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鹿特丹劇院劇場經理人進修計畫
楊淑雯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很久沒有與時間賽跑努力學習的感覺了,這五個星期來,就是如此!知識就在那裡,就看自己是否有能耐,能夠看到、聽到、進而吸收。這五周,看到學到了什麼?我想是態度,生活與工作的態度。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所以需要被安排,不能是全部。生活的態度與工作的態度是一樣的,對喜愛的事,要全力以赴。
語言與文化是有隔閡,但不一定會成為障礙。端的是,積極參與的行動、開放的與不受限的想法。差異勢必有,但出來的目的看的就是了解造成差異的原因。以下是這五周來對鹿特丹劇院的總觀心得:
- 以高彈性組合的高階硬體器材組合來符合廳院多功能使用的目的。舉凡燈光、音響、吊桿都購買最好的器材。鹿特丹城市劇院自許為荷蘭一流劇院,他們以提供最好的器材給使用者為榮。技術經理認為購買技術人員所提出的器材,一方面技術人員是使用者,他們會樂於使用;再來這也是另種讓院內技術人員在職場上不斷自動更新技術知識的方式。
- 非必要不用「公文」,減少技術人員的文書量,讓他們專心在舞台及劇院的技術工作。技術人員要確認什麼事,只要口頭跟技術經理報告,技術經理認可就可以去做。購買器材:技術人員訪過價錢及器材內容,給技術經理過目,技術經理確認有經費,都會答應購買,並且行文給會計部門。之後,技術人員跟廠商聯絡,器材由技術人員點收;費用則由廠商跟會計部門請款。 這中間只有一道公文手續!因為全部與廠商的聯絡都由技術人員負責,後面的使用者也是技術人員,因此在開器材單時,技術人員也會更加的小心,以免「自食其果」!
- 清楚的分層負責管理邏輯。訪談完整個技術部門外加管理部門負責人之後,發現整個鹿特丹劇院有個非常清楚的「部門邏輯」。在技術部門裡,執行者在思考的項目:如何管理目前已有的器材、在劇院怎樣的狀況應該怎樣使用器材、目前在自己的專業上有什麼樣的器材;中階管理者,如技術經理,思考的是: 怎樣找到對的各部門技術人員(專業性是必要的,另外還需符合目前已有人員的特性;各部門是否都有思考計畫者與執行者;男女人數是否平衡;技術部門的年度計畫;四年營運計畫;長期25年營運計畫) 高階管理者思考的是目前與未來整個劇院的營運方向,以及財政分配。
- 在薪資上,劇院工作者都覺得付出與收入是成正比,而且大多數都覺得與其他行業相比,劇院的薪水算是不錯的。而且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也大多有挑戰性與發展可能性。綜合其他荷蘭劇院的訪談,整體綜合看來,荷蘭的劇院正職技術人員,專業素質及技術水準都不錯,也蠻平均的。甚至可以說,總的來說劇院的技術人員水準是比自由工作者來的高。 加上演出單位進場時,劇院會提供與演出單位等值的數目的工作人員。因此當演出單位巡演時,只需要帶必要的工作人員。如此一來,巡演單位的負擔較帶整批自己人輕省,技術人員在一處久獃生活也較有保障,同時也帶動當地工作人員的就業機會。這是一個多方面皆是贏家的情況。
再相對應於台灣的多功能廳建物思維,結果蓋出一堆不好用,或甚至蚊子館的情況,如果將費用拿來好好讓工作人員能安心工作,並且使用高組合型器材,或許也就能達到「多功能」使用目的的目標。
就劇院軟體管理上面來說,國內的新舞台技術組織其實不落鹿特丹城市劇院之後。當然在舞台設備上,新舞台有先天的受限。但就整體管理面來說,館內的安全規範與工作人員訓練是國內劇場界僅見的完備。而新舞台的技術人員,不論專業度、配合度及向學方面,都足以與鹿特丹劇院相比。
未來3-5年之際,國內將有10座大型劇院落成。硬體有了,但是能營運的人在那?場館技術人員在那?這或許是我們現在立即要思考與面對的問題了。希望這些參訪日誌能為在國內努力而無法有機會走訪的夥伴們,開一扇窗,多一種看法借鏡。面對未來的龐大技術人員需求,我們只能加快步伐盡力學習,盡力教導未來可能人才。
最後感謝OSITAT提供這樣難得的機緣,感謝國藝會提供財力資源。
活動紀錄
出國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