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之間)
本計畫名稱「之間」(Between),執行兩件與多媒體聲音、AI工程及機械動力,並與觀者互動的藝術創作,分別為垃圾桶裡的古典音樂(Between I)及嬰兒車乘載音訊(Between II)。
《之間I》(Between I)以極具張力的 「垃圾桶與古典音樂」兩種反差極大的元素為主軸,將予人精神慰藉的古典音樂置入收納穢物的垃圾桶裡,打破兩者之刻版印象,以垃圾桶作為視覺主體除了予人一種意外與特殊感外,並蘊含著社會與環境意識。觀者踩垃圾桶踏板就像是音樂家腳踏鋼琴踏板,音樂隨之啟動,音樂的旋律節奏次序將隨著觀者的互動而產生變化,雖打破原本古典音樂的嚴謹結構性與熟悉感,卻仍保有美好的音樂本質與意外性。這些平凡的日常物件,透過機械動力與聲響、音樂、多媒體互動的結合,重新被賦予功能與意義,在元素、語彙與意涵上都將帶給觀者一種意外、新奇且深刻的感官經驗。藉由探討並發展機械動力、音樂及多媒體等跨域創新結合的各種可能,來開啟人與人、古典與科技、生活與藝術之間的對話關係。
《之間II》(Between II)延續前述聲音作品想法,從命運交響曲延伸至觀照世界上所發生的「戰爭」,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與《戰爭》雖是兩件各自獨立作品,然在意義上有其相互關連的隱喻性。《Between II》的創作起源,來自於利維夫中央廣場的一個藝術活動,名為「戰爭的代價」。該活動在廣場上擺放了109輛嬰兒車,悼念自2022年2月至3月18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來不及長大的109名兒童。其目的是喚起全球對受害的烏克蘭兒童的關注。
此計畫是創作一件約100輛嬰兒車的互動式機械動力藝術和聲音裝置。每輛嬰兒車將置入來自烏克蘭人的不同信息、音樂或聲音,涵蓋各個年齡、性別和職業。這些可能包括與戰爭相關的聲音,如隆隆聲、炮彈聲、警報聲,以及音樂、哭泣、唱歌、朗讀和生活故事。最終期望呈現方式是透過編輯、創作,將這些聲音混合或轉換成可辨識的各種音訊,或抽象、或清楚、或快樂、或悲傷。藉由混音與重新編輯的方式,融合二元相對的音場轉換,使觀者在互動的過程中,體驗兩種反差之間的聲響所帶來的震撼效果。
當觀者推動嬰兒車時,機械動力裝置(數位編碼器)感應啟動聲音,觀者可能聽到模糊的音樂,或遠處傳來的空襲警報聲,或是一段難民的生命故事、或其他砲彈轟隆聲等等,試圖創造一個抽象而又具體的聲音景觀藝術體驗。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第一期獎助計畫|Between(之間)
- 非池中|跨步於經驗之間,從行動到機械: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徐瑞憲專訪
- ARTalks|戰爭之花 -《之間 Ⅱ》(BetweenⅡ)徐瑞憲個展的閱讀
- Rti洞察中國|戰爭下,藝術可及之地—《之間II》
- Consequence|Tsina Viyny (The Price of War)—A Visit to the Between II: Shyu Ruey-Shiann Solo Exhibition in Taipei
- 台灣英文新聞|震撼爆破聲!百輛嬰兒車紀念來不及長大的生命 台灣藝術家互動裝置探殘酷烏俄戰爭
- 自由時報|【藝術文化】藝術家徐瑞憲百輛嬰兒車募集行動 反思戰爭的代價
- 双方藝廊|之間I/九個夢-跳格子
- 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間 II—徐瑞憲個展
徐氏工作室
2022/03/03
徐瑞憲
徐氏工作室是以機械動力創作為主軸的藝術家徐瑞憲所新成立之工作室,除主要進行藝術創作之實現推廣與教育功能外,並與其他領域藝術工作者創新合作發展。
新成立工作室未滿一年,故尚未有以團體為名義創作或舉辦之重要活動。負責人徐瑞憲近年個人主要創作包括2021年完成新作品《飯局一場》;2020年台南圖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之公共藝術計畫《時間存在》;2019年大型創作《九個夢》。另外於2020年分別參與桃園市立美術館「小時候」聯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典藏精選展」、台北市立美術館「會動的藝術」聯展;2019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聯展、紐約Bronx Museum「Useless: Art Machines for Dreaming, Thinking, and Seeing」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