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台灣Vaudeville劇本開發暨讀劇計畫
「台灣通俗⽂化及幽默的最⼤共鳴可以是什麼?」是PHi表演工作室給予此次開發創作台灣本⼟ Vaudeville 劇本最重要的主題。
2024年六月我們先從法國劇作家Georges Feydeau的作品中,找尋感興趣的劇本與段落,並分別進行讓劇本往台灣本地文化靠近的翻譯工作。我們在劇作家George Feydeau的劇本集中,共挑出了五部劇作,並分別在劇本中各自找出5~30分鐘的片段進行翻譯。
這些片段分別出自於劇本:《Sauce for the Goose 關係多一人》、《Jailbird 慣犯》、《Not by bed Alone 床上不孤單》、《A Flea in Her Ear 她捉得住我》、《One Month Early 愛到卡慘死》,以及契軻夫的劇本《The Bear 熊》,共六本劇本。
2024年9月~12月,我們將翻譯完成的劇本片段,分享給這次合作的11名演員以及兩位編劇老師:王健任老師、鄧世昌老師。根據這些文本,我們開始與演員們進行讀劇排練及輕喜劇表演探討的工作,並在演員們的即興與協助下,不斷潤飾台詞,希望能使它們更接近台灣用語。
2024年的12月19號、26號,我們使用這些文本進行了兩場的讀劇演出,並邀請編劇老師們前來觀賞。
演出後,我們蒐集了觀眾、演員的回饋,重新與編劇老師們開會,老師們就翻譯劇本、排練錄影,以及現場演出的觀看經驗,提出他們對輕喜劇的幾個觀察和想像:(1) 演員的身體性:劇本中許多台詞中有空白處,其實是需要以演員的表演或身體去填滿的;(2) 每個故事中角色的兩面性。
2025年的1~2月,王健任以及鄧世昌兩位編劇老師,根據上述的討論及資料,開始他們輕喜劇原創劇本的創作,並於3月初各自完成了一部30分鐘的獨幕劇:《愛甲有賰》(編劇:王健任)、《說好只是租個伴》(編劇:鄧世昌),交給PHi表演工作室。
2025年我們與演員排練的過程中,演員們除了就2024年~2025年所拿到的八個喜劇劇本進行「不同的喜劇文本,會帶給表演者不同的身體體感,內在動機發動以及表演影響」等相關討論外,也從去年的經驗中延伸出更多關於表演思考的探討。而老師們的新文本,也成為我們得以更深入地去挑戰各種喜劇可能的最佳舞台,最後我們在4月25日、4月26日的大稻埕衣戲院中,以兩位編劇老師們的作品,完成了兩場很不一樣的讀劇演出,並獲得滿場觀眾們的好評及反饋。

PHi表演工作室「2024-2025台灣Vaudeville劇本開發暨讀劇計畫」活動紀錄:2024/12/19,《週四喜劇夜》讀劇演出,演出片段《愛到卡慘死》(原劇名:One Month Early)

PHi表演工作室「2024-2025台灣Vaudeville劇本開發暨讀劇計畫」活動紀錄:2024/12/19,《週四喜劇夜》讀劇演出,演出片段《關係多一人》(原劇名:Sauce for the Goose)
PHi表演工作室
2016/03/30
顏良珮
【PHi表演工作室】由創作者顏良珮、吳宗恩發起,2013年成立於巴黎,2016年台灣完成立案。核心成員皆畢業於法國國際戲劇表演學校”L’ecole Philippe Gaulier”,表演者們的類型、特色各不相同,除了本身的表演專業之外,也涉獵其他領域如:歌仔戲,義大利即興喜劇、面具、小丑和Bouffon⋯⋯等表演形式。
工作室秉持著「Pleasure, Humanity & Being Idiot!」的中心思想,注重舞台的呈現當下,跨越經驗、語言或年齡,聚集不同國籍、專業的演員及創作者們用共通的喜悅與人性在排練場碰撞,共同尋找出適合當下的表演語言。從非典型空間的演出起家,陸續參與台灣與海外的藝術活動,如:草草藝術節、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高雄不貧窮藝術節、澳門台灣週、華山親子表藝節⋯⋯等等。
從國藝會2019年補助的《街頭互動劇場工作坊》計畫開始,近年工作室嘗試與社區合作,創作出具備互動及移動劇場特質的戲劇,並結合劇團長年結合議題的特性,挑戰不同領域作品。
近年來劇團的主要活動有:
2019-2020 與剝皮寮歷史街區合作策展,為期半年的街區藝文推廣計畫《我嘎哩共》,六個月內共計九場節目
2020 城西生活節,移動劇場節目《夜巡預備備》
2021 與Udn X 瘋表演合辦 跨年Cabaret演出《慾望與他她牠的產地》
2021 城西生活節,結合影像聲響作品《市場囝仔覓滋味》
2022 與遍路文化出版社合作製作三集有聲劇《我不知道我殺了人》(該有聲劇於遍路文化線上出版販售)
2021-2023 與司法院合作《一封來自法庭的邀請函》,三年完成北中南三巡演,並參與2023年城南有意思
2021-2023 與布衛生棉品牌 糖,來了、勵馨基金會合作 兒童偵探偶戲《血腥角落與他的朋友》,連續兩年參與月經狂歡節