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

葉育君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葉育君|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葉育君「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台北』」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行動中的城市計畫,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間,分別在台北市各個公共空間,共分成三大行動表演:台北市西門町「斑馬線上的雨傘人」、 「大安森林公園裡紅花PARTY」、或是出現在著名景點、美術館前的「十分鐘城市雕塑」。行動中的城市系列,藉由行動表演,提出關於身體與城市的不同回應。

此作品分為三部份:

一、以圖像思考的行為藝術與群眾參與:它不單只用圖像去思考,圖像是啟發行為的想法之一。如「行動中的城市—台北Part1」(斑馬線上的雨傘人)及Part2(森林裡紅花PARTY),行動的方式決策於想要得到的畫面: 一個在固有地標上會動的景像,或是人為的擬地景畫面,這些行為邀請群眾參與,但是個人身份(identity)完全被去除,在裝置上,試著去除「行動藝術式的錄像創作完全是一種記錄方式」的傳統概念,並將錄像置於一個不同與實地的想像場景。對於參與此行為的群眾,在事件發生當下,與藝術家共謀共生,在事件發生後,是對參與者一種生活上的新體驗?或只是被藝術家利用的一個棋子?

二、行動中的十分鐘城市雕塑:「行動中的城市—台北Part3」,在台北地圖上畫一個大「P」,在這個P所經過的地方選幾個著名公共空間如:當代美術館、北美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小巨蛋、台北信義區商圈、西門町地鐵入口處等,而我們(表演者),就是這空間裡曇花一現的城市雕塑,每件行為以十分鐘為上限,在選定的地方固定不動,但有時因群眾的互動,加入即興的部份,而在嬉鬧間奔跑起來,這是做行為藝術中有趣的事,總會有預期不到的事,當腎上腺分泌,你只能相信自己能夠做出有關於氛圍高度敏感能力的反應。當然還有一起合作的表演者如何因應。

三、無遠弗屆的網路城市:透過Google Map添加此行動發生地點所在以及紀錄圖像,當群眾自google或google Map搜尋關鍵字「行動中的城市」 即可找到相關的資訊如行為紀錄,Blog等以彌補或擴增實地展演所不能達到的功效。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