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鄒族神話音樂劇-天祭HOCUBU
愛樂劇工廠
愛樂劇工廠《天祭》演出特色
一、以莎劇仲夏夜之夢結合塔山愛情傳說,迸發東西藝術火花
在接觸現代劇場的過程當中,我們在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驚異地發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同異性與一致性。莎士比亞將如此的愛情喜劇建構在森林中的魔幻奇景裡,藉主角追逐愛情真諦的過程,輔以詼諧的情節設計,讓我們在觀賞戲劇流轉的過程當中,不但深刻體驗劇中人物的追求真愛,也在歡笑的荒謬情節裡,看到愛情帶給我們的喜樂與圓滿。
比較台灣原住民鄒族塔山愛情傳說,與西方莎劇下的角色追逐,我們興起了將東西方巧妙糅合的創作靈感。我們企圖以鄒族的傳統文化特色為經緯,將莎劇的情節與角色設計納入鄒族的文化符號,將東西方的故事架構重新創作與設計,以音樂與角色的設定,碰撞出美麗火花,不論從阿里山的觀點觀看莎士比亞,也從莎士比亞的架構點綴阿里山的雲霧。
二、全人聲樂團編制
音樂設計李哲藝老師在設計本劇樂團,以傳統原住民音樂發展是有發展打擊的聲響,搭配原住民人聲的歌唱,作為本劇樂團伴奏的主要方向。《天祭》以12人編制以及打擊樂器組成的全人聲樂團,唱誦鄒族族語及劇中劇情氛圍的情境音樂,營造了獨特的音響效果;透過隱晦的文化符號,將中文版的原住民音樂劇與神話故事巧妙地融為一體。
三、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原住民神語當代詮釋
塔山神話講述女主角在塔山聖地與死去的戀人重逢,並與孩子一同化為塔山居民的故事。《天祭》加入部族征戰惹怒神靈的情節,從中探討人與人(父女、兄弟)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以復育達娜依谷的情節呼應八八風災的事件,審視土地對原住民的重要性。
四、原住民表演藝術人才發掘及對象
《天祭》劇作以原住民鄒族故事為題材,台北愛樂以表演藝術平台發覺表演藝術專才為出發,再甄選此齣原住民音樂劇演員,以原住民籍演員為基本對象,就原住民表演藝術專業人員、演藝人員、社會菁英及學生為主要招募方向,非原住民籍以專業劇場演員為主要召募對象。
五、原住民學童進劇場看戲
為原住民藝術教育推廣,發起學童捐助計畫,由企業及個人贊助,北中南共計9縣市,學校、部落及原住民共32個單位,原住民學童家屬除外,共計1,375名學童席位,完成部落交通接送及學童聯繫。推廣文化傳承及藝術教育,由民間及政府單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