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松園女巫季

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08松園女巫季|中華博物館商城發展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一、絲絲入扣—噶瑪蘭族香蕉絲展覽

  1. 香蕉絲製作教學
  2. 新社香蕉絲展覽
  3. 陳淑燕編織藝術進駐

香蕉絲是噶瑪蘭族一項重要的民族工藝藝術,是台灣其他族群所沒有的編織特色。自1990年代中期噶瑪蘭族復名運動與文化振興的過程中,老一輩的工藝師如:朱阿比、潘烏吉與潘阿玉等三人便重新拾起地織機編織香蕉布,承接傳統文化復興使命,教導部落婦女編織。

為落實平台資源分享之名,以行活化文化資產之實,松園別館特別邀請花蓮新社部落的「新社香蕉絲工坊」來松園別館展出其傳統工藝藝術與影像紀錄片,希望可以將部落的文化,藉由松園的藝文平台轉而推廣出去。另也邀請曾為「新社香蕉絲工坊」的編織老師陳淑燕來松園別館進駐,實地示範香蕉絲編織的過程並結合「女巫」的主題駐館創作,讓來參訪的遊客可以同時感受到屬於原住民文化復興的生命力及松園別館「時光倒流」之主題性藝術創作展示。

二、落地生根—松園裝置藝術

  1. 「就地取材」教學
  2. 松園裝置藝術展覽
  3. 豆豆「石瑛媛」藝術進駐

豆豆(魯碧‧司瓦那/石瑛媛)靠著自身對於美感的敏銳嗅覺,本能的使用原始天然的材料作為元素,漂流木與玻璃碎片等元素的使用,除了用以形塑出具體作品之外,某種程度它迴流至豆豆自身,喚起自我的認同意識,豆豆的創作不拘於某一型態,而是不斷地朝向不曾被探索的領域。

在東部,裝置藝術幾乎隨處可見,原住民藝術家本著對大自然敏銳的感官,利用現有的材料並創作出令人驚豔的作品,而這之中,豆豆「石瑛媛」可說是少數的原住民女性創作者。也許正因為她是女性的緣故,故才有著更為細膩的觀察力,能夠敏銳且迅速地發覺所處之地的特色,並創作出融於環境及感動人心的作品。而松園以「女巫」的主題將邀請豆豆來進駐創作,希望她可以藉裝置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分享阿美族部落的小故事,讓優質的部落文化,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三、樂樂笙歌—卑南族音樂展演

  1. 巴奈音樂創作進駐
  2. 松醇音樂會展演

巴奈(Panai),一位融合台灣卑南與阿美族血統的自學型創作歌手。因為家人的工作因素,她自幼即跟隨她們在台灣的城市與鄉間遷居,也因此,她的音樂反映了她對家庭生活的漂泊感與渴望。巴奈的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強烈、深沈的情感,與她深具獨特魅力的低沈嗓音,因此,有許多人稱她為台灣的Tracy Chapman。

2000年以一張《泥娃娃》的專輯,讓非主流的巴奈被台灣的音樂市場聽見。低沈渾厚的嗓音夾雜著濃濃的哀愁,音樂情感的感召力讓聽過巴奈歌聲的人皆是難以忘懷。1995年的巴奈,加入了花蓮「原舞者」,這樣的團體讓巴奈體認到對故鄉文化的付出與推廣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於是她開始用她的音樂專長來讓卑南族裡的族人們體會到音樂創作的快樂。而2008年,松園將邀請巴奈來到園內的詩歌劇場舞台,來帶給花蓮民眾及旅遊至花蓮的遊客一場如醇酒般濃烈的音樂盛宴。希望這樣的音樂感召力會如同「女巫」祈福的張力,讓松園別館被巴奈的歌聲給活絡,讓聽眾被巴奈的歌聲給感動。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