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

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一種隱喻》|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社團法人台灣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TCAC)2018年提出《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種隱喻》專案計畫,回應台灣目前的藝術知識生產的挑戰。經過兩年的執行,該計畫實現當初提案概念,具有以下特色:

  1. 關鍵字書寫 x 非典型藝評文體
    TCAC 透過「關鍵字」作為專欄策劃主題,邀請藝術評論者自⾏提出關鍵字,進行書寫。評論者根據關鍵字自行挑選書寫對象,可不鎖定單⼀藝術家或單⼀展覽。文章概念與內容圍繞著關鍵字發展,使用小說形式或是散文形式等創作型文體。透過關鍵字作為主題給予時間的發展,除了可以鋪墊與該關鍵字相關的理論發展基礎,也讓書寫者可持續深化寫作深度,透過不同的文體向度創造藝術書寫評論的另⼀種想像。而五位作者提出的關鍵字與文章概要詳見第二章。
  2. 關鍵字優化 x 網路雙語平台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種隱喻》與雙語媒體藝術網路平台「介面SCREEN」合作,以網站專欄形式作為該系列⽂章的主要發表管道,每篇文章皆會以雙語呈現。透過網站作為主要的發佈通路,使得文章可更容易接觸到不同地區的讀者。本計畫針對每篇文章的中英文關鍵字進行搜尋引擎關鍵字最佳化(SEO),在此的關鍵字並非⼀定是作者提出的關鍵字,而是該篇文章涉及的書寫對象、理論、展覽等內容內的關鍵字進行優化。使得書寫內容更容易被搜尋到,提升書寫內容的能見度。
  3. 關鍵字討論 x 藝文空間
    本計畫每位評論者根據書寫關鍵字提案⼀件發生在TCAC 的「事件」,由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工作人員協助進行。該事件不僅提供書寫者⼀個文字以外的媒介傳達關鍵字書寫的概念,也透過TCAC 作為⼀個實體空間,擴散藝評書寫的影響力。不但可讓TCAC 的原本的觀眾群透過「事件」瞭解當代藝術思潮與藝評形式的可能發展,同時也實現替代型藝術空間(Alternative Space)的知識生產中所具有的公共性與意義。最後共進行了書寫工作坊兩場,跨團隊聯合發表⼀場,放映講座⼀場,導覽講座⼀場,共五場「事件」。

計畫實施效益及影響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種隱喻》系列專欄共有藝術評論寫作者參與:王柏偉(台灣)、方彥翔(台灣)、徐詩雨(台灣)與陳璽安(台灣)與郭娟(中國)。每位藝術評論寫作者挑選⼀個關鍵字進行創意型的藝術評論書寫,在執行期程內共生產藝術書寫非典型藝術評論,如科幻小說體:方彥翔《世界外》、徐詩雨《最好的》,也有夾敘夾議的散文體如郭娟《我們與現實的距離》。分析效益如下:

  1. 拓展藝術評論⽂體種類與評論範圍
    本計畫總計於兩年的期程內生產五個主題關鍵字共十二篇非典型藝術評論,體裁以展覽小說與評論散文為主,實現原先提案時希望達成的目標:拓展台灣藝評書寫文體向度與多樣性。生產文章範圍含括視覺藝術圈、表演藝術圈、大眾媒體文化等,同時包括跨國展覽與藝術。如評論 2018 年鳳甲雙年展展出的 Hito Steyerl 的〈希朵.史戴爾真的反對加速主義嗎?〉,上海外灘美術館 Francis Alÿs〈龍捲風〉等作品。也有根據作品創作精神⽽寫作的展覽短篇小說,如根據台灣藝術家杜偉於海桐藝術中⼼的個展所創作的〈最好的〉。而評論與創作引用的大眾文化元素包括了美國影集《良善之地》,中國談話性節目《奇葩說》等,在這些寫作中展現當代藝術與大眾視覺文化如何與理論交互影響,同時也提升藝術創作,藝術評論與創意寫作之間交流。
  2. 輔助藝術評論者與翻譯者的發展
    本計劃參與者皆為對藝術書寫抱有高度熱情的作者們,原本就在台灣稿費普遍不佳的狀況下仍持續在正職之外持續進⾏與藝術相關的文字創作。透過本計畫,參與作者反應自行提出關鍵字,不但對寫作中持續在思考的主題更有機會與動力加以梳理,同時也藉由文章出版後引起更多的討論。而本計畫作者間也透過相互討論與參加規劃「事件」,更加理解該關鍵字的理論基礎,強化藝術創作與當代藝術思潮的連結,讓書寫者對未來繼續評論與創作累積新的動能。另外本計畫執⾏進行英文翻譯的部分,讓數位自由譯者在疫情期間度過小小的危機。而在進行翻譯與校對的過程中,不僅讓作者思考自己關鍵字在中文與英文書寫中可能產生的錯譯與無法等身翻譯所造成的影響。同時數位參與文章翻譯的英語寫作者也有機會接觸台灣當代藝術,也創造他們未來繼續關注與書寫台灣當代藝術的契機。
  3. 拓展國際讀者群
    《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種隱喻》系列專欄透過在《介面 SCREEN》雙語形式的刊登,在國際藝術圈提供位居台灣的藝術書寫者一個同時發表中英文的管道,接觸該網站的英文讀者群。根據網站提供的數據,《關鍵字時代 – 當地理作為⼀種隱喻》作品陸續發表的期間內,造訪網站的讀者約有 50% 為英語為主要使用語言的觀眾。
  4. 多元形式的知識分享
    本計畫透過以 TCAC 實體空間作為計畫的起點,探討創作、評論與再創作之間的連結實踐。而超出原本規劃,「事件」移至台中 Art Anew gallery & cafe 舉辦,拓展本計畫的影響範圍。利用每位評論者所策劃的「事件」,讓藝術評論本⾝的知識⽣產更具有多元性,連同帶動評論創作的多元想像。另⼀方面,「事件」讓讀者有其他形式理解關鍵字觸及的概念。五場事件形式多元,含括放映、共讀、共寫等形式,總共超過 120位參與者,讓參與者更具身體感地了解本計畫與關鍵字。
  5.  跨領域知識系統的交流
    當代藝術最主要能持續發展的原因之⼀即是對各領域的思考與知識系統兼容並蓄。本計畫多個關鍵字觸及哲學、⽂化研究、媒體理論、大眾流行文本等領域,藉由此計畫生產的十⼆篇文章,寫作者循序漸進地處理對於所提關鍵字的論述基礎,並且透過寫作者相互之間的激盪,與「事件」觀眾交流產生的反饋,有效地處理文字與描述對象之間的鴻溝,理論與實踐中的落差,以及不同領域間論述轉譯的可能。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活動紀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