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我們》創作計畫

姚淑華

  • 詩集《我們》創作計畫|姚淑華|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詩集《我們》創作計畫,全書內容分五個部分:

  1. 自序(關於語言的建築想像和情詩書寫):乃闡訴關於我對詩語言及情詩書寫的看法,亦算是嘗試建立自己的詩體系。
  2. 聲(籟) 、3.音(韻)、 4.(歌)詞:此三部分是詩稿的內容,分三輯書寫。
  3. 後紀:詩集《我們》創作計畫於2013年提報給國藝會的企畫書內。設定兩個探索主題,一是古典聲韻的再發現與再想像;二是詩與歌(或流行音樂)於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組合臨床試驗。希望藉由對古典詩詞(特別是詞)的閱讀與研究,讓詩語言除了在意象準確度的要求外,還能兼具其聲韻的獨特營造,進而尋找到屬於自己語言呈現的個人標示;而後者則鎖定當代流行歌曲作為倚仿對象,進行類似流行歌曲書寫格式與節奏的詩詞創作。另外,我在輯三「(歌)詞」中,亦參仿古典文學內「詞」此一文類的書寫形式,書寫類似詞牌樣貌的詩詞(我私下稱為「倚聲詞」)。「倚聲詞」也可算是對「詞」的模擬書寫,變革創作,以及逆襲反叛的可能性。當然,更是對古典詩詞的致敬。

詞牌的種類繁多(《詞律》共收660調,1180餘體。《詞譜》則列826調,2306體),但常用的詞牌中最短的〈十六字令〉共16字,最長的〈鶯啼序〉240字。

從小令到曼詞,從單調、雙調、三疊到四疊。其語言格律的要求,包括字數、字句、平仄、押韻、對仗等語言和語音上的「精密細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古典詩詞中對每一個用字遣詞的細膩與謹慎。對我而言,這便是我對語言最誠摯的尊重和「借用」。

當然,語言經過無數時代的淘洗、化約、變革和擴展,古典格律中的語言典範許多時候其實並無法完全套用在當代的華語詩語言創作中。但其中許多關於對語言和語音精密計算的概念則永遠通行不變。在閱讀這些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每每讓我不禁讚嘆其精準且細緻的語言表現。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成果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