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建構的回歸、探尋與新創

吳政翰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計畫主題為「文本建構的回歸、探尋與新創」,旨在關注國內創作從文本到展演的美學建構過程,檢視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種種對話,如斷裂、補強或延伸。本人於過去一年,共寫了二十篇評論,包括本土新劇作、翻譯劇本、經典新詮、偶戲、舞蹈、肢體劇場、跨域展演等。各篇內容上雖有不同,但觀察方向皆就文本出發,探究詮釋觀點,並討論觀點與文本之問的契合或差異,評析舞台實踐成效,最後以文化、社會、政治等較為寬廣的視角切入,或以戲劇史的角度來檢視該作品定位,甚或回顧、納歸同質同類的詮釋問題或創作現象。

創作究其基礎,仍回歸至文本,不論戲劇文本或劇場文本。這一年觀察下來,幾部原創作品在文本書寫上相當全面且深入,同時於創作面或商益面上的迴響都十分良好,本人幾篇評論中深入剖析這些作品的成功之處,包括了〈喜劇變形術《押解ー菜鳥警察老扒手》〉、〈眾聲爭鳴的文化/本雜曲《Holy Crab!異鄉記》〉、〈服裝說戲,「穿」越侷限《服妖之鑑》〉等。然而,有些作品立意甚好,但常因形式過重或因脈絡不足,而使戲劇感無法流露,本人幾篇評論即觸及了這些問題,包括〈理想國的危機《想像的孩子》〉、〈有聲無色的情愛政治《愛的兩國論》〉、〈嬉笑怒罵的力道《鬧三小》〉、〈熱血硬派,可以多持久?「2015新人新視野ー戲劇」《夢遺》〉、〈多塊而繁複的拼裝雜圖《拼裝家族》〉、〈眾生與凡世的神話遊唱《封神計畫》〉等。

此外,「翻譯」劇作也在舞台上活躍不斷,範疇涵括了國內以中文搬演國外劇作、國內外的經典新詮、不同文體或形式之間的敘事重繹等。此方面的互文轉譯策略,在本人撰文〈悲喜嗔笑終空響,動靜有無皆無聲《等待果陀》〉、〈矛盾的對話,後設的悲喜《李爾王》〉、〈童話的立體,語言的轉型《賣火柴的小女孩》〉、〈戲裡戲外,洋溢生命熱力《女人的和平》〉、〈旅行的意義《雨季》〉、〈夢之華麗,惡之不再《夢見大衛林區》〉中,皆有進一步地觀察、探討及評估。

過去一年內,亦不乏融合多種不同形式、媒介或敘事方法的跨域演出。在〈光之敘事,時空歸零《寂靜敲門》〉、〈人似傀儡,偶似魍魎,人偶一體同命《邊界》〉、〈一場揭穿人性又無影無蹤的高雅幻術《SUN》〉等文中,本人試圖在一窺這些作品新穎樣貌的同時,疏理其脈絡和構成,並且深入評析:究竟是標新立異、為變而變,還是為文本探尋了新的空間語言?關於種種文本與展演、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討論,本人更以貝克特劇作為例,結合了過去幾齣與之相關的作品,發表了深度觀點專文〈貝克特書寫,書寫貝克特《尋找貝克特》、《May B》、《蛻變》〉。

綜觀來看,不論經典、新創、翻譯或跨域,國內劇場對於文本的反思與重視已漸成氛圍。此年度的二十篇評論,皆透過檢視而切入作品核心,評析書寫及展演策略,權衡藝術選擇的利弊得失,試圖激盪出內容與形式、創作與評論之間的對話,藉此提供後人文本建構模式的參考方向。期許,也樂觀,戲劇文學覺醒的年代即將到來。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