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e⁷記得》聲光混域之新詩學超譯呈現計畫|製作循環工作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光,是否能如同其他媒材,作為獨立的存在?」為林映辰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作為決定人類視野「可見/不可見」的重要因素,光本身的可見性卻經常被忽視。 而透過重塑「做」與「看」的關係,得以翻轉社會對「可見/不可見」的慣習。於是,本計畫由創作者從田調、素材收集到媒材使用,在建構作品的過程中進行不同向度的關係重建。 以台灣新詩學代表林亨泰為創作靈感,取其「詩的音樂性」使文字脫離平面成為立體,本計畫利用光與聲音探尋在字面上不可見卻透過人類感知的串連而變得可見的情感。專注於光與聲音交互關係所帶來的時間感,藉由物件擺置,聲光的類比/數位生成,如何在聽/視覺上造成並置與錯置,重新串聯觀眾的感知,形成更加立體的想像。 本演出包含燈光即時互動裝置、現場擊樂演奏、即時調變及預製電聲、多聲道環繞聲場系統及繪畫。

顯示完整資訊
演出照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製作循環工作室

立案日期

2017/10/24

負責人

林家文

團體簡介

2021年

  • 舞台劇《獨白時刻》於牯嶺街小劇場演出3場

2020年

  • 周書毅《Break&Break ! 無用之地》身體錄像展 澳門巡演
  • 周書毅策展「靜觀未來-身體影像短片展」
  • 原創音樂劇 《分手快樂》於台北水源劇場連演3周12場

2019年

  • 田孝慈《清醒夢》國家兩廳院舞蹈秋天微舞作 委託創作
  • 劉彥成《怪獸》2019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巡演
  • 林祐如《台灣製造》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 委託創作
  • 林怡芳《微塵共感》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 委託創作

2018

  • 簡晶瀅《禿鷹》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託創作
  • 林祐如《朵朵》巴黎聖德尼國際舞蹈節演出
  • 田孝慈《洞》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演出
  • 劉彥成《不合時宜》西非布吉納法索In-Out Dance Festival 現地創作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