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近鏡〕臺灣X以色列青年藝術家交流展
蔡家榛(蔡佩珊)
蔡佩珊策展「邊境.近鏡──台灣╳以色列青年藝術家交流展」成果說明
1. 台灣與以色列兩地的交流
以色列與台灣兩者不但在交通路程相距甚遠,更因新聞、電影等以歐美西方為中心的傳媒訊息作用之下,雙方存在著比實際地理位置更遙遠的距離,中、英、美、法熟稔得好似街坊鄰居,而以色列之於台灣或者台灣之於以色列,倒像是世界盡頭般的彼處。換言之,在此處的我(蔡佩珊)早習以為常地以一種冷調又陌生的旁觀者態度處理彼處的人事物。因此可說彼處之於此處而言乃落在比邊境更邊陲的位置,也即是例外狀態不單只是邊緣之於中心的例外,還有邊境應照邊境更加例外的指涉。簡言之,台灣和以色列無論在宗教、種族、國情等方面是大相逕庭的,但政治現實激起的集體精神狀態、意識型態與性格反應卻是極為相似的,好比面鏡而照一般,也正是透過他者以及欲望的投射與反射,拉出永恆回返主體自身之內的廣裘視野。又適逢以色列建國60週年,2008台北電影節亦以以色列耶路撒冷為主題焦點城市,播放精彩且頗具代表性的以色列電影;而本展檔期恰好接續在台北電影節之後,以色列的文史情狀藉由一連串藝術展演活動的機會持續發酵,使得國人更能以更多元的角度認識以色列及兩地之間的異同情境。
2. 青年藝術家交流
總的而言,台灣與以色列的青年藝術家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仍不脫當代藝術的框範,或者可說都還是踏在西方領軍的藝術走勢之後,但兩地特殊的政治史地情狀確實涵養了藝術家創作的內容,成就了具辨識度的藝術表現的面貌與性格,這是彼此從相似處況的邊境他地,看清了自身的條件與發展性所在。同是邊境的兩者,透過彼此的相對看見了自己,恰如面鏡而照一般看透了我與他者。這次的交流計畫展,不僅樂見雙方在藝術實踐與思惟激盪出更多樣的可能性,也藉由藝術交流的力量超越雙方實際的國土距離及言語的隔閡,更在藝術資訊的交流中達成兩造文化交換、傳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