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建構的回歸、探尋與新創Ⅱ
吳政翰
本計畫主題為「文本建構的回歸、探尋與新創II」,旨在關注國內創作從文本到展演的美學建構過程,檢視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種種對話,如斷裂、補強或延伸。本人於過去一年,共寫了二十篇評論,包括本土新劇作、翻譯劇本、經典新詮、偶戲、舞蹈、肢體劇場、跨域展演等。各篇內容上雖有不同,但觀察方向皆就文本出發,探究詮釋觀點,並討論觀點與文本之間的契合或差異,評析舞台實踐成效,最後以文化、社會、政治等較為寬廣的視角切入,或以戲劇史的角度來檢視該作品定位,甚或回顧、納歸同質同類的詮釋問題或創作現象。
創作究其基礎,仍回歸至文本,不論戲劇文本或劇場文本。這一年觀察下來,幾部原創作品在文本書寫上相當全面且深入,同時於創作面或商益面上的迴響都十分良好,本人幾篇評論中深入剖析這些作品的成功之處,包括了〈溝通的原型《木頭會說話》〉、〈外台展演的魅力《阿香的繪葉書》〉、〈一部劇本的新生《想像的孩子─新生版》〉、〈科技與人性對話的在地改編《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你》〉等。然而,有些作品立意甚好,但常因形式過重或因脈絡不足,而使戲劇感無法流露,本人幾篇評論即觸及了這些問題,包括〈寓意超載的都市奇譚《原來我還在》〉、〈創造真實的魔術寓言《Animator》〉、〈無聲勝有聲《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諷人與自嘲《女女女女女》〉等。
此外,「翻譯」劇作也在舞台上活躍不斷,範疇涵括了以中文搬演國外劇作、國內外經典新詮、不同文體或形式之間敘事重繹等。此方面的互文轉譯策略,在本人撰文〈世界,自我,身體《悲‧慾》〉、〈歌舞悲劇的難題《馬克白Paint it Black!》〉、〈歷史與在場的交響《酒神的女信徒》〉、〈復古形式成了制約《伊底帕斯王》〉、〈崩解與再生的悲喜劇《犀牛》〉、〈歌舞滿載,皆大歡喜《第十二夜》〉、〈舞台的語言,語言的舞台《女僕》〉中,皆有進一步地觀察、探討及評估。
過去一年內,亦不乏融合多種不同形式、媒介或敘事方法的跨域演出。在〈殘敗的風景《戰火浮生》〉、〈前衛身體的古典構作《中性》〉、〈臉、身、衣的三位一體重唱《臉》〉、〈鴉言鴉語,活靈活現《烏鴉怎麼了》〉、〈共謀一場無事生非的把戲《兩個錯誤間的時光》〉等文中,本人試圖在一窺這些作品新穎樣貌的同時,疏理其脈絡和構成,並且深入評析:究竟是標新立異、為變而變,還是為文本探尋了新的空間語言?關於種種文本與展演、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討論,在各篇文章中,皆有不同程度及面向的討論。
綜觀來看,不論經典、新創、翻譯或跨域,國內劇場對於文本的反思與重視已漸成氛圍。此年度的二十篇評論,皆透過檢視而切入作品核心,評析書寫及展演策略,權衡藝術選擇的利弊得失,試圖激盪出內容與形式、創作與評論之間的對話,藉此提供後人文本建構模式的參考方向。期許,也樂觀,戲劇文學覺醒的年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