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形:phase

吳秉聖

  • 流形:phase|吳秉聖|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流形:phase|吳秉聖|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流形:phase|吳秉聖|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流形:phase|吳秉聖|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流形:phase|吳秉聖|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流形:相位》(manifold: phases)延續了我2024年的裝置作品《流形》,將探索重心轉向聲音與影像演算法的交互關係。這件音像作品試圖捕捉感知交界處的微妙生成條件,當視覺與聽覺在認知層面相遇時,它們如何相互牽引、干擾,又如何在這種張力中創造出新的感知經驗。

「被看見的聲音」承接Audiovisual 中影音的雙向思考與聲音視覺化挑戰。在這件作品中,我嘗試讓聲音與影像不只是單純的對應關係,而是在純粹的噪音透過演算法的設計,在持續尋找的動態平衡的意圖中找到它們彼此的語言。

回應此概念,所選擇的聲音生成機制,採用Karplus-Strong弦合成演算法,這是一種經典的物理合成系統,通過物理建模的方式讓數位合成重現弦樂器的張力變化、自然衰減以及豐富的泛音結構。與此同時,影像系統建基於Reaction-Diffusion模型,模擬化學物質的擴散過程或生物體的生長模式,創造出有機而不可預測的視覺變化。


兩種技術的共通點在於它們都仰賴回饋迴路的機制——每個當下的狀態都是前一刻的延續與變化,在不斷的循環中累積出複雜的行為。這種非線性的演化特質讓作品本身成為一個活體系統,永遠處在微妙的動態平衡之中。


作品以約10分鐘的時長,聲音部分採用多聲道配置,運用VBAP空間定位技術,結合裝置的實體構造來規劃聲響在空間中的流動。LED屏幕則承載著即時生成的影像,整個系統在TouchDesigner環境中建構,讓聲響與影像的連動關係得以即時展現。目前的創作涵蓋了演算法設計、空間音訊規劃與系統整合等專業。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作品明細表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姓名

吳秉聖

Name

PING SHENG WU

作品紀錄
  • 2023/12

    《靈魂的副翼:呼吸》

  • 2023/11

    《靈魂的副翼:穹丘》

  • 2022/12

    《光的時間量子》

  • 2022/07

    《折疊合聲》Folding Harmonies

  • 2022/02

    《迴響於光》Light reverberations

  • 2020/09

    《投聲》

  • 2016

    《何處》

  • 2014/06

    《脆弱的透鳴》

得獎紀錄
  • 2024/11

    SAT FEST 2024 Nominate

  • 2023/12

    Best of Fest / Best of Tech Categories Nominate FilmGate互動媒體藝術節

  • 2023/06

    2024 新藝計畫入選

  • 2015

    第六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 (團隊)

  • 2015

    新媒體藝術卓越獎

  • 2014

    第九屆數位藝術獎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3/12

    「FILMGATE INTERACTIVE—DOME EXPERIENCE」,Frost Museum of Science,邁阿密,美國

  • 2022/12
    ~
    2023/01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

  • 2022/10

    「聲徜音樂節」,C-lab 台灣當代實驗場,臺北

  • 2022/04

    「DiffuSound Vol.2-NFT 瀰音音像藝術展」,線上展覽,Akaswap平台

  • 2022/02

    「月津港燈節」現場演出,鹽水月津港燈區,臺南

  • 2022/01
    ~
    2023/01

    「瀰音 DiffuSound Vol.2」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

  • 2022/01
    ~
    2022/02

    「台灣燈會在高雄 FUTURE VISION LAB: 《On Earth Series: DOME》」,衛武營,高雄

  • 2022/01

    「台灣燈會在高雄—哈瑪星光任務鐵道主燈」,駁二,高雄

  • 2021/11

    「C-LAB 聲響藝術節-《黑洞博物館 + 身體瀏覽器》」,台灣聲響實驗室,臺北

  • 2021/01

    「三種追尋—古舞團」林憶圻 x《微亮》,國家戲劇院,臺北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