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 |心雕居館|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服務平台計畫簡介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主架構以產品設計主題、公開招募學員、移地教學、技術協助、完成課程。當中二大方向是這次學堂的課程核心,招募對象分為,其一利用網路宣傳對外招募人才,無侷限地各領域有興趣者,另外一方面保留名額給在地居民,再於接起地方與外界的人才相互激盪學堂創造力;透過移地教學直接到業師工作室參訪與實作,專業業師的基礎教學,學員們再透過課程所教授的設計流程從發想、聚焦、手繪、製作模型、最後由協辦單位將產品製作出成品,從在地札根的方式,對內由下而上從學員們組成基礎力量創造,對外整合業師資源投入協助激盪作品,以循序漸近的課程中發掘有能力創作者,在未來投入計畫可做為種子業師捲動更多人才投入相關計畫。

年度經營重點

綜觀以「藝術行動」號召,隨行計畫之一「海濱工藝雕刻學堂三年計畫」在本次計畫扮演主旨為集體勞動共同參與,這項計畫作品,除了讓社區能建立未來海邊藝術祭的基礎,若以長期規劃職人作品、裝置作品產出,最後將形成群聚效益,所帶來的是多元性的發展,社區能透過專業技術在實務上動手製作販售商品,從參與執行到創意發想,未來若能透過藝術行動打造出居民們自己的小型工作室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扣合藝術行動,賦予計畫新的文化價值,也能改善現有環境、人才等問題,增進居民的參與,讓藝術落實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透過這次的工藝學堂所產出的作品,布置成具有系列主題的藝術廊道,在再串聯其他社區,讓各個節點之間有更緊密的連帶。

成果效益

「海濱工藝雕刻學堂」課程大綱:規畫長期6個月課程每月2-3次授課,在專業業師的帶領課程之下,每一位學員從基礎設計流程發展出個人作品,最終透過競賽的方式評選出作品進行產品開發。而在開課前夕吸引近30名從通苑地區報名,最後有12位學員參與學堂,在系列課程完成後,則選出三位有開發潛能作品,年終時舉辦的成果展吸引各界參訪,當中也有專業人士給予建議,對於主辦單位心雕居而言也進一步開啟學堂空間的另一個想像,成果展對於每一位設計者增添光榮感,宣傳贊助單位「國藝會」對於都市之外的鄉村給予輔導機制,達到三贏最大效果。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心雕居館

立案日期

2016/10/16

負責人

陳薈茗

團體簡介

心雕居主建築為傳統閩氏一條龍古厝,前主人陳烱輝曾經深入屏東排灣族部落與族人共同生活,鑽研原始木雕之精髓。於1972年返鄉成立「山地門雕刻社」,1986年陳烱輝運用排灣原始木雕圖騰裝置園區周圍景觀。將原住民木雕文化融入傳統閩氏建築物裡為心雕居最大特色。陳烱輝於1990年過世之後,家族保留了這個空間。2007年由胞弟陳清海先生承接,並重新擴大整建及綠化,目前園區整建已部分完成,整建後的心雕居是一處充滿藝術個性的人文空間。2013年,心雕居發起「苑裡反瘋車抗爭運動」,與在地居民全力投入抗爭,關閉心雕居大門,卻因抗爭機緣決心結合地方組織,推動心雕居轉型投入環境教育推廣,2019年心雕居在休館六年後,將呈現不同的面貌。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