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青韵50系列之三:織・天命—混聲合唱新作委託創作計畫|青韵合唱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孜孜不倦於學海裡的少年,曾幾何時生命裡注入了音樂之流,從高中、大學唱到研究所,從校園唱到校外,一直唱到學海渡往社會之境,已浸染過合唱藝術的靈魂各個不甘寂寞,終是闢開一片疆土、建成一座堡壘,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軸裡蘶蘶而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愛唱歌的靈魂途經,或走或留,往來軌跡錯落雜沓,像極了以紅線交響而成的命運圖。

藉青韵50之際鳥瞰,方知合唱藝術或為余之「天命」,命有定數,有其必然;亦道,順應自然天命,並非無所作為,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回首過往五十年,豈知天命不是織就而成、並非偶然。

青韵五十周年團慶終場製作以「織・天命」為題,選擇了以精練文字描繪當時年代形色生活的文學經典《詩經》做為選詞文本,將當中主題歸結成四個人生面向——「情感、生存、社會、生命」,並委託三位臺灣籍作曲家——林京美、任真慧、余忠元,從中擇選最有感觸的面向與詩作譜寫成混聲合唱作品,完成三組共5首的新曲,為走過半世紀的青韵寫下註腳,也為臺灣留下美好的合唱作品。

作曲家林京美的《蓼莪》,描寫孤子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撫育之勞卻無法終養至親的哀痛與遺憾;作曲家任真慧的《柏舟》,描述忠誠且不肯俯仰隨人者因得罪小人遭排斥而有志不得伸、滿懷憂憤的心情;作曲家余忠元的《詠愛之詩三章》選擇以三首詩作譜成三部曲,用以描繪愛情的不同面向,〈蒹葭〉描述暗戀愛慕卻不得親近之法的感懷,〈野有死麇〉述說男子小心翼翼、滿懷忐忑欲將打獵到的獵物送給心愛女子、並讚美女孩純潔美麗的萌動春心,〈桃夭〉則描寫男女感情圓滿、締結良緣,為祝賀新娘與新婚之作。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演出照片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林京美

2022年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得主

林京美活躍於歐、美、亞、澳洲,屢獲國際獎項,包括美國國家作曲協會(NACUSA)作曲比賽首獎、21世紀音樂作品首獎、New Music on the Block創作首獎、ASCAP Morton Gould作曲獎、台灣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國三川獎。作品受邀演出於美國底特律交響樂團新音樂樂展、美國水牛城愛樂樂團作曲家樂展、美國作曲家交響樂團新音樂樂展、洛杉磯郡立美術館Sundays Live、北美薩克斯風雙年展、美國中西部作曲家樂展、Aspen音樂節、Bowdoin音樂節、美國女作曲家音樂節、亞洲作曲家聯盟音樂節、亞洲雙簧音樂節、韓國Nong Project、臺灣國家交響樂團樂季音樂會、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傳統與傳承」及「交響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激‧擊」、臺北市立國樂團—「暹羅風韻」、音契管弦樂團—「人文樂篇」、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關渡藝術節、製樂小集等。合作的指揮家包括指揮大師Leonard Slatkin、呂紹嘉。作品由Apple iTunes Store、Blue Griffin Recording、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木樓合唱團、高雄室內合唱團等出版發行。

林京美也積極參與鋼琴與管風琴演出,曾與指揮蘇正途老師及臺北藝術大學絃樂團演出普朗克管風琴協奏曲,也為金穗獎布農族紀錄片《聽霧鹿在歌唱》即興創作配樂。同時投身於音樂教育,多次受邀演講。

林京美為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作曲博士,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伊士曼音樂學院 (Eastman School of Music)作曲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學士。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目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理論作曲專任副教授。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余忠元

2023年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得主

作曲課程啟蒙於董怡君老師。200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班,師事金希文教授;2015年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之作曲大師生文憑班(Meisterschule),師事Prof. Walter Zimmermann、Anton Safronov、Marc Sabat。現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班,師從郭文景教授;同時任教於福建省泉州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余忠元曾獲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創作比賽首獎(2013)。2014年考取德國柏林青年藝術獎學金;2019年1月獲選為第四屆躬耕書院陳其鋼音樂工作坊學員;2019年以合唱曲《旅行的約定》贏得首屆「音為愛」歌曲創作比賽混聲合唱組首獎;2023年合唱作品《人生七章》由臺中室內合唱團錄製有聲專輯,並榮獲該年度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作曲獎;2023年擔任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專案——心理歌劇《YU》的作曲主創;2024年擔任德國Ochsenhausen國際青年合唱節的委創作曲家。

2003年第34屆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得獎理由:「以帶有強烈氛圍感染力的樂音,深刻傳達出詩人對人生七大重要關頭所凝聚的愛與省思。」

著名樂評家、《音樂週報》原副總編輯陳志音:「在我所聽到過的中文歌劇裏,可能《YU》如同《夜宴》《狂人日記》一樣,是所謂‘詠歎’和‘宣敘’最模糊不清的一個特例。......而無差別寫作的結果就是音樂完全自覺自然、自由自在,為內容服務、為角色服務。聲樂部分詞曲結合妥帖,聲部線條順暢流麗、悅耳動聽,所有重唱都寫得非常漂亮。」

著名樂評家、藝文記者林采韻:「余忠元的《緣》為全新創作,他試圖藉由創作,證明國樂團可到達的狀態,而不是以西樂框架加諸國樂團。余忠元音符間,流露出對於國樂器的尊重,甚至傳達對傳統的敬意。《緣》以古琴《陽關三疊》為靈感,將琴歌轉化成的旋律貫穿全曲,經由不同樂器合奏間產生的不同氛圍與色調,營造多變的效果,樂曲不急不徐,構織出音畫的質感。」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任真慧

任真慧是旅美臺灣作曲家、詩人與鋼琴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音樂博士,其音樂作品以獨特的空間感、豐富的想像力、充滿靈性的詩意、與精雕細琢緻的色彩為特色。近年創作專注於探索時間、聲響、語言、與詩性的整合,並同時以鋼琴家身份活躍於台美新音樂舞台,專注於電子音樂與當代實驗性藝術音樂作品。目前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NODUS Ensemble新音樂團鋼琴演奏家,並與作曲家暨電腦音樂家 Jacob David Sudol 以 Misty Shore Duo 之名合作,持續演出並推廣亞洲與美洲當代實驗音樂。

任真慧曾獲美國League of American Orchestras女性作曲家委託創作計劃、Copland House Residency駐村藝術家等殊榮,其音樂作品曾在ISCM世界現代音樂節、法國Acanthes音樂節、美國SEAMUS電腦音樂節、ICMC國際電腦音樂節、墨西哥Visiones Sonoras電子音樂節、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 、EarShot San Diego工作坊、New Music Miami Season邁阿密新音樂季、洛杉磯People Inside Electronics系列、WOCMAT電腦音樂節、ACDA美國合唱年會、合唱無設限、台灣當代絲竹樂展、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等展演發表。近年接受Accordant Commons、The Living Earth Show、Aurora Borealis Duo、Astralis Duo、Ensemble 20° dans le Noir、Palimpsest Ensemble、台灣現代音協室內樂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小巨人絲竹樂團、青韵合唱團、高雄室內合唱團、及木樓合唱團等委託創作,並屢獲文化局及國藝會等創作補助。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青韵合唱團

立案日期

2004/08/26

負責人

謝煜鴻

團體簡介

青韵合唱團前身為臺大之建中、北一女校友合唱團,成立至今正好迎來50週年團慶。於1973年擴大吸收社會上愛好音樂之校友,並定名「青韵合唱團」,為臺灣歷史悠久的合唱團之一。歷年承蒙李泰康、陳建中、陳建華、饒韻華、陳樹熙、洪綺玲、陸蘋、李葭儀、翁佳芬、戴怡音、張成璞等老師指導,音樂品質穩定成長。

目前青韵合唱團設有大團、室內團、草莓團、聖代團、女聲團。大團由張成璞老師帶領,積極嘗試不同風格的曲目,每年固定舉辦年度音樂會,並與建中、北一女學弟妹交流。室內團於2003年成立,由翁佳芬老師指揮,致力於小而精緻的合唱音樂,曾多次發表委創新曲。草莓團由資深團員組成,以樂活唱遊人生為目標,由李葭儀老師帶領。聖代團為2021年成立的團隊,由戴怡音老師指導,透過練唱讓團員能定期交流音樂與彼此間的情誼。2023年青韵再成立全新團隊——沐樂女聲團,亦由戴怡音老師指導,青韵合唱版圖至此愈見多元茁壯。

除了定期回饋母校與建中、北一女學弟妹交流外,近年來青韵合唱團也致力發展更多元、精緻的合唱音樂,在四位老師的指導之下,逐漸累積音樂實力,積極參與各項比賽與交流。2013年青韵參與《全國社會組合唱比賽》榮獲冠軍金質獎,2014年參加《新加坡國際合唱節》榮獲民謠組金牌、混聲組銀牌的佳績,2017年7月前往英國・亨戈蘭參加《亨戈蘭國際音樂節 Llangollen International Musical Eisteddfod》,表現受各界肯定。

2021年青韵合唱團參加《台北國際合唱大賽》,自14項賽事、40組團隊、78個賽次中脫穎而出,榮獲大賽最終總冠軍,並於分組賽事中獲得聖樂組冠軍、民謠/傳統音樂組冠軍、無伴奏合唱組冠軍,總共摘下五金一銀佳績。優異表現獲國際評審團肯定,指揮張成璞老師更獲頒個人特別獎項「傑出指揮獎」。2023年應主辦方之邀請,赴西班牙參加歐洲六大賽之一的賽事《第54屆托洛薩合唱大賽 54th Tolosa Choral Contest》,並受邀演出5場巡迴音樂會,表演深受當地聽眾喜愛。

除了積極參與國際樂壇盛事外,青韵合唱團亦透過合唱新曲委託創作計畫以及本土作曲家作品的演唱,提供國內合唱作曲家創作與發表的平台,期許藉此累積承續臺灣合唱音樂文化能量,並透過歌者與聽眾間的音樂對話,分享及拓展臺灣樂曲的美好與感動。

走過臺灣合唱五十年,藉著歌唱,每位團員在各自的生命經歷裡,找到相同的感動與記憶。青韵合唱團將持續結合青年愛樂者,傳播並推廣合唱音樂。期許我們能憑藉對合唱的熱情與執著,繼續前行,喚醒並傳承社會對於藝術活動的關注,為這塊土地的音樂發聲。

青韵合唱團近年重要活動:

  • 2023.03.03 童年的山丘—青韵合唱團2023年度音樂會/臺北國家音樂廳
  • 2023.07.24 和平頌歌—青韵50系列之一:2023年度青韵・建中・北一合唱團聯合音樂會
  • 2024.03.05 光耀飛翔—青韵50系列之二:青韵與瑪德利加音樂會
  • 2024.06.10 織・天命—青韵50系列之三:委託創作前瞻與回顧音樂會(臺中場)
  • 2024.08.19 織・天命—青韵50系列之三:委託創作前瞻與回顧音樂會(臺北場)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