穿越光牆-Archive or Alive(是檔案化亦或是再現)?」,嘗試再現這件作品於特定空間中營造身體感官經驗,開啟了以 VR影像作為展呈與作品保存的實驗性嘗試。

Vol. 3「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2019年)

2019年與在地實驗合作,以資深劇場工作者劉守曜 2014年的生涯代表作《Shapde 5.5》獨舞為個案,實驗 VR 影像技術應用於舞蹈動作的非物質典藏,於2019年底於概念美術館系列展覽「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呈現。

「全景影像」結合「VR頭顯」的沉浸式、自由觀看經驗,將「身體表演」與「多視點全景影像」結構在「紀錄-映演」的生產關係,應將擾動錯綜於表演-視聽-評議三方的認知系統:關於身體的紀錄與論述、關於表演的即興與出神、關於紀錄的如實與重製。

Vol.6「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2020年)

有長年視覺設計、動畫、創作等職業成果累積的全明遠,工作外的時間使用全景攝影紀錄生活周圍小人物的故事,本次展出的內容,特別選出以「群眾」為主軸的作品,一些看似日常、看似普通,他卻認為值得被保留下來的故事。

3.《在空襲的當下﹔擴增實境式沉浸式表演計畫》(2019年)

與三缺一實驗劇團合作,以擴增實境技術為主體,連結空間、戲劇空間、表演者以及觀眾,觀眾將透過Magic Leap One擴增實境裝置,在空間中自主觀看、漫遊,與空間以及表演者互動。現今擴增實境技術已廣泛運用在遊戲,尤其是運用於RPG形態遊戲的共創故事(collaborative storytelling)經驗裡;在劇場中亦有使用實例,將虛擬影像交疊在物理空間,以延伸對於物理空間的想像,強化感官經驗。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