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漫游

張溥騰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張溥騰《海洋漫游》(The Ocean Poems)影片簡介

一首歌詠東部海洋生命澎湃樂章的動畫詩

臺灣東部海洋的美麗與壯闊,在許多電影或自然電視頻道節目早有呈現,然而再先進的科技與設備,也難以寫實記錄海洋深處複雜多變的生態樣貌。動畫藝術的最大特點,在於不受限制的自由想像空間,我選擇以較少見的動畫詩形式風格,以自由想像的筆調,傳遞詩化的豐富海洋意像。從孕育生命的活力、熱情澎湃的浪潮、風平浪靜的安逸,浮油與垃圾嚴重污染的醜惡,海底珊瑚白化的死寂,到大量濫捕飛魚的恐怖獵殺……等,海洋的樣貌充滿美麗與猙獰、靜謐與狂暴、溫柔與冷酷、誕生與死亡……等等極度對比的概念。唯有動畫詩簡潔精準的密度,才有可能描述百分之一的海洋樣貌。透過動畫詩篇一章一章的行進、迴轉與跳躍,主角曼波魚從渺小魚卵掙扎成長的一生經歷,交錯成東部海洋壯麗、澎湃又哀傷的生命樂曲。

創作背景與理念

三十幾年來一直生活在臺灣西岸的我,因為一份教職的機會,來到海島東岸的太平洋。從文化、政治與經濟中心的都會臺北離開,自發性地漫遊到島嶼邊緣,將近一年的放逐與嚐新,對我不僅僅是空間視野的豁然開展、生活型態與步調的轉變、或社群的重新認識與融合,如同各原民部落最重要的成年禮一樣,東海岸的山和水也毫不吝嗇地給予我這個外邦遊子身心溫潤又清新的洗滌。

海洋孕育生命,慷慨大度,不分貴賤;海洋時而熱情澎湃、時而溫柔寧靜、時而巨浪駭人,在海洋的「廣大」面前,人很難不謙卑。然而,人的貪婪與私心往往凌駕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而在盲目的貪慾驅策之下,將原本美好的寶藏破壞殆盡。讀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先生所寫的系列花東海洋生態散文,觸動我創作以東海岸海洋為主題的動畫短片。他將跑船捕魚的歷練與感觸化作文字,以細膩的觀察和敏銳的感性書寫東部海洋的美與悲。面對臺灣海洋日益嚴重的汙染、濫捕問題,他用寬容的建言取代苛責,提醒讀者珍惜這片珍貴的海洋資源。廖鴻基的新作《腳跡船痕》中有一段話意味深遠:「海洋納百川,指的是海的寬容。如今,我很懷疑,海洋是否願意繼續包容。」這段話也啟發我如何呈現這部動畫的基調。

海洋文化相對於大陸文化的中央集權是一種弱勢,臺灣四周環海,長久以來海洋卻被視為禁忌、危險、邊緣的象徵,讓我們自甘桎梏於島嶼的窒悶氣氛中,忘了海洋離我們是如此的接近與可親,忘了島嶼四周的天空是如此寬廣。近來報導達悟族勇士合力搭建巨大拼板船,由蘭嶼出發向臺灣本島划行、登陸,既是回歸本島的部落儀式,也是對海洋文化長期遭漠視的「反撲」舉動,是弱勢族群英勇卻沉默的吶喊,也提醒我們長久以來對海洋的陌生與恐懼。期望這部動畫創作讓我有所反思,試著開啟都市化的封閉自我面向海洋呼吸的一扇小窗,重新認識、珍惜這片咫呎可達的寶貴境地,並謙虛學習原住民海洋文化的包容與智慧。
 
主創工作者

導演:張溥騰
製片、文字劇本:林明玉
美術造型設計與動畫師:李佳軒
動畫師:魏鴻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